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區開展中藥產業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是大小興安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三大重點林區之一,有林地面積2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56%,森林蓄積量1.36億立方米。近年來,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北藥產業快速發展,在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林區農民和職工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全市中藥(北藥)開發工作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促進中藥(北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努力把中藥(北藥)產業培育成為林區經濟轉型的接續和替代產業,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中藥材資源狀況
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發展中藥(北藥)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中藥材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全市有野生中藥材品種300余種,主要產品有五味子、防風、黃柏、刺五加、黃芪、蒼術、赤芍、升麻、白鮮皮、玉竹、靈芝及林蛙油、鹿茸等。
(二)產業發展現狀
1、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中藥(北藥)種植帶初步形成。近年來,中藥材種植已形成一定規模,截至末,全市累計種植面積達17萬畝,初步形成嫩江—愛輝—孫吳—遜克中藥(北藥)種植帶。主要品種有:人參、五味子、水飛薊、板藍根、黃芪、黃芩、防風、穿山龍、沙參、甘草、靈芝、豬苓、桔梗等。遜克縣大田五味子面積0.6萬畝,野生五味子培育面積近2萬畝,年產鮮果1500噸;林下參面積0.8萬畝,園參面積0.6萬畝,年產鮮園參1000噸。愛輝區水飛薊種植面積達12000畝,年產480噸。嫩江縣北藥飲片有限公司自建基地5.7萬畝。孫吳縣中藥材種植面積3.2萬畝,已成為我市重要的中藥(北藥)經營中心和集散地,年交易量達1萬噸,每年發往全國各地和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地的藥材價值在億元以上。
2、中藥材深加工規模不斷壯大。圍繞中藥產業發展和北藥開發,相繼建成了一批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和制藥企業,以通過國家GMP認證的三精制藥為龍頭,現有哈藥集團三精藥業有限公司、哈藥集團三精兒童大藥廠(有限公司)、省嫩江北藥飲片有限公司等10余家,生產上市25個品種,以黃芪、黃芩、沙參、滿山紅、車前草、熊膽、鹿茸為主要原料的純中藥制劑就有13個品種。省嫩江北藥飲片有限公司,現擁有嫩江北藥藥材種植試驗區、中藥GAP種植示范基地兩個綜合性現代化基地,種植繁育甘草、黃芩、黃芪、板藍根、紅花、五味子、赤芍、防風、獨活、知母等10多個品種,預計年產藥材5000余噸,年加工中藥飲片5000噸。另外,由哈爾濱永久發展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設計年加工5000噸原料、年生產200噸水飛薊素的加工廠在愛輝區加工園區加快建設之中。上海申龍北藥有限公司已落戶,由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中醫藥大學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二、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和前景
(一)發展的必要性
1、中藥(北藥)產業發展符合國家及我省產業發展戰略。中藥產業是我國醫藥領域的傳統優勢產業,以天然藥材為原料的藥物在疾病預防、治療和保健中的作用愈來愈受到重視。國家實施中藥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突出強調,要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為培育壯大北藥產業指明了方向。同時,加快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既利用和發揮了我市豐富的中藥(北藥)資源優勢,又符合和全省北藥開發總體規劃。
2、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是實現我市林區經濟轉型的戰略選擇。自我市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以來,林區經濟面臨轉型的重大挑戰。已納入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主體功能區,中藥(北藥)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六大產業之一,國家將給予政策、項目和資金等多方面支持,省政府也將中藥(北藥)產業發展作為林業產業發展重點,重點打造,強力推進。因此,加快中藥(北藥)產業發展,將其培育成我市林區后續經濟重點產業和優勢替代產業,是林業經濟轉型、種植業結構調整、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戰略選擇。
3、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是實現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野生資源逐漸減少,中藥材生產逐步向人工種植方向發展。遼寧、吉林等中藥(北藥)重要種植生產基地因受林地、耕地減少制約,種植面積萎縮、藥材產量銳減、品質下降,種植大戶紛紛將目光投向大小興安嶺。我市是大小興安嶺重要組成部分,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承接遼吉兩省中藥(北藥)種植生產基地轉移的首選之地。加快中藥(北藥)產業發展,可以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前景
