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強化文化服務系統建構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部署要求,推進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的通知》(青政辦發〔〕3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為重點,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保障群眾就近便捷享受文化的基本權益,率先建成符合實際、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爭創一流。在認真分析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具體措施。
(二)制度建設、機制創新。加大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效機制。
(三)統籌城鄉、突出特色。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從滿足基層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出發,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
(四)保證基本、惠及全民。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積極探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等的、方式、方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五)加強合作、共建共享。通過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發揮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作用,調動全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示范區建設。
三、工作目標
按照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引導和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到年底達到市提出的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要求。
(一)公共文化設施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均衡。人均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不低于0.2平方米,覆蓋城鄉的“十五分鐘文化圈”更加完善。
(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更加充足,質量更有保證,品種更加豐富。全市每年組織各類文化活動不低于1萬場次。文化活動品牌更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性,文藝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國賽事和展演活動中獲獎數量取得新突破。
(三)公共文化科技含量明顯提高,數字化更加普及,信息化網絡支撐更加有力。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實現公共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全覆蓋。
(四)公共文化組織領導更加有力,部門分工更加明確,社團作用更加重要。以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統籌推進共建共享成效顯著,公益性文化活動社會化運作邁出新步伐,社會組織和企業興辦公益性文化設施,組織、參與舉辦公益性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
(五)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充實,水平顯著提高,專業構成更加合理。制定市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發展規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訓制度,更好地發揮社會文化人才的作用。
(六)公共文化財政投入持續增加,預算安排更有保障,項目管理更加科學。我市文化事業經費年均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四、主要任務
按照“鞏固強項,提升弱項”的方針,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爭取用1年左右的時間,按照《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的要求,基本完成軟硬件設施建設。
(一)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1.推進市級重點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完成市民文化中心和會展中心標準劇場建設,并投入使用。
2.實施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建設提升工程。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不得建設在政府辦公場所內。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市三級站以上標準,其中街道一級站比例不低于30%,鎮一級站比例不低于20%。年新建膠東、李哥莊、膠北、馬店、九龍5處綜合文化站,每處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
3.實施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提升工程。每個行政村和社區文化活動室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認真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要求,新建小區配套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不得挪作他用。
4.推進文化廣場建設。進一步提升市級中心文化廣場的利用水平;基層文化活動廣場建設要具備設立臨時舞臺和相應設備的條件,滿足群眾娛樂健身和信息宣傳要求。每個鎮(街道辦事處)要設立一處中心文化廣場,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擁有一處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
(二)著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便利性
1.實施公益文化普及工程。充分發揮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館每年組織免費為群眾演出、舉辦較大規模文化活動100場以上,建立并實施群眾文化輔導員進村(社區)包片輔導制度,每人每年下基層開展輔導活動不低于48天。市圖書館圖書藏量要達到服務人口人均1冊以上,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書在0.04冊次以上;人均到館次數0.5次以上。各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每年開展演出、展覽、培訓等文化藝術活動12次以上,各行政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每年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0次以上。博物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42小時,每年舉辦講座、培訓、巡展等博物館文化活動不低于12項。
2.實施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工程。市圖書館、文化館要分別配備1輛流動服務車,深入鄉村、社區開展圖書、演出、展覽、培訓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確保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于50次,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12場以上,流動展覽10場以上。
3.實施農家書屋建設提升工程。在前期農家書屋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圖書完善設施,實現每個書屋配置實用圖書不少于1500冊,品種不少于500種,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并定期更新。
4.推進電影放映公共服務工程。農村在確保全市每個行政村平均每月放映一場數字公益電影的基礎上,推動從露天放映向室內放映、從免費放映向低價有償放映的過渡,選擇1個條件較好的鎮(街道辦事處)建設小型多廳數字影院,開展農村鄉鎮數字影院建設試點工作。在城區建設設備先進、設施完善的多廳數字影院。設立公眾電影宣傳專項資金,對檔期電影進行宣傳推介,使市民及時了解各檔期電影的相關信息,培育市民的觀影習慣,實現電影票房年均15%以上的增長目標。加強學校電影公共服務工作,確保每個學期為中小學生放映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5.推進惠民演出工程。以“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動為抓手,每年組織專業文藝院團或邀請知名演出團體開展低票價文化惠民演出,滿足低收入階層欣賞高雅藝術和高端藝術精品的需求。組織開展基層群眾文藝創作匯演,設立“送文化下鄉”專項資金,扶持專業院團進行公益性演出和公益電影下鄉活動,全年送文化下鄉120場次,送電影10000場次。出臺《關于加強我市莊戶劇團文藝人才建設的指導意見》,設立莊戶劇團扶持專項資金,鼓勵莊戶劇團進行文藝創作和公益演出。從全市選聘一批專職文化工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定期面向城鄉進行文藝巡回演出。
