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申報長棗示范縣典型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古稱靈州。地處中部經濟核心區,是自治區、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區域。近年來,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搶抓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重大歷史機遇,以“爭做全區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爭創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為目標,充分挖掘比較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深入推進“興工強市”和優勢特色產業帶動戰略,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初步構建了以煤電化、羊絨、有色金屬冶煉、長棗、糧食加工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體系,全市經濟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今年1-6月,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0.9億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2億元,同比增長5.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9億元,同比增長3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2元,同比增長12.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300元,同比增長16.7%。在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居西部百強縣第18位;居全國150位。
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素有“塞上江南、水果之鄉”之美譽,經多年自然篩選,選育出了許多優良的地方特色水果,尤其是長棗已有1300多年栽培歷史,從唐朝開始就被歷代列為皇室貢品,被譽為“果中珍品”。市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長棗之鄉”,長棗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市當選為中國棗主產區協作組首屆輪值主席單位。長棗產業已經成為區域化優勢產業、特色品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凸現出產業化發展雛形,大力發展長棗產業,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優勢抓產業。自然稟賦優越,具有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降水量平均為206.2毫米,年均氣溫8.8℃,日照時數4434.7小時,有效積溫3351.3℃,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川過渡帶地勢平緩,交通便利,區域面積大,地下水和黃河水資源十分豐富。土壤、氣候、地域等優越條件培育出“長棗”獨特品質。最大單果重達40g,可溶性固形物≥25%,富含鋅、鐵等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C、A、B、P等元素,是全國鮮食棗品種中不可多得的優良品種。市搶抓自治區建設林業優勢果品產業帶的歷史機遇,積極發揮本地特色資源優勢,傾力打造長棗品牌,把發展長棗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來抓,建成了一條貫穿全市南北6個鄉鎮和5個農林場的沿山百公里經濟林綠色長廊,使長棗產業已發展成為壯大縣域經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和最具優勢特色的產業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長棗標準化生產基地13萬畝,掛果面積4.8萬畝,年產量1000萬公斤,實現產值過億元。這是市立足優勢、發揮優勢,以大手筆建設大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
(二)科學論證做產業。為確保長棗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市在長棗產業全面啟動建設的關鍵時期,召開了長棗產業發展研討會。一是對發展長棗產業的可行性進行了全面分析論證,將長棗產業確定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產業。二是對長棗產業發展規劃、目標、措施、政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和研討,為更好地發展長棗產業,做大做強長棗產業,培植財源,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依據和政策措施。三是對長棗產業發展中存在著一些技術難關,如貯藏保鮮,脫毒栽培,無公害生產,市場開發品牌保護,優質種苗快繁快育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避免我們在產業發展中走彎路,走出一條高標準建設,高效益回報,成長性好的產業化發展路子,為長棗產業發展理清思路,制定實施步驟,確定總體目標。
