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200黨員培訓輔導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任務。這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后,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個輔導講座材料,主要是解讀一下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構架,以及我市貫徹中央決定的一些動作與措施。由于時間的關系,許多的內容還不是正式文件,僅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訓時參考。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今后5年的8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我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就提出要建設新農村。那時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格局下進行的,體現的是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鄉差別。5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的世紀,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最低收入的階層是農民,最薄弱的產業是,發展滯后的農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開始實行城鄉統籌戰略,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體現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標志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標志著我國農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轉變。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理論上說,、農民的載體是農村。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是一個新的政策定位。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未來的5到10年里,我們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
這說明,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黨中央把農村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后面貌,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比如,蘇南地區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來新農村應當以現代化集中區的形式表現出來,加快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布局,切實以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大省河南的同志則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科技為引領,切實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創新機制放在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由于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五個方面、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農村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議》同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抓住五個重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城鄉統籌,一要統籌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拿出前瞻性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城鄉建設的藍圖,要體現各級政府加大對和農村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力度,體現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二要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推進土地制度、戶籍限制、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農民走向職業化,實現身份的根本轉變。三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農村去。四要統籌城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提高財政投入,在農村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五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等弱勢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保證農民的生存底線。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積極推進現代建設。一要加強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加快科技進步,走精細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轉變增長方式。三要推進產業化經營,調整生產結構,優化生產布局,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問題是利益和平等待遇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和城鄉二元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當前,一要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二要在穩定并完善與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的同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新農村要突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發展教育要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今后五年我們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是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等。超級秘書網
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事關全局,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最重要、最關鍵的目標,作為制定一系列重農補農政策的核心和主題,努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今后五年將進一步采取綜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
概括起來說,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新的內涵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從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偉大事業,也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必須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由于我國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發展進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實穩步地進行。各級黨政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分類指導,不搞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們要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同時要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建設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和諧發展、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有一個好的開局,這對于鼓舞士氣、鼓足干勁,十分重要。要深入領會和切實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新時期的農村工作,扎扎實實穩步推進。當前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規劃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學編制好新農村布局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推進建設。在建設中,應區分發展階段和地域不同情況,按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推進,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點,示范引路。堅持以中心村為單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完善各類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