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辦公廳落實國家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發展形勢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取得較好成效。據調查統計,全市現有中藥種質資源5832種,中藥材總蘊藏量達163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30萬畝,年產值30億元,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中藥材品種超過10種,山銀花、黃連、青蒿、玄參、黨參、桔梗、獨活、白術、白芷、木香等渝產道地藥材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穩定的銷售渠道。市中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西南大學等有關高等院校在中藥材研究、種植、開發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太極集團等一批制藥企業,在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生產方面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能力較強;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為創新中藥材生產方式提供了科技支撐;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中藥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更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我市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目前我市中藥材仍以分散種植為主,組織化、集約化、機械化程度較低,良種、良法未能廣泛應用,規范化、規模化生產比例偏低,科技水平不高,產地加工設備、加工技術、藥材儲藏技術和設施較為落后;中藥材流通標準尚不完善,現代商業模式發展滯后;中藥材未完全體現優質優價,低價、劣質的中藥材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產業支撐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足,中藥材技術服務體系有待加強。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堅持資源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開發有機、綠色中藥材資源,建立中藥材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生產基地,加強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著力提升中藥材生產服務水平,構建新型中藥材農業經營體系;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建立和完善中藥飲片加工體系、新藥研發體系、營銷體系和生產體系,實現中藥材生產規范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產標準化和市場國際化;完善中藥材產業標準化體系,全面提升我市中藥材產業整體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整合社會資源,突出企業在中藥材保護和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揮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2.堅持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大力推動傳統技術挖掘、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促進中藥材科學種植養殖。切實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減少對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依賴,實現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3.堅持提高產量與提升質量相結合。強化質量優先意識,完善中藥材標準體系,提高中藥材生產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確保中藥材市場供應和產品質量。
(三)發展目標。
全市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基本完善,瀕危中藥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常用中藥材生產穩步發展;中藥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質量持續提高;中藥材現代生產流通體系初步建成,產品供應充足,市場價格穩定,中藥材保護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具體目標為:
1.中藥材資源監測站點和技術信息服務網絡覆蓋80%以上的區縣級中藥材產區;
2.篩選8―1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在渝優質道地野生中藥材品種實現種植養殖;
3.新培育1000畝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25個以上,1萬畝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8個以上,全市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規模達到250萬畝,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種植養殖中藥材產量年均增長15%;
4.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本市中藥生產企業使用產地確定的中藥材原料比例達到50%,全市十強中藥生產企業主要中藥材原料基地化率達到60%;
5.建立以電子商務和現代倉儲物流體系為特征的規范化、現代化中藥材流通體系,流通環節中藥材規范化集中倉儲率達到70%;
6.加強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100種中藥材質量標準顯著提高;
7.本市道地中藥材質量監督抽檢覆蓋率達到100%。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監測中藥材質量動態變化,掌握資源動態變化,及時提供預警信息。積極納入國家動態監測網絡,獲取國內中藥材資源信息。建立中藥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和瀕危中藥材評價體系。建立中藥種質資源保護、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級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藥用動植物園、藥用動植物種質資源庫,開展瀕危中藥材繁育關鍵技術研究,保護藥用種質資源及生物多樣性。
(二)加大優質中藥材生產供應。建設大宗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大力開展我市道地優勢藥材種植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促進中藥材農業科技進步。推動現代農業和生物技術在中藥材生產領域的研發,加強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應用,夯實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基礎,建立優質高產的技術體系。鼓勵野生撫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設中藥材種植養殖生態基地,保障中成藥大品種和中藥飲片的原料供應。鼓勵市內中成藥大品種生產企業參與重慶道地中藥材的種植養殖。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重點針對資源緊缺、瀕危野生的中藥材品種,按照相關物種采種規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程度。加快選育道地優勢藥材和優質高產品種,建立中藥材產業化繁育技術體系,加速實現中藥材生產良種化。推廣使用優良品種,推動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在適宜產區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子種苗繁育,從源頭上保證優質中藥材生產。發展中藥材產區經濟。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鼓勵中藥生產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開展趁鮮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藥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中藥材綠色循環經濟。突出區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藥材。
