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記元陽縣私立育才高級中學校長劉攀文
在以甲天下的梯田而名揚海內外的元陽縣老縣城,有一顆璀燦奪目的明珠,這就是元陽縣私立育才中學。該校創辦于2002年6月,在短短三年多的辦學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艱難曲折,憑著對邊疆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學校從最初的80多名學生發展成為具有400余名學生規模的私立中學。2005年12月學校被評為云南省先進企業單位,辦學事跡收錄于省政協《走向輝煌》一書。
這所學校的校長就是劉攀文,一個熱情洋溢的人,高高的個頭,英俊的臉龐,站在山野里,如似一顆挺拔的青松,顯得英姿勃發。就是這樣一位膽略超群的熱血男兒,三年多來,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他毅然決然地來到深山,傾其所有的結存,開始了艱難的辦學路程,他憑著對邊疆人民的熱愛和臥薪嘗膽、破釜沉舟的精神魄力,首開紅河州南部邊疆地區民辦高中教育先河,創辦了紅河州南部邊疆地區第一所私立中學。并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了學校的春天。他的英雄壯舉,多次受到縣教育局的表揚,《紅河日報》派六名記者對他進行專訪并載刊他的事跡。2006年6月7日,紅河電視臺專題報道了他的辦學事跡。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換來了學生和家長的愛戴,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邊疆人民對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立足邊疆山區心系窮鄉孩子
劉攀文于1989年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從云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引進錄用到元陽縣三中教書。改革開放的春風喜雨為這位熱血青年提供了更加寬闊的舞臺,受市場經濟和改革大潮的沖擊,他毅然于1994年下海,當時離開三中時,很多人都為他惋惜,校長三次找上門來,說學校正是用人的時候,請他再考慮一下,他婉言謝絕了,他對校長說:“我還會回來的”。離開學校的那天,學校師生自發地列隊送他,捐錢為他治病,還有一個叫劉萬明的學生脫下身上的毛衣給他穿……就這樣,他來到了文山州硯山縣辦起了硯秋私立中學。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還會回來的”的諾言常使他夜不能寐……他說他好想好想曾經工作過的元陽,好想好想為元陽人民做點什么,哪怕是盡一點微薄之力。本著對元陽人民的一片深情厚意,他決然踏上了戀戀不忘的“故土”,于2002年6月來到了久別的元陽籌辦育才中學。
曾在元陽工作過的劉攀文,并不是不知道元陽的艱苦,并不是不知道來元陽辦學的艱難,并不是不知道遠離親人、獨自創業將意味著什么?!
元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邊疆、民族、貧困山區。人口大縣,經濟小縣,財政收入不足2000萬,農民人均收入不到700元,經濟落后,人們讀書的意識十分淡薄,文盲半文盲率高達54%……
然而,他沒有因為眼前的困難而卻步。他覺得越是困難的時刻,越能鍛煉自己的意志品格;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是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越是難開展工作的地方,就越發刺激,越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劉攀文默默地進入了校長的角色。為贏得生源他走村竄寨,省吃儉用;為贏得家長的信任,他們同家長簽合同,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免費為他們上課。在元陽縣的大多數村寨都留下他和育才中學老師們餓著肚子徒步而歸的足跡,留下了他和家長們的足膝談心的話語,留下了我含著淚水,摸著夜路,仰天長笑的悲嘆。有一次,他為了幾個失學的學生能上學,兩個多小時的山路讓他犯了難,一路上要爬兩座山過五條河不說,僅是密密麻麻的墳地和幾乎無人行走的十幾里羊腸小路就讓他感到害怕。當他走進一戶戶農家時,已是繁星點點……村民們為他的舉動感動了,紛紛答應他第二天就送孩子們去上學。看到老鄉們這樣通情達理,劉攀文高高興興地連夜趕回到了學校。第二天,當他在學校那間租來的低矮教室里,看到穿著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的孩子們時,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他說:“同學們、小朋友們,只要你們想上學,我就一定不離開你們。”孩子們都哭了,他也哭了……