(三)制定政策推產業。政策推動是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的有力保障。自治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提出了“實施分區指導,推動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戰略思想,將長棗確定為全區四大優勢果品產業帶建設重點推廣品種之一。按照自治區《林業優勢果品產業帶建設實施方案》,我市制定出臺了《長棗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長棗產業的意見》,規劃至十二五末在沿山一帶建成15萬畝長棗產業帶的目標,并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發展長棗產業的優惠政策。一是扶持良種培育。對在市境內集中連片育苗50畝以上且培育地徑2cm以上長棗苗木的企業及個人,經驗收合格,每畝每年補貼600元,連補4年;二是鼓勵規模種植。市財政對當年建設的長棗基地每畝安排100元種苗費,由市林業部門統一采購苗木。新建長棗園除無償提供棗苗外,對集中連片50-100畝、100-200畝、200-300畝、300畝以上且成活率高于85%的,每畝每年分別補貼80元、100元、120元、140元,連補3年。對當年發展長棗面積達1000-2000畝、2000-3000畝、3000畝以上且成活率高于85%的鄉鎮、林場,一次性分別給予3萬元、5萬元、10萬元的獎勵;三是促進標準化生產。對獲得省(部)級綠色農產品或有機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的,給予3-5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級綠色農產品或有機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的,給予10-20萬元獎勵;四是加強科技支撐。設立科研專項經費,每年統籌安排50萬元用于長棗品種選育、標準化生產、貯藏保鮮、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技術攻關;實施育才引智工程,每年選派1-2名青年專業技術骨干到區級對口科研單位及院校研修學習,每年從各鄉鎮、林場、專業村選出30-50名技術能手、優秀青年到市林業部門學習進修并與林業技術骨干結對子,進行專業技術幫扶,逐步培養出一大批農村專業技術帶頭人,為棗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五是鼓勵拓展外銷市場。鼓勵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個人拓展區外銷售市場,銷售量30-50萬公斤的獎勵5萬元、50-100萬公斤的獎勵10萬元、100萬公斤以上的獎勵15萬元;六是建立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對長棗深加工招商引資投資總額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且當年到位資金30%以上,按投資方投入固定資產實際到位資金的3‰,給予引資人獎勵;七是支持發展貯藏保鮮及深加工。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個人在市境內新建的貯藏保鮮庫,建設規模在500平方米-800平方米、8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200平方米、1200平方米以上的,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后,在爭取自治區、市相關政策補助的基礎上,分別一次性給予5萬元、10萬元、15萬元、20萬元的補助;新建深加工企業,建成投產后,給予設備資金總額15%的補貼;專營長棗銷售,購買冷藏車單價超過10萬元的,每輛車給予2萬元補貼;八是加強品牌建設。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市政府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新獲得著名商標的企業,市政府一次性獎勵5萬元。同一企業的同一產品當年獲得多級馳(著)名商標的,按最高獎項獎勵一次。著力加強對“長棗”品牌證明商標的年度考查考核,林業、質監、工商、物價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亂打牌子、擾亂市場秩序等不法行為,規范良種繁育和市場營銷秩序,保護長棗品牌;九是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市財政按每畝10元標準設立長棗產業風險保障基金,納入預算,專戶管理;引導農戶、企業、協會、經濟合作社自愿入股,設立分戶基金,專款專用;鼓勵棗農自愿參與長棗保險,有效規避風險。
(四)強化科技促產業。把“科技興棗”作為做大做強長棗產業的有力支撐,成立了長棗研究所,聘請區內有名的專家教授圍繞長棗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征,在老棗樹的更新復壯、提高坐果率、酸棗嫁接育苗技術、品種選優、定植技術、栽培管理技術、早果豐產技術、貯藏保鮮技術、幼齡樹越冬技術、育苗技術、品種選優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過多年觀察和記錄,發現了長棗5個類型,其中,長棗1型因結果早、果個大、豐產性能好等特點,已經自治區林業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先后制定了《長棗苗木繁育技術規程》、《長棗栽培技術規程》、《鮮長棗》、《地理標志產品—長棗》等六個地方標準。同時,在東塔鎮馬場湖建立了“萬畝長棗全區標準化示范園”、“長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長棗有機食品生產示范點”。我市與天津科技大學建立了長棗產業“產、學、研”基地及長棗保鮮與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平臺,以長棗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依托,行業協會為支撐,共同探索研究開發適合市長棗貯藏保鮮與深加工技術。