(三)加強中藥材種植技術創新。強化中藥材基礎理論研究,深入分析中藥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藥材生產的基礎理論,指導中藥材科學生產。挖掘和繼承道地中藥材生產和產地加工技術,結合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提升,形成優質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和產地加工技術規范。綜合運用傳統繁育方法與現代生物技術,加強瀕危稀缺中藥材品種的繁育研究,支撐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發展中藥材現代化生產技術,選育優良品種,研發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發展中藥材精準作業、生態種植養殖、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加工等技術,提升中藥材現代化生產水平。充分發揮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優勢,加強協同創新,積極開展中藥材功效的科學內涵研究,為開發相關健康產品提供技術支撐。加快建設覆蓋全品種、全過程,以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生產信息服務、供應保障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平臺。構建中藥材產業技術支撐體系,依托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協會和合作組織,以具有實力的科研機構為支撐,初步構建起全市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有力推進中藥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轉化和推廣應用。
(四)實施中藥材生產組織創新工程。鼓勵和引導中藥生產企業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中藥材種植養殖業,向中藥農業輸入現代化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培育一批現代中藥農業企業,構建新型中藥農業經營體系,引導中藥工業反哺中藥農業,形成以工促農、工農互惠的新型中藥工農業關系。推動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企業強強聯合,大力推進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共建跨區域跨企業中藥材生產基地和中藥材產業聯盟。提高中藥材的生產組織管理水平,引進和研發適合中藥材不同生產規模的生產機械設備;引進和研發適合于中藥材規模化、集約化清洗干燥等產地加工環節的設備、設施,大幅度提升中藥材生產機械化水平。鼓勵中藥材加工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有序發展大宗特色中藥材品種產區就地精深加工。推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組織化生產轉變。支持中藥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聯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提高產業化水平。
(五)構建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嚴格中藥材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提升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水平。嚴格實施《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提高中藥材經營、倉儲、養護、運輸等流通環節的質量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中藥材產品從種植養殖、加工、收購、儲存、運輸、銷售到使用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加快常用中藥材生產基地產品來源可追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質量可控制、產品可溯源。推動中藥生產企業使用源頭明確的中藥材原料。完善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藥品檢驗機構人才隊伍、設備、設施建設,加大對中藥材專業市場經銷的中藥材、中藥生產企業使用的原料中藥材以及中藥飲片的抽樣檢驗力度,鼓勵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建立中藥材目錄及其示范性質量標準。
(六)構建中藥材生產服務體系。發揮中藥材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用,依托科研機構,構建全國性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網絡,加強中藥材生產先進適用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提高中藥材基地建設整體水平。建設全國性中藥材生產信息采集網絡,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中藥材生產信息及趨勢預測,促進產需有效銜接,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和價格暴漲暴跌。依托中藥生產流通企業和中藥材生產企業,完善國家中藥材應急儲備,確保應對重大災情、疫情及突發事件的用藥需求。
(七)構建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依托南岸區迎龍“藥谷”,配套建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及現代物流配送系統,加快建設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和中藥材專業市場,實現倉儲、交易現代化。完善常用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建立中藥材包裝、倉儲、養護、運輸行業標準;探索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系統,推動中藥材流通環節標準化和規范化,保證藥材質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由市醫藥產業辦(設在市經濟信息委)負責統籌,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委、市農委、市商委、市環保局、市衛生計生委、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質監局、市林業局、市物價局等部門合力推進,進一步完善協調機制,結合實際抓緊制訂具體實施方案,確保本意見順利實施。
(二)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強項目績效評價,充分發揮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的引導支持作用。將中藥材生產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支農政策支持范圍,對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良種選育、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及GAP認證給予一定補貼。鼓勵本地企業積極申報國家中藥材扶持項目,市經濟信息委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做好協調、服務工作。鼓勵金融機構改善金融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中藥材產業的信貸投放。
(三)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加強中藥材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培養一支能力較強的中藥材資源保護、種植養殖、加工、鑒定技術和信息服務隊伍。加大中藥材高層次和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鼓勵科技創業,推動中藥材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基層中藥材生產流通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
(四)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堅持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建立反映生產經營成本、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中藥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藥品集中采購評價指標和辦法,引導中藥生產企業建設重慶優質中藥材原料生產基地。
(五)優先采購道地藥材。鼓勵本地企業及醫療機構優先采購誠信度高、質量可靠的重慶地產道地藥材和中藥飲片。原則上本地醫療機構采購重慶地產中藥材要占采購中藥材總量的30%以上。
(六)加強行業監管工作。加強中藥材質量監管,規范中藥材種植養殖種源及過程管理。強化中藥材生產投入品管理,嚴厲打擊摻雜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為。維護中藥材流通秩序,加強市場供求監測,加大力度查處中藥材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中藥材專業市場管理,嚴禁銷售假劣中藥材,建立長效追責制度,確保全市中藥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