開學之初,缺少桌椅和其他硬件設施。學費收不起來,無奈的他便買掉了家中的三頭豬和一條牛,用來補貼學生的伙食費,至今他還記得,在小新街鄉大魯沙宣傳時,他的錢用完了,他和他的老師們是一位姓張的大爺把他們領回家,端來熱騰騰的飯菜,留他們住宿。后來他在日記中寫到:“敬愛的張大爺我將一生感謝您,我代表全校師生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是您這位樸實憨厚的老大爺改變了我一生的選擇,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并不在金錢的多少,回首三年走過的路,我倍加珍惜今天的成績,面對辦學的艱辛,我無悔于自己的選擇”。
他的口頭禪是“學生進得來,我就能夠留得住!”對面臨輟學的學生,他總是及時找其本人和家長做工作,勸其回校學習。
2002年春季開學第三天,李美花還沒到學校報到。下午放學后,他冒著傾盆大雨和山路滑坡的危險步行8公里,在好心的村民的指引下才找到李美花的家。看到老師一身泥水,李美花的父母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原來李家一時拿不出學費,又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想讓孩子早點出去當童工掙錢補貼家用。他對家長說:“鑒于你家的實際困難,學校免費供李美花上學,好不好?”家長感動得連磕三頭滿口答應繼續讓孩子讀書。
翻開劉攀文老師的20本共計25余萬字的《班務工作登記簿》,共有89名輟學的學生在他的勸導下重返學校就讀。劉攀文老師的班務工作登記簿,第一頁上寫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8個大字。一件件抓好班務工作,轉化學困生的詳細情況歷歷在目。
2003年上期,李自祥同學從一所鄉中學轉來。他在原校酷愛打游戲機,還經常糾集人拉幫結派打群架。劉攀文老師主動把這個其他班主任都不敢接的燙手山芋接下,并向家長保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能讓他重新開始。”
一天晚上12點多鐘,李自祥患重感冒發燒講糊話。劉攀文得知情況后及時把他背到離校2公里的醫院治療,連續5天陪他打吊針,喂他吃雞蛋面條。李自祥邊吃邊流淚告訴劉校長,前幾天他趁放晚學帶同學去鎮上打游戲機,并強迫同學為其付費,返校時淋了雨而感冒的錯誤事實。
后來,劉攀文經常找他談心,給他補課。在劉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李自祥徹底改掉了壞習慣,最后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他至今還記得第一屆學生中,那些調皮生因他教育而轉變的名字,他們分別是熊明順,吳盛……
無私奉獻愛灑學生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以德治校是他辦學的宗旨,倡導松是害,嚴是愛,不管不問要變壞的辦學理念。三年來他用行動感化了那些心靈受到創傷的學生,用特殊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做人。無論刮風下雨,他和學生都同樣排隊打飯,下雨天,他要求學校舉行升旗儀式,要求學生在雨中長跑,培養他們的毅力和愛國情操。學生生病,他和教師必須送到醫院,把鮮花和慰問品送到病房,倡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美德。怎樣才能把學生教好?他的理解是:愛學生。開學一個月,學校只有80多人。雖然有健全的校紀校規,但他并沒有用這些校紀校規來約束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簽定自律書,讓他們學會成才并要學會做人。他堅持不懈地每周上一節修身課,自己動手發動學生搬運垃圾,自建花園,同學生同吃同睡同勞動,培育學生“敦品德、勤琢磨、愛勞動”的良好品格。
劉攀文老師常說學生就象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3年春,學校高二年級學生馬成永不慎骨折,他帶頭捐款800元為其治病。2003級學生張穎同學病重,在醫院急救,要動手術,他又拿出400元,全體教師守在床邊一至到天亮,同學們看到老師們熬紅的雙眼,都流下了淚水。學校新聘請到的教師閆海濤,不慎將手機丟失,他帶頭捐了700元為其買了一臺新手機。2002級學生白海洋家庭十分困難,他每年春節都要去白海洋家里慰問其父母,該生基礎差,中考成績僅為360分,在他的耐心輔導下,2005年終于以460分的成績考取了大學……像這樣的事例,在劉攀文老師身上還數不勝數,3年多來,他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懂得,這是個溫暖的大家庭,他沒有理由拒絕任何一個因交不起學費而渴望學習的學子。
大愛無言,師者如山。劉攀文扎根山區教育敬業樂教,勤業愛生,無私奉獻,成績顯著,贏得了家長和社會上的普遍贊譽。他用慈母般的情懷,譜寫了一曲當代農村教師的可貴師魂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在什么方面,他都是身先士卒,在管理上不留空白點,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用行動教育人;用行動感染人;用行動啟迪人。2003級高一五班是全校最亂的班級。他親自當班主任,2003年中秋節,他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滅了燈,讓他們思考未來的路,該怎樣走,中午他把被褥搬到男生宿舍和同學們同睡,學生打掃地時,他自己默默地掃。班上有一個叫白楠的同學經常喝酒抽煙,有一次喝醉了,他悄悄地把白楠的衣服洗干凈,幫白楠披上大衣,深夜背白楠上醫院。在他擔任班主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該班的學風,班風有了明顯好轉。學校教師的紀律是嚴格的,他不允許教師坐班上課遲到,首先他自己做到,有時他扣教師的工資,用另一種方式補償他們。
