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利綜治開發匯報材料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綜治開發匯報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水利綜治開發匯報材料

肥東縣位于江淮分水嶺嶺脊,分水嶺自西向東橫貫縣域中北部地區,有陳集等16個鄉鎮被列為省級重點治理鄉鎮,嶺區面積1877.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5%;嶺區人口85.7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962元,其中,江淮分水嶺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654元。

自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快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開發重大決策以來,肥東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持“四把一促”工程(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路修通、把結構調優、促農民增收)總體思路不動搖,著力實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文明”三大建設,治理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初步成效

1、“把水留住”工程效益顯著。一是塘壩工程。利用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專項財政資金共開挖大塘632面,中塘1513面;加固修繕中小型水庫113座,整治渠道、提水站等其它水利工程15處。增加蓄水能力8450萬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5.9萬畝。二是人飲工程。打磚石井671眼,其中日出水量超50噸的大井、輻射井11眼,解決了79762人和824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3處,徹底解決了18萬人的不安全飲水問題。三是大型水利工程。完成了駟馬山引江工程黃疃站一期建設,初步實現了長江水、巢湖水、淠史杭水三水溝通。“把水留住”工程的實施,改善了分水嶺地區易旱狀況,提高了農業生產保證率。

2、“把樹種上”工程快速發展。治理以來,結合退耕還林、綠色長廊、長江防護林建設等,分水嶺鄉鎮著力實施“把樹種上”工程,張集鄉、古城鎮等10個鄉鎮確立了“林業立鄉”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林業產業化。到目前為止,分水嶺鄉鎮栽植成片意楊林19.35萬畝,成片經果林5400畝,綠色長廊352公里;鄉、村道路綠化484公里,通道和四旁綠化650萬株。“把樹種上”工程的快速推進,使分水嶺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嶺區的林木覆蓋率由1997年的不足8%、提高到現在的17.11%。

3、“把路修通”工程進展迅速。截至目前,分水嶺地區共興修農村四級砂石道路1462公里,興修村村通水泥路1309公里,使分水嶺地區鄉村道路通路率由治理前的不足40%提高到現在的100%,自然村通路率達90%左右,路況交通比治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也有力推動了分水嶺地區的經濟發展,深受嶺區廣大群眾的好評。

4、結構調整工程步伐加快。通過13年的實踐,肥東縣江淮分水嶺地區農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節水、防災、增效的新路子,現代農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明顯。年,全縣糧食總產67.1萬噸,油料總產13.9萬噸,棉花總產0.5萬噸,年出欄生豬88.4萬頭、家禽2281萬只,農業生產實現連續八年增長。蔬菜種植面積達27.3萬畝,其中設施栽培面積近2萬畝。各類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發展到5000多個,規模養殖比重達75%以上。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0家,其中省級9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糧油加工、畜禽加工等四大產業集群。

5、新農村建設雛形顯現。近年來,肥東縣共實施國家和市、縣三級土地整理項目153個,總規模4.9萬畝,完成環境整治任務的自然村達到50個。已建成白龍長王村、馬湖小陶村等農民新村12個,新建農民新居32萬平方米,其中2580戶農民搬進新居生活。八斗鎮中胡等7個村被評為安徽省生態村。白龍鎮長王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規模大、項目實施快、節約集約土地多、產業發展效益好,成為“合肥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基本經驗

1、各級重視,把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擺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嶺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低,搞好嶺區的綜合治理開發,對于解決缺水易旱地區貧困農戶增收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健全領導機構,制定開發規劃,精心組織實施,特別是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截至年底,各級財政投入肥東縣嶺區5461.55萬元,其中省財政總投入為4830.05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總投入為472.625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總投入為158.875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肥東縣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向縱深發展。

2、突出重點,堅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放松。一是以“挖塘、筑壩、打井”為重點,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堅持興修塘壩、渠道整治和小型水電站建設,堅持在飲水困難地區打人飲磚井和輻射井,在苦咸水地區建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飲水安全工程,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條件。二是結合退耕還林,以基地造林、綠色長廊建設、生態林建設等為重點,全面開展植樹造林。三是結合“村村通”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村組道路建設,努力改變分水嶺地區交通狀況差的局面,逐步解決農民的行路難問題。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改善了嶺區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極大地提高了嶺區的農業生產力和農民的生活質量。

