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城市農村農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8年,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和部署,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來之不易的好成績,為全市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業農村發展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果斷采取措施,確保農業穩定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扎實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對全市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把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明確的任務落到實處。2009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是:農村經濟總量增長12%;農業增加值增長5.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8%;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解決2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19%;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0%以上;鄉鎮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到87%、40%;森林覆蓋率達到35%;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0萬人;穩定農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穩定和加強糧食生產。投入市級以上資金16億元,補貼糧油生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確保4億元獎勵資金中50%以上用于良種良法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糧食生產領域。完善種糧直補切塊15%的資金使用辦法,重點扶持種糧大戶和基地建設。落實國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編制并啟動實施10個糧食產能縣建設規劃。建設42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啟動南川10萬畝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建設梁平、墊江30萬畝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打造渝遂、渝萬、渝湘沿高速稻―油輪作區,加快長江中上游地區油菜重點縣建設,新改建油茶種植面積8萬畝。落實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將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
(二)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整合投入資金6億元左右,抓好“菜籃子”工程。啟動實施重慶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完善良繁體系,發展草食牲畜和特色養殖。出欄生豬2000萬頭、牛45萬頭、山羊150萬只、兔2500萬只、禽1.7億只。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推進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力爭通過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認證。發展地方特色蔬菜、反季節蔬菜,擴大無公害、綠色蔬菜面積,新改建蔬菜基地35萬畝,產量達到1100萬噸。推進水產健康養殖,開展人工增殖放流,總產量達到23萬噸。
(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整合投入8億元左右,提升特色產業。建設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發展晚熟柑橘,新建標準化果園12萬畝,提升橙汁加工能力。建成柑橘非疫區疫情防控體系。搞好竹木良種培育,改造低產林,新建一批豐產優質竹木示范基地。建設名優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示范基地,重點發展資源緊缺型原料藥材。推進蠶桑基地建設,改良蠶種。抓好優質煙葉生產,改進加工工藝。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啟動部市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開展農業標準化促進行動、檢測能力提升行動、應急反應迅達行動、“綠劍”監管行動。加快農業標準修訂制定工作,支持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試點。加快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及萬州、涪陵等區縣(自治縣)質檢站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植物檢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開展農業綜合執法,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行為。
(五)構建城鄉互通的市場網絡體系。加快大宗農產品的重點產區和集散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骨干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開展各種形式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落實鮮活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政策。投入0.86億元,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農村商貿綜合服務網點8000個,縣級配送中心44個。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農產品種植和直接采購基地。扎實推進“家電下鄉”工程,讓農民足額享受到13%的補貼。
(六)強化農業科技信息支撐。投入2億元,大力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行動”,創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區縣(自治縣)5個。加大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增強對森林工程和農村沼氣推廣應用領域的科技支撐。改革完善市、區縣(自治縣)、鄉鎮三級農技推廣體系。實施“雙十百千”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行動,新建農業專家大院20個,科技創新孵化園5個。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參與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隊的技術合作服務,探索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實施“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千鎮萬村信息惠農”工程。加快建設農業呼叫中心、農村信息化總編室、農村信息用戶群數據庫信息平臺,整合打造“12316”、“12396”、“12582”三農服務熱線。建成6627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實施“金農”工程。對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營銷大戶實行信息補貼。加強農村信息服務能力建設,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到50%。
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對龍頭企業進行貸款貼息,重點支持30強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對獲得境外注冊、國際質量認證和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市外經貿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中給予一定獎勵。對獲得國家級名優產品的企業,在市農業產業化資金中給予一定獎勵。鼓勵品牌創建,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貼牌經營農產品,開展原產地保護申報、地理標志認證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和產地認定。
(二)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非公經濟,引導鄉鎮企業進入工業園區。鼓勵區縣(自治縣)創建一批小企業創業基地,新認定市級小企業創業基地10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新建一批在國內產業分工處于領先地位并能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特色鄉鎮產業集群。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新認定10家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扶持發展農村運輸、連鎖配送、農家樂、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三)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堅持勞務輸出、返鄉創業“兩手抓”,全年新增轉移勞動力30萬人,農民工返鄉創業達15萬人。組織培訓農民4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各5萬人。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吸納農民就業能力。進一步深化勞務協作,發揮勞務品牌和勞務經濟人帶動作用。組織農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就地就業。支持區縣(自治縣)特色工業園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擔保貼息、土地供給、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承包權益。
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一)改善農田水利農機基礎設施。集中連片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投資4億元,建設10萬畝級的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區1個,改造中低產田土40萬畝,提高高標準農田比重。大力推進“沃土工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完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5億元。加快大足玉灘、“澤渝”一期、“澤渝”二期、城鎮防洪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解決2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銷號。推進8個大型灌區、一批中型灌區和泵站改造、節水示范項目建設,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60萬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3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新增保護面積3800平方公里,新增小水電裝機11萬千瓦。投入2.5億元,加強農機示范基地建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開發適合重慶地理條件的農機具。扶持區縣(自治縣)農機市場和展示中心建設,發展農機銷售維修服務網點300個。培育農機租賃市場,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