學校的教師少,課程重。四年來他一直挑重擔,教師不愛上的課,他來上,課時他最多。2005年他一人上了高三的語文,歷史,地理,政治。至今他的課時還有52節(含晚早自習),還帶了三個班級的班主任。他要讓那些課時較重的年輕教師有一點空閑的時間。學校環境十分簡陋,三到四個男教師共用一個宿舍,為了讓他們安心,他主動的讓出自己的宿舍,至今他全家人還住在學校食堂,盡管油煙味濃,可他的心是甜的,因為他覺得無愧于校長的稱號。
長期勞累使他患上了多種疾病,他一直咬牙挺著,在胃病復發,嘔吐不止的情況下也沒有耽誤過一堂課。
雖然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但劉攀文教學一點不含糊。凡是正規中學中有的課程他全開了。孩子年齡大小不一,學習進度不一,他就利用中午和傍晚時間,天天給學生補課。已經送走的200多名學生,他個個都給單獨補習過。有個叫李小慶的學生,到學校時,班級已經上二年級了,而他只在一年級念過半年,劉攀文利用每天中午放學后給他額外補課,整整兩年的時間,李小慶不僅跟上了班級的課程,而且成績還很好。提起劉攀文老師,李小慶淚流滿面,他說:“劉校長的臉上從來都是笑容,一看見他我就有膽量了。”
2005年9月初,劉攀文教的兩批學生多數考上了大學。開學時,有些孩子和家長找到劉攀文,請求他帶著孩子們到學校報到。整整一個星期,劉攀文一直忙著幫孩子們送到不同的學校,直到看著所有孩子都進了新班級,見了新老師的面,他才想起忘了照看一下當天也要到一所學校報到的自己的兒子。
“劉校長跟孩子的感情深哪!剛上學那會兒,孩子別說學習了,連起碼的待人接物的規矩都不懂。劉校長就手把手地教他,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現在你看看,孩子變得可懂事了,‘劉校長’三個字也天天掛在他的嘴邊。”一位家長一提起劉校長就感慨不已。
父親般的呵護,使孩子們與劉校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天清晨,劉校長一走進教室,都會看到講臺上放著一個又大又甜的蘋果梨;打開教柜,一袋袋的蘋果梨塞滿了柜子。劉攀文說:“這些年,蘋果梨我是天天吃,山區農民的孩子沒別的好東西,他們悄悄地送水果給我,一個個蘋果梨就是孩子一顆顆閃亮的心。”
還有一件事情,常使劉攀文落淚。在路上,劉攀文常常會遇到已經到省內外上學的學生,遠遠看到他,這些孩子會立刻走向他,向他行個禮說“老師好”。還有一些坐城里班車的孩子,一見到他,就會拍著車窗使勁喊“劉校長!”。時間長了,班車司機都認識他了,每次遇到他,都會鳴笛示意。劉攀文說:“每遇到這種情景,我常常會落淚,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受的一切苦都值了。”
牢記使命奮斗不止
“人生自信二百年,會當擊水三萬里”劉攀文深知,他招的學生是邊疆地區的差生,他只有更加勤奮的工作,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生活、無愧于邊疆人民。至今學校的硬件設施管理還不盡人意,為此,他到處奔波,四處求援,真誠換來愛心。縣教育局每年都對學校給予物資、資金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他沒有理由停止不前,應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三年來,在他的帶領下,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的努力,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顯著:
2005年首屆高考有39人考取了大專院校,其中英語有8人及格,最高分127分,數學最高分118分。樂國旺同學文科成績排在全縣第一,熊婧同學理科成績排在全縣第二。為了抓英語他每周要求學生背兩單元單詞,每晚晚自習后他一人監督。
他清楚這不是他的終點,他說,任何成績都是永遠的起點。路漫漫,坎坷多展未來,信心強,邊疆教育落后,人民勤勞善良,他只有向更遠的目標邁進,以不辜負元陽人民的厚望;他不奢望擁有太多,但期待輝煌;他不渴望鮮花與掌聲,但時刻牢記著自己的使命;他不追求名利,但執著自己的事業。
劉攀文思想進步,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在學校教師隊伍里表現突出,他腳踏實地,譜寫青春贊歌,成為青年教師的優秀代表。三年多來,他滿懷對邊疆山區的摯愛,恪守要改變貧困地區教育事業落后面貌的堅定信念,認真履言踐行,盡心竭力。他的真誠、真心與真情,溫暖和感動著山區的父老鄉親,鼓舞和激勵著學校師生和邊疆人民振興山區教育事業的干勁與熱情。衷心地祝愿他在天底下最光輝的教育事業上,越走越寬,越飛越高。衷心地祝愿育才中學越辦越好,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