在貯藏保鮮技術研究中利用保鮮劑浸泡、微孔膜塑料袋加氣體調解劑調節氣體,低溫貯藏及納米蠟保鮮等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長棗保鮮技術。在基地建設中,加大了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力度,開通長棗技術服務專線電話,建立中國移動長棗信息平臺,及時將棗樹管理要點和有關信息通過短信的形式傳遞給每個棗農,切實解決長棗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為長棗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五)龍頭帶動壯產業。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提升長棗產業化水平的關鍵,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長棗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根據社會分工原則,采取橫向發展模式,建基地、辦協會、扶持龍頭企業和經濟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協會、公司(經濟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把市場與農戶鏈接起來,解決農民賣果難的問題,結束一些果商單打獨斗的局面,提高產品市場開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由市林業部門牽頭成立了長棗協會,構建了“市、鎮、村、隊、戶”五級服務網絡,建立信息服務中心,成立技術服務組,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開展大量的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工作。同時扶持發展果業公司、臨河二道溝長棗經濟合作社、園藝經濟合作社、鄉土樹種栽培中心等經濟合作組織,促使公司和經濟合作組織在長棗產業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截止目前,組建成立長棗經濟合作組織14個,發展會員960個,參與長棗種植、銷售和貯藏加工的人已經多達數萬人,長棗產業化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
(六)打造品牌興產業。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做大做強長棗產業的核心內容來抓,極力打造長棗名牌產品。積極組織申報了“長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中國長棗之鄉”工作,長棗正式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五家單位擁有長棗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權;同時,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長棗之鄉”;全市各公司、企業、協會已通過國家工商局注冊了“靈丹”牌、“紅”牌、“靈州紅”牌等商標7個,其中市果業公司“靈丹”牌長棗榮膺“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市第一個中國名牌農產品,2萬畝長棗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得到了產地認證。為進一步拓展長棗市場,提升長棗的知名度,提高長棗市場占有率,聘任著名演員、制片人洪宇宙先生為長棗形象大使,并在深圳、上海等地成功舉辦了四屆長棗節,設立區外直銷網點117個,與華潤萬家建立了“農超對接”機制,產品遠銷北京、深圳等10多個省市50多個大中城市,部分果品出口俄羅斯和蒙古等國家。在產品銷售中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長棗產品包裝、統一最低市場收購價格、統一規范使用長棗證明商標、統一規范使用長棗商品商標、統一規范使用長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志,發揮了長棗品牌效應,對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七)創新機制強產業。一是領導重視,組織得力。把長棗產業作為振興市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作為培植財源的經濟增長點來扶持。成立棗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在林業部門設立了棗產業發展辦公室。書記、市長先后多次調研長棗發展情況,帶領農口部門及鄉鎮負責同志到山東等地學習紅棗發展經驗。二是實行三級責任承包制,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各抓一個鄉(鎮);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和分管領導各抓一個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各抓若干個隊。按照承包責任制的要求,對長棗基地實行兩級承包責任制。同時市紀檢、監察部門建立監督機制,對承包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隨機抽查。通過工作重心下移,做到領導干部人人有責任,個個有目標,從而保證長棗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發展。三是實施業務部門園區三年承包制。采取定園、定人、定指標、定獎罰,包面積、包成活、包質量的“四定三包”措施,將科技人員固定到各相關園區,狠抓技術落實。四是高標準建設大規格優質長棗育苗基地。在東塔鎮、白土崗鄉、大泉林場、北沙窩林場建立了大規格優質長棗育苗基地4000畝,為我市長棗基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五是狠抓示范園區建設。