6.實施文化關愛工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要面向特殊群體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動。文化、教育、老齡、殘疾人、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廣泛開展面向特殊群體的專題文化活動,舉辦“中小學生藝術節”、“殘疾人文化藝術節”、“外來務工人員藝術節”等較大規模的節慶活動,滿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及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
7.實施公共文化場館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要建設和完善標準配置的殘疾人無障礙通道。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讀區,配備設備和盲文讀物。
(三)培育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和水平
1.創作一批精品力作。制定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重點文藝作品創作計劃。設立“精品劇(節)目創作”專項資金,支持精品文藝創作和排演。
2.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活動品牌。要做大做強具有導向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動品牌,抓好城鄉文化的交流和推廣,打造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動,做大做強常年舉辦的文化活動品牌3-5個。各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要實現“一特(色)數品(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要實現“一村(社區)一品”。
3.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單位要突破傳統辦館模式,適應公共文化需求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趨勢,把傳統單一的服務拓展為綜合性的文化服務。圖書館要把“音樂欣賞、展覽展示、沙龍演講、報告講座、培訓輔導”等活動納入常態服務項目。博物館要積極開展講座、培訓、巡展等文化活動。文化館要增加圖書閱覽、電子閱覽服務功能,讓參加活動的群眾有更多的選擇。各鎮(街道辦事處)和村(社區)要充分利用公共電子閱覽室開展各類培訓和服務活動。
4.打造一批基層文化建設示范點。要培育打造一批“領導重視、設施完善、活動豐富、隊伍健全、成效顯著”的基層文化建設示范點,帶動基層文化建設上臺階、上水平。
(四)積極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水平
1.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繼續加強和完善基層網點建設,把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拓展到每個村和社區。
2.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和有條件的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為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內容健康、服務規范、環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聯網服務,其中市級不低于30臺、鎮(街道辦事處)級不低于20臺、村(社區)不低于10臺。
3.推進數字資源建設。加強“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建設。建立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絡。繼續推進圖書、藝術、美術、音樂、文博、書畫等文化新資源的數字化處理,市圖書館要加強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建設,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
4.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廣泛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市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市圖書館與市圖書館和重點社區、村莊的圖書室實現通借通還。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1.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文化隊伍結構,確保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于80%。鼓勵文化干部參加各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認證。
2.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充實鄉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人員配備,各鎮、街道辦事處設立獨立的綜合文化站,并配備1至2名專職文化工作人員;強化行政村和社區文化管理員隊伍建設,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配備1名財政補貼的專職文化管理人員。
3.加強基層文化干部的業務培訓。每年選出一定比例的基層文化管理人員參加各級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每年舉辦一次鄉鎮(街道辦事處)文化干部培訓班。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要每年開展一次村(社區)文化管理員輪訓。
4.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義工隊伍。動員、鼓勵各方面人才特別是有文藝專長的人員成為文化義工,充分發揮文化義工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企業文化、鄉村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等公益文化活動,指導農村莊戶劇團開展文藝排練和演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務。
(六)加強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環境
1.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政策研究。研究制定文化設施建設、活動開展、隊伍建設、財政投入等有關政策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鼓勵政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
2.加強文化市場環境建設。加大文化執法力度,規范文化陣地管理與服務,依法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規范化管理。
五、實施步驟
(一)組織發動階段。成立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召開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動員會議。
(二)全面實施階段。各鎮、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按照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的要求,全面開展工作。實施目標管理,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
(三)整改提高階段。組織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行自查,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初驗,各鎮、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根據領導小組提出的初步整改意見進行整改完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
(二)完善投入機制。繼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經費。以此為契機,重點加強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確保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正常運行。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
(三)加強考核監督。建立健全考核評估體系及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對鎮、街道辦事處和市級相關部門實行目標考核。
(四)強化輿論宣傳。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創建工作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及時報道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進展情況,積極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