(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投入12億元,建設農村公路8000公里,解決400個建制村通公路問題,鄉鎮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到87%、40%,項目要向產業基地集中、人員流動量大的地區傾斜。完善農村公路長效養護機制。加快編制農村客運發展規劃,推進農村路、站、運一體化,支持有條件的鄉鎮建立等級客運站,方便群眾出行。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整合市級投入10億元,支持全市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全面落實105個市級中心鎮和4個重點示范鎮的補貼政策。搞好鄉鎮簡易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農村便道建設。開展農村抗震民居試點。建立村鎮建設質量安全巡查報告制度。
(四)加強森林工程等生態環境建設。林業力爭投入33億元,完成7.2萬畝種苗續建和改擴建任務,建設森林工程4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切實搞好農村能源供給和污染綜合防治,農網改造面達到90%,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5萬口,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40處,新建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村4個。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建設,治理巖溶面積100平方公里。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建設,完善農村防災、減災和抗災體系,加強農村科普宣傳,提高農村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救援能力。
(五)深入推進“千百工程”。指導各區縣(自治縣)以鎮村為單位,因地制宜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深入實施“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工程和“光彩推進”工程,加大力度籌集“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專項資金,通過競標形式新確定10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使全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由100個增加到200個,推進村由1000個增加到2000個。推廣“康居農房”建設,鼓勵農戶在規劃指導下自愿聯建住宅和相對集中居住,對在集中區建房的每戶直補3000元,每年建設3萬戶。完成3萬戶農村危舊房改造任務,給予每戶3000元直補。
四、著力改善農村民生,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一)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投入26.5億元,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現代遠程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農村教師素質提高等“八項工程”。提高教師待遇和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涉農專業學生實行免費。投入2.78億元,推進農村“文化廣電惠民工程”,完成1.6萬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建成2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000個農家書屋,1萬個農村書刊借閱點,農村電影放映實現“1村1月1場”,農村中小學觀看率達到100%。組織1000場劇(節)目下基層演出。廣泛開展農民健身活動,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00個。
(二)提高農村醫療及社會保障水平。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農民個人繳費20元,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80元,共需籌資21億元。適當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力爭將新農合參合率提高到90%以上。對納入兒童免疫規劃的疫苗預防接種逐步實行免費,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加保險的政策。加強區縣(自治縣)、鄉鎮、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進農村低保“應保盡保”,到2009年年底農村低保人數達到85萬人。做好2009年春節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送溫暖工作。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搞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新改建敬老院150所,新增床位6000張。力爭參加養老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分別達到40萬人和30萬人。
(三)加強農村扶貧開發。落實全市整村推進、千村脫貧戰略。整合投入5億元,重點抓好貧困村“兩后生”就讀中職和貧困農民的培訓轉移、扶貧移民、發展扶貧產業和片區開發。健全完善“一圈兩翼”對口幫扶和集團式扶貧機制。按照國家新的貧困標準,編制扶貧開發規劃。在涪陵、武隆和開縣進行統籌城鄉扶貧開發試點。完成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5萬人,實現2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目標。
(四)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擴大村民自治范圍。新改擴建2500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擴大農村社區試點范圍,新增300個試點村。培育社區民間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每個試點村至少建立4個以上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志愿者組織,完善農村社區功能,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五、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
(一)建立完善農業長效投入機制。擴大投資規模,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農業。按土地出讓純收益20%計提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重點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2009年起取消貧困縣重點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市級安排的扶貧項目等配套資金。城市維護建設稅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鄉村建設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財政性投入一律實行招投標制。建立“三農”金融業務利益補償和風險分擔機制。
(二)深化土地、林權和水權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制定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辦法,落實國家鄉村建設節地標準及獎勵政策。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開展農村國土整治試點。建立征地安置補償標準適時增長機制,征地補償必須與社會保障聯動。探索非農轉移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補償激勵機制、農民變市民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農村二輪土地承包,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尊重農民土地流轉主體地位,健全收益分享機制。完善土地交易所運行機制,規范開展土地實物交易和指標交易。完善區縣(自治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糾紛仲裁試點。2009年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19%。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完成集體林地確權(換)發證任務。在萬州、北碚、永川、南川、酉陽5個區縣(自治縣)開展林木采伐、林權抵押貸款、林業政策性保險、生態效益補償、林業要素市場等改革試點。推進水價、水利投融資體制、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經營權制度改革,盤活水利資源。超級秘書網
(三)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鼓勵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政策銀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放寬準入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小額貸款。通過市財政出資和吸引社會資金,爭取明年市農業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達到3億元以上。繼續開展能繁母豬保險,擴大生豬、奶牛、柑橘農業保險試點范圍。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農地使用權質押融資方式。
(四)推進市場化改革創新。強化以市場理念引領農業生產,以現代營銷手段經營農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加大農業對外開放力度,完善農業招商項目庫并及時信息,力爭全市農業對外招商引資額達到120億元,增長20%以上。推進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建設,繼續實施中加動物健康推廣服務等項目。積極開展市、區縣兩級會展活動,辦好“重慶?中國西部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在境外繼續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者可享受市內農業企業的扶持政策。
(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貸款貼息、稅收減免、保費補貼等政策措施,大力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工程,繼續開展“兩社兩化”。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干產業新建1000個專業農民合作社,使全市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達20%。全力搞好江津、長壽、萬州等10個區縣(自治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試點。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完成沙坪壩、永川、南川、榮昌試點村改革任務,并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