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增強行政收費監管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為進一步優化我市投資發展環境,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有效遏制亂收費現象,切實維護企業和群眾合法權益、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現就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規范行政機關對企業實施經濟監督檢查的行為。未經法律、法規、規章授權,任何行政機關不得對企業實施經濟監督檢查。行政機關依法對企業實施經濟監督檢查,應當將檢查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減輕企業負擔工作主管部門先行備案。由減輕企業負擔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對檢查計劃進行必要的協調,能夠合并的,予以合并;可以聯合實施的,組織有關行政機關聯合實施。同一行政機關對同一企業的經濟檢查每年不得超過1次(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或行政機關有理由認為企業存在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調查的除外)。行政機關對企業實施經濟監督檢查時,檢查人員應當出具行政執法證件和檢查通知書。
二、全面落實有關收費優惠政策。全市各有關行政機關要認真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支持大齊工業走廊段開發建設若干政策的通知》關于“對工業走廊段內新建、擴建項目屬于行政審批和政府服務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零收費’”以及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報經國務院批準下發的《關于對從事個體經營的有關人員實行收費優惠政策的通知》等優惠政策,確保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三、嚴格執行規定,堅決做到令行禁止。嚴禁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擅自設立項目、自定標準收費;嚴禁違反國家和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規定進行分解項目收費、重復收費、擴大范圍收費或延長時限收費;嚴禁繼續收取國家和省明令取消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有關費用;嚴禁執行越權制定的文件;嚴禁不執行國家和省市行政事業性收費優惠政策或減免政策規定進行多收費;嚴禁利用職權強行服務并收取費用;嚴禁不按照規定提供服務而收取費用;嚴禁其他違反國家和省收費管理規定的收費行為。
四、嚴格收費項目標準的審批和監管。必須按照規定的審批權限對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標準進行審批。國家及省管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在我市執行部分,由市價格主管部門根據《省收費標準監管暫行辦法》和省價格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實施監管,并將監管結果及相關意見和建議以書面形式報送省價格主管部門備案。
五、編制公布我市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標準目錄。市物價監管和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對現有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標準進行全面清理,并通過政務公開網及相關部門網站對清理后的收費項目、標準和依據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縣(市)價格和財政部門也要將涉及本縣(市)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標準和依據向社會公布。凡未列入《收費目錄》和《收費目錄》所列文件依據未作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可拒絕支付。
六、認真落實收費公示制。各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要本著便于企業和群眾監督的原則,在收費地點顯著位置公示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主體、收費文件依據、收費范圍和收費對象等內容,做到政務公開、陽光收費。
七、加強《收費許可證》管理。《收費許可證》是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依法收費的憑證,各收費單位必須于收費前到價格主管部門辦理《收費許可證》的申領、變更或年度審驗手續,做到亮證收費,自覺接受價格和財政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收費單位向企業收費時,必須出示價格主管部門核發的《收費許可證》,否則企業有權拒交并進行舉報。各行業主管部門不得因企業拒交不合理收費而拒辦相關手續。
八、強化收費資金和票據管理。收取行政事業性收費必須按照國家規定使用省級財政部門印制的票據,通過“以票管費、驗舊換新、限量發放、以票核費”的管理制度,加強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的審核,從源頭上監管收費單位的收費行為;進一步完善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網絡系統,實行微機網上開票,保證執收單位按照文件規定應收盡收,防止財政收入流失;嚴格收費資金的監管,完善收費資金銀行網絡直繳系統,將收費資金通過銀行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杜絕收費單位截留、滯留、坐支收費資金;嚴格執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緩審批制度,規范審批程序,防止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擅自減免緩政府非稅收入或利用行政事業性收費職能謀取不正當利益。
九、加大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亂收費行為。各級物價監管、財政、監察和糾風等有關部門要建立舉報制度,并在受理舉報后,認真進行調查處理。對于造成惡劣影響和嚴重后果的重大案件,要追究主要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責任,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觸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同時,由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組織力量對重點執收單位收費行為進行檢查,并重點檢查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切實杜絕各種形式的亂收費行為。
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導向作用。全市各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我市開展的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工作,突出宣傳黨和政府減輕企業及群眾負擔的方針政策,積極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并對違反本意見精神、情節惡劣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監督、參與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