1、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國家42個一、二、三類重點保護動植物中藥材品種中,近1/3的品種分布在我市境內。目前,已發現的中草藥材有350多種,藥材年蘊藏量約在1700萬公斤。同時,豐富的林地、耕地資源為中藥(北藥)種植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
2、多年的積極實踐,為中藥(北藥)產業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工作基礎。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中藥(北藥)開發工作,成立了中藥(北藥)開發領導小組,負責推動中藥(北藥)種植與產業發展。各地、各相關部門積極推進,遜克縣、孫吳縣等地將中藥(北藥)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嫩江縣加大中藥(北藥)開發力度,引進的中藥(北藥)飲片公司種植面積5.7萬畝,基礎設施設備完善,具備了初加工的基礎條件。其他縣(市、區)都在積極推進中藥(北藥)產業,為中藥(北藥)種植開發和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3、健全的市場網絡,為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我市行政區域橫跨大小興安嶺,是國家和省重要的中藥(北藥)種植集中分布區之一,種類多,質量優。孫吳縣作為中心區域和交通樞紐,已成為北部中藥材經營中心和交易集散地,優勢逐漸顯現,每年發往全國各地和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地的中藥材數量在1000噸以上,吸引了亳州和安國大市場的大量藥商前來投資開發。中藥(北藥)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已成立多個藥材專業合作社,帶動了一批農民開展中藥(北藥)種植。
三、發展思路
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增加林農收入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效益優先,強化政策和科技支撐。堅持生態優先,創新機制,合理布局,突出重點,規模推進。加強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突出GAP標準藥材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加強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帶動廣大林區職工和農民開展中藥(北藥)種植和特色養殖。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注重打造中藥(北藥)名品,培養實用人才和技術能手,提高質量和效益,叫響寒地優勢特色中藥(北藥)品牌,實現以藥富民。
四、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15年末,全市野生中藥材保護培育面積達到100萬畝,規劃10個重點藥材半野生栽培區域。中藥(北藥)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年均增長36%,其中新增規模化種植面積63萬畝,占種植總量的78.8%。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特色知名品牌3—5個,中藥(北藥)產業產值突破25億元,加工產值突破15億元,農民收入突破10億元。
遠期目標:到2020年,全市中藥(北藥)發展速度保持在年均增長15%左右,產值增加到50億元,其中醫藥加工產值25億元,藥材開發產值達到10億元,農民從中藥(北藥)產業發展中獲得種植總收入達到15億元,中藥(北藥)醫藥加工企業發展到20戶以上,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10個,使中藥(北藥)產業真正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一)中藥材種植
1、野生中藥材培育。根據全市生態環境和林業資源狀況,大力發展藥材野生培育,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保持生物群落平衡,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重點發展蒼術、五味子、防風、白鮮皮、穿山龍、升麻、赤芍、黃芩、龍膽草等藥材半野生栽培,規劃10個重點藥材半野生栽培區域,面積達到100萬畝。
2、規模化種植:在我市選取有基礎和經驗、市場相對成熟的品種,大力開展規模化培育和種植。五年內中藥(北藥)種植面積計劃達到80萬畝,新增規模種植面積63萬畝,平均年增長率為36%。發展人參、五味子、水飛薊、黃芪、赤芍、蒼術、甘草、防風、龍膽、平貝等品種10個以上。
3、GAP基地建設。按照“重點品種基地化、基地品種規范化”原則,建立重點中藥材GAP基地,在最佳種植區和適宜種植區發展相對連片的中藥材專業種植區,規劃重點建設4—6個優質中藥材GAP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總投資1.5億元,預計實現年收入5億元。
(二)中藥材加工。積極引進2—3個戰略投資主體,培育全市中藥(北藥)飲片及提取物、中藥、中成藥加工龍頭企業,打造2—5個中藥(北藥)品牌,建立和完善15—20種中藥材加工技術、工藝及SOP(標準操作規程),提高中藥材加工能力,到2015年實現加工產值10億元。
五、產業布局
(一)重點建設三個產業帶
1、建立愛輝—嫩江中藥(北藥)產業帶。發展黃芪、黃芩、赤芍、甘草、防風等道地品種種植,以嫩江北藥中藥飲片加工廠為基地開展中藥飲片炮制、加工、顆粒萃取。