通過運用組裝配套的科學技術,實現一年成活、二年長樹、三年掛果的目標,增強了周邊農民群眾栽植長棗的信心和調動他們管理棗樹的積極性,為全市長棗基地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長棗產業的快速發展。六是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世界棗樹博覽園。2009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打造“黃河金岸•塞上明珠”沿黃城市帶的戰略決策,圍繞“自然、生態、經濟”的總體思路,突出歷史悠久的棗文化,以市區現有的2萬多株百年以上古棗樹群落和其它果樹群落為主,引進收集全國各地名優棗樹品種300多個5600株,在城區北部規劃建設了集科普、休閑、娛樂、文化、體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世界棗樹博覽園,建成了棗文化展示區、棗品種收集區、遺產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以及棗花邀月、棗博館、寶湖等十大主要景點,勾勒出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世界棗樹博覽園被國家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為“世界棗樹博覽園”,并掛牌“中國棗種質資源庫”。七是長棗深加工初具規模。我市與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共同開發研究,建成2000噸長棗鮮棗汁生產線、3000噸長棗果酒生產線和3000噸長棗智能化分級分選包裝生產線各一條,這些技術的日趨成熟,將有力緩解長棗大量上市銷售的后顧之憂。
二、長棗促進農民增收情況
長棗栽植8年進入初盛果期,畝產鮮長棗1250公斤(10元/公斤),通過近幾年的生產情況和市場調查分析,達到盛果期的長棗平均畝收益穩定在8000-10000元,與不同作物比較,經濟效益可觀。一是與三大糧食作物相比,隨著長棗樹齡的增加,經濟效益成倍增長,是小麥套種玉米的8倍,水稻的6倍,蔬菜的3倍;二是與其它果樹相比,在同等栽培條件下,長棗比蘋果、梨、葡萄等其他經濟林單產低,但由于長棗獨特的品質使其市場價格比其他經濟林品種的單價要高3-5倍。
三、下一步長棗產業發展重點
第一,大力夯實種苗基礎。以農林場、育苗大戶為主體實行定點專營育苗,重點培育大規格基地用苗。加快易豐產優質、早熟、大果型、抗裂果、易采收等長棗品系的選育速度。建立大規格育苗基地4000畝,建設長棗苗木選育基地1-2個,采穗圃500畝。
第二,繼續擴大基地規模。按照“相對集中、連片種植、宜棗皆棗”的原則,規劃至“十二五”末,全市長棗種植總面積達到15萬畝。一是重點圍繞建設“黃河金岸”,在濱河大道兩側沿線發展棗林間作7000畝,其中長棗5000畝,全力打造集生態保護、經濟效益、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沿黃生態線;二是在沿下白路兩側具備條件的地段全部栽植長棗,發展專業鄉鎮(場)和專業村,培育發展2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及公司1000個。三是結合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棗樹,發展庭院經濟。四是結合道路綠化,在骨干道路兩旁栽植棗樹,擴大長棗種植面積。
第三,推廣標準化生產。實行“五統一”,即:統一標準化育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產物資供給,統一生產基地土質檢測,統一全程質量監控,逐步建立起綜合開發——生態農業——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位一體”高品質的棗果標準化生產模式。到2015年,全市建成長棗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建立優質長棗精品園30個,標準化示范園面積占80%以上,優果率提升到70%。
第四,確保果品質量安全。著力加強對“長棗”品牌證明商標的年度考核,嚴防假冒偽劣、以好充次,維護品牌。積極開展綠色、有機果品認證申報和組織實施工作,加快推進“長棗”果品無公害化生產步伐。加強對農資市場監督,按照綠色果品生產技術要求,規范綠色果品基地的農藥、化肥、果袋、地膜等生產資料市場。整合現有農產品質量監測資源,逐步建立果品生產質量監測體系,依法對全市果品生產、銷售、貯藏、運輸、加工等進行質量安全監測和保護。
第五,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大力發展移動式冷庫,配備大、中型冷藏運輸車,加大冷鏈銷售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河東機場空港物流中心的便捷空運條件,打開國內外銷售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在馬場湖園區建設集棗果銷售、貯藏、信息、包裝集散和果商駐扎等大型果品交易市場。聯合外省市企業,在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設立長棗配貨中心4-6個,銷售網點10個以上,長棗專賣柜臺300-500個,銷售額占長棗鮮棗銷售總量的80%。
第六,發展長棗深加工。重點抓好長棗產業園建設,加快組建長棗集團公司(“靈丹”棗業集團),促進長棗的有序生產、加工、銷售;積極引導長棗深加工企業,改造提升棗汁、棗飲料、棗酒、棗醋等產品;積極與科研院所、保健食品企業開展合作,利用長棗的藥用、保健功能,爭取在建立長棗深加工企業,開發環核苷酸糖漿、膳食纖維等營養保健產品,延伸產業鏈,切實提高長棗產業附加值。
第七,著力打造長棗品牌。一是做好長棗證明商標認定中國馳名商標工作,爭取長棗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提升長棗知名度;二是通過電視、報紙、網絡、永久性廣告牌等媒體長棗信息,進一步擴大長棗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