3、優化結構,努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大力發展規模特色農業。涌現出撮鎮萬畝露地蔬菜、萬畝水生蔬菜和梁園鎮、石塘鎮等一批千畝以上規模連片蔬菜生產基地,其中牌坊鄉已成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設施栽培面積達到4500多畝;元疃豐寶示范園占地面積已達千畝以上,成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產各類食用菌1萬多噸。梁園柯崗等34個村被評為合肥市“一村一品”專業村,全縣“一村一品”示范村達到47個,其中省級4個。二是快速發展規模養殖業。引進和誠、華億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各類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發展到5000多個,規模養殖比重達75%以上,畜產品轉化和增值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速集聚龍頭企業。引進了現代牧業、恩龍集團等一批重點農業企業。其中現代牧業(肥東)有限公司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質最優、管理最先進、飼喂最科學的現代化奶牛牧場。四是積極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目前,已有“真心”牌瓜子、“鴻匯”牌蜂蜜、“燕之坊”牌粗糧等優質農產品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安徽省名牌產品”。

4、加強引導,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嶺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層次不斷提高,合作范圍逐漸擴大,成為肥東縣農村經濟發展一支不可忽視的主力軍。截至年底,全縣興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80多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31家,會員逾2萬戶,聯結農戶8萬余戶,年帶動會員戶均增收1000多元。涌現出凱源花生專業合作社、包公稻米專業合作社、元疃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示范帶動能力強、農戶增收效果顯著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5、聯絡幫扶,帶動綜合治理開發整體推進。實行聯絡幫扶工作制度是省委、省政府為加快我省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聯絡幫扶牽頭單位省委政研室連續選派四批優秀干部擔任省駐肥東縣江淮分水嶺聯絡組組長,掛任副縣長,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指導理清發展思路,轉變生產方式,制定綜合治理開發規劃。省直16家聯絡幫扶成員單位也不遺余力,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和智力上給予各分水嶺鄉鎮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各類援助物資和資金合計約2933.95萬元。近11個月來,17家省直單位領導到嶺區調研活動40多人次,為肥東縣分水嶺鄉鎮引進項目10多個,幫扶物資折合資金87.1萬元。省直幫扶聯絡員通過各種渠道,引進項目40多個,資金約512萬元,加上幫扶物資折款87.1萬元,合計599.1萬元。另外,聯絡員積極參與招商活動,引進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達2430萬元。這些資金和項目,涉及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項目的積極實施,有效帶動了嶺區綜合治理開發的整體推進。

三、問題及建議

1、財政投入仍顯不足。肥東縣的分水嶺鄉鎮數在全省最多,治理開發任務最重。目前,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主要資金來源于省級財政資金,對肥東的支持力度有限,出現過部分項目因自籌資金不足而造成項目實施粗糙的情況。建議省里加大對肥東的財政投入力度,市、縣兩級財政也給予一定的資金安排,財政狀況較好的鄉鎮也給予一定配套。

2、水利設施不配套,抗災能力弱。現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興建的,標準低、質量差,且年久失修,機械設備老化,帶病運行,效益萎縮。塘壩工程規模較小,因地形地勢等原因分布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災之年,農業生產損失嚴重。同時,少數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問題標準質量不高,不能完全發揮效益。建議在配合國家重點建設一批牽涉面廣、工程效益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礎上,仍然要合理規劃,分步實施,重點進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和修繕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電灌站,清淤修渠,對有條件的地方新建攔河壩,新挖或修繕大、中塘等,盡量做到“把水留住”。

3、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目前,嶺區農村勞力向非農轉移速度加快,但由于精耕細作,集約化管理,農田作業量沒有減少,勞均負擔反而增加;精壯、有文化的勞力大量外出,在家農民整體素質弱化,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以及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安全水平,對農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迫切呼喚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好農民一家一戶想干而干不好、干不了、干了也不經濟的問題。建議進一步構建多方參與、分工明確、功能完善、機制健全的公益性的農技服務體系、農民專業合作服務體系、經營性的農業專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農業服務功能,進一步推進嶺區新農村建設。

4、農村產業結構還需要繼續加大調整力度。江淮分水嶺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一產比重偏大,二、三產業發展滯后,雖經十三年綜合治理開發,農業生產依然存在主導產品優勢不強,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場競爭力等問題。分水嶺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種植業是基礎,養殖業是出路。建議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優勢突出,形成板塊,龍頭帶動,產業化經營”的原則,按照“區域化、集約化、優質化和外向型”的發展思路,運用“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區域特色,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抓好“五大”主導產業,即種植業、畜牧業、蔬菜業、林果業、飼料業。以發展主導產業為重點,帶動基地建設,推動江淮分水嶺地區的農業結構深入調整,并逐步形成優勢區域經濟板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四子王旗| 彩票| 正镶白旗| 夏津县| 祁门县| 班玛县| 保亭| 宁晋县| 辽阳县| 西平县| 延安市| 洪泽县| 平昌县| 丰都县| 玛曲县| 筠连县| 金川县| 淮安市| 天津市| 泉州市| 涞源县| 宜兰市| 城口县| 广灵县| 阿克| 兴仁县| 中方县| 都昌县| 宣武区| 成武县| 莲花县| 娱乐| 宁南县| 封丘县| 象山县| 新竹市| 荣昌县| 泰兴市| 山阳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