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城區的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最新要求,進一步提升我區“兩型社會”建設水平,在新的起點上開創區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現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為抓手,以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為重點,以全民共建共享為基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建設“活力、魅力”、率先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到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低于0.283噸標煤/萬元,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50%,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的比例達到60%,地表水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達到60%,努力把區建成生態質量優良、生態風險可控、生態秩序良好、群眾滿意度高的生態文明城區。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生態經濟
1、優化產業布局。創建環境優美、資源節約、能源高效利用、土地集約使用的生態工業園區,將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等融入企業采購、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各個層面,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倡導“綠色招商”,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嚴把項目環評審批關,確保企業100%達到環保要求,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建立污染型產業的區域退出機制,促進全區工業向園區集聚、集約、集群式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以培育高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目標,調優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文化、旅游、物聯網、軟件及服務外包等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綠色、低碳增長。淘汰落后產能,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生態化、低碳化改造,引導和鼓勵企業依托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加快開發更新替代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技術,逐步向研發、銷售等高端產業環節轉移,實現傳統產業的低排放。
3、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示范工程,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組合和社會循環消費,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廣泛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全面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源環境利用效益,減少污染物排放。到2017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率達到30%。
(二)改善生態環境
1、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堅持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多策并舉,努力實現污染物排放強度和總量“雙下降”。建立和推行主要污染總量指標預算管理制度,把預支增量、總量減排、控制排放量實行一體化約束性管理,增強污染減排的剛性和動力。著力向結構減排要空間,提高落后產能淘汰標準,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著力向工程減排要能力,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提標升級,提高污水截流收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規范化處置能力,積極開展機動車尾氣污染減排。著力向管理減排要效益,健全完善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加大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細顆粒物、重金屬等主要污染物削減監管力度,實現單因子污染物逐項控制向多因子關聯污染協同控制轉變,推進點源污染治理向面上整體治理拓展。到2017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達到0.5千克/萬元,氨氮排放強度達到0.05千克/萬元,二氧化硫排放強度達到1.2千克/萬元,氮氧化物排放強度達到1.5千克/萬元。
2、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把天藍、水清、地綠的宜人宜居環境作為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直觀感受的重要標志,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綜合治理水、大氣、土壤等基本生態圈。大力實施“藍天工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試點,加大施工、建筑等揚塵綜合治理,加速淘汰老舊車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穩步推進油品升級,嚴格實施重點工業行業廢氣治理提標改造。健全完善大氣污染檢測體系,率先執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使檢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大力實施“清水工程”,堅持應急防控與長效管理并舉、控源截污與生態建設并重,全面實施“河長制”管理,促進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穩步提高,促進地表水質量持續改善。大力實施“綠地工程”,持之以恒推進植樹造林,努力構筑綠色屏障,加強工礦企業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提升土壤環境綜合監管能力,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
3、積極推進優美城區建設。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發展過程,努力走出一條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加強城區宜居環境建設,深入開展城區環境綜合整治,主要河流實施清潔美容,拓展生態廊道,增加綠化軸線,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區形象和環境面貌。建立城區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用3年時間力爭消除城區河道黑臭,為城鄉居民增建更多“水清、岸綠、景美”的親水平臺。積極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完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區域全覆蓋。
4、加大生態修復保護力度。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切實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建立健全水資源和水生態保護制度,加強對梁塘河的建設和管理,逐步修復退化濕地。對水體污染嚴重的重點水功能區,實施水環境治理和修復工程,拆除不必要的硬質護坡,恢復水體生態功能。加強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
5、強化生態風險防控。健全完善環境風險管理和應急救援體系,推進重點環境風險企業達標改造,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污染事故的發生,加大重點行業和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和有毒有害物質環境隱患綜合治理工作。強化發射源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確保核與電磁輻射環境安全。加強危險廢物生產和處置單位規范化整治,推進醫療廢棄物安全處置全覆蓋。