2、建立遜克—孫吳中藥(北藥)產業開發帶。發展人參、五味子、水飛薊、蒼術、板藍根等GMP種植帶。以孫吳縣藥材交易中心為依托,打造我省北部中藥(北藥)交易及加工基地。
3、建立五大連池—北安中藥(北藥)種植帶。發展刺五加、升麻、穿地龍、平貝等種植產業帶。
(二)發展品種和優質藥源基地布局
六、重點實施工程
(一)野生中藥(北藥)資源保護與開發工程。貫徹落實《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及“三證管理辦法”(《野生藥材收購許可證》、《采藥證》、《運輸證明》),盡快開展藥用植物資源全面調查,摸清底數。建立中藥(北藥)資源數據庫、種質資源庫和野生中藥(北藥)資源瀕危預警機制,保存優勢種質資源。明確野生中藥材采挖期和限量采收規定,落實瀕臨滅絕和稀有名貴野生中藥材保護措施。加強中藥材新品種培育,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替代品研究,確保中藥(北藥)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GAP基地建設和藥材質量標準工程。重點開展適宜藥材品種種植區劃,促進中藥材資源合理布局。開展主要藥用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和優質高產栽培方法研究,篩選優質種源,繁殖并推廣中藥材良種,提高良種化水平和良種覆蓋率。開展重要中藥材規范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建立植物類藥種植和動物類藥養殖示范基地,推進中藥材GAP認證,提高生產規范化水平。研究制定優勢品種藥材質量標準及SOP,開展重要中藥材品種質量評價,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提高藥材生產標準化水平。集成中藥材種植技術,提高生產效益,建立示范基地10萬畝。其中:遜克五味子、人參示范基地2萬畝;嫩江甘草、黃芪示范基地3.5萬畝;愛輝水飛薊、赤芍示范基地2.5萬畝;孫吳蒼術、板藍根示范基地1.5萬畝;北安刺五加、平貝示范基地0.5萬畝。
(三)產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設工程。推進中藥(北藥)種植規范化、加工現代化、產品品牌化、營銷市場化進程。積極開發精深加工保健產品,打造以五味子、黃芪、蒼術、赤芍、鹿、林蛙和黑熊等為主的道地中藥(北藥)品牌。制定質量標準,以產地初加工、飲片加工及提取物加工為核心,提高加工水平和產品品質,爭創精品名牌。重點建設3—5個優勢品種中藥材GAP基地品牌,打造2—3個中藥材加工企業品牌,大力宣傳推廣,擴大銷售市場,增加產品附加值。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中藥(北藥)開發工作,將中藥(北藥)開發納入本地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規劃。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符合本地的中藥(北藥)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主要發展品種,明確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落實責任,建立目標責任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并納入績效考核范圍,切實保障中藥(北藥)產業順利發展。
(二)強化組織領導。市、縣兩級都要成立中藥(北藥)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專項推進工作。辦公室設在林業局,履行北藥開發的組織、指導、協調、督辦和服務職能。發改、財政、農業、工信、商務、科技、食品藥品監督、供銷、農村商業銀行等單位要積極配合,合力推進中藥(北藥)產業發展。
(三)強化招商引資。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主體,解決我市中藥(北藥)開發在種植技術推廣、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網絡建設、體制創新等方面問題,重點面向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全國中藥龍頭產業基地招商。要抓住國家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和省產業建設年有利契機,最大限度地爭取新興替代產業項目支持。
(四)強化政策扶持。要在林地承包經營、土地利用、行業管理、資金扶持、信貸支持、稅收優惠、人才培養、優勢企業培育等方面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辦法。重點扶持一批資源條件好、有發展基礎的鄉鎮、林場和村屯,力爭將其打造成全市中藥(北藥)種植和產業發展樣板。
(五)強化機制保障。要鼓勵全社會力量參與中藥(北藥)開發,推動中藥(北藥)產業發展。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和“林下半野生撫育”等藥源基地發展摸式,充分發揮中藥材協會作用,建立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戶之間穩定的利益聯結體,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和生產加工規模,引導集團化發展,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六)強化產業服務。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中藥種植關鍵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病蟲害防治。注重專業科技人才和技術人才引進、培養,提高企業人員技術創新和戰略營銷能力,爭取每個中藥材基地有2名中級以上技術人員、每個基地村有2—3名農民技術骨干、每戶藥農有1人熟練掌握藥材種植技術規程。在藥材優勢產區和生產基地鄉(鎮)、林場建立30個信息網點,及時產品市場交易信息,為基地藥農和醫藥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