(三)加強生態監管
1、完善法規標準體系。以剛性約束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奠定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基礎,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貫徹落實區域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對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全局性優化配置的定期評估制度。
2、強化經濟政策導向。完善促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實行有利于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使用的優惠政策。定期公布鼓勵發展的生態產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項目目錄,對鼓勵發展項目給予政策優惠。健全企業環保信用體系,擴大企業環保信用評級結果應用范圍,加大對綠色企業的信用支持力度。擴大環保基礎設施覆蓋面,對高環境風險企業實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有償使用和交易、區域環境資源補償等各項制度。開展揚塵收費試點,控制城區施工工地揚塵污染。
3、嚴格環保執法監管。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司法保護力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強化行政機關與司法部門聯動配合,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對重大違法案件實行掛牌督辦、對環境問題突出的企業實施限批。堅持依法行政,堅決遏制權力干預環保執法的現象。嚴查環境違法行為,責令違法排污企業公開道歉和作出環保承諾,對污染嚴重的企業一律停產整頓或吊銷排污許可證,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
(四)培育生態理念
1、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加快建設一批以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使其成為傳播、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建設融合自然、科技和文化要素的生態文明實驗基地。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提高公民生態道德素質,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強化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使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成為公眾的主流價值取向和自覺自愿行動。到2017年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率達到90%,中小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比例達到100%。
2、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加快制定有利于綠色消費的激勵政策,鼓勵健康消費、適度消費,促進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良好氛圍。推行綠色采購制度,建立并完善鼓勵購買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的政策和服務體系。研究建立低碳綠色產品、綠色企業的評價標準和認證制度,強化資源回收意識,推廣建設跳蚤市場,引導居民交換使用物品。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倡導居民綠色出行。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享。大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活動,培育不同層次的先進典型,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拓展生態環境普法教育覆蓋面,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我行動”等群眾性環保活動,倡導生態文明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爭當建設生態文明的志愿者,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可以參與、人人積極參與、人人共建共享的社會格局。擴大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的信息公開,加強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輿論監督,定期生態文明建設量化評價情況,保障公眾應有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積極發揮環保義務監督員、環保志愿者等民間力量,正確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到2017年注冊環保志愿者人數占城區人口比例達到5%。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區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及各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監管、培育生態理念工作小組,由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及各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為成員,各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區委常委會每年二次聽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匯報,領導小組每季召開一次創建工作推進會,各街道辦事處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確保責任到位。
(二)完善生態管理機制
1、加強工作考核機制。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制度,實行目標明確、責任清晰、制度保障、績效考核的目標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區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對照工作計劃和要求,進行檢查考核。
2、建立政府自我約束機制。確立生態文明的道德規范,對自身觀念、意識和行為等各方面進行置換、提高約束。首先要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意識,以身作則,帶頭愛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切實成為環境保護的“代言人”。廣大領導干部要積極參與珍惜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的各種倡議以及組織的各種大型群眾活動,以黨員領導干部的實際行動和示范舉措,幫助和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養好良好的環保習慣。
3、強化執法監督機制。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污染嚴重的環境問題。對重點污染源檢查、主要污染源、一般污染源強化常規檢查、專項檢查和突擊檢查,加大管理不到位企業的查處力度。
4、完善環保政務公開制度。對全區企業環境行為信息進行公開,完善企業分級評定標準和辦法,繼續擴大參評企業范圍。建立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環境報告和環境審計的社會公示與聽證制度,使公民的環境權益意識與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形成良性互動。
5、探索推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通過建立合理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有效降低污染糾紛成本,維護公眾利益,減輕政府環境壓力和轉移企業污染風險。
(三)加大生態投入
積極爭取國家、省專項經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用好排污費等資金,引導外資、民資和社會資金參與生態文明項目建設和環保公益事業的投資。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融資,加大市場化運作,吸引各類資金投向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