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類人才瀕臨斷層專家呼吁出臺傾斜政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重要因素之一。記者近日調查采訪中發現,江西省農類專業人才存在缺失現象,造成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學農不管農、管農不懂農、懂農不愿多招農"的現象比比皆是。專家指出,要破解這個瓶頸,需要中央政府建立城市人才向農村流動的長效機制,出臺相宜的傾斜政策,從制度上給予人才生活晉升保障,否則農村在未來10年將出現農類人才斷層。
問題:學農不管農、管農不懂農
學農不管農、管農不懂農、懂農高校還不愿多招農。矛盾顯現,已成現象。
去年從江西農大農學院畢業的張華,應聘到南昌一家家電連鎖公司上班。張華出生在江西上饒一個偏僻農村,家境貧窮,祖輩都是農民。他告訴記者,當年高考時,他沒填報江西農大,是被調劑過來的,錄取后苦惱了好長一段時間。畢業后,他沒想過回農村,農村太苦,工資又低,回去沒出息,等于沒考上大學,同班畢業的同學好像沒有一個下到農村,他的目標是當一名公務員,有穩定工資,準備今年考公務員。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張華是學農大學生的一個縮影,學農大學生不管農,已是一個普遍現象,少數管農的也只是留在城市的農類研發公司,下到農村一線管農的極其少見。與此同時,管農不懂農,又在農村司空見慣。今年3月,江西農大農學院對江西省各縣市農業局調查問卷統計報告顯示,農業局上班人員學農專業的本科生很少見,不到1%,而鄉鎮一級學農專業的領導比例為零。
懂農高校,卻不愿多招農類學生。一組數據顯示:江西農大近幾年都是按2∶8來招農類專業和非農專業的學生。2006年,江西農大招生4000余人,農類的不到800人。江西農大校長石慶華向記者道出了苦衷,自從1999年擴招以來,政府取消了成本補貼,培養農類學生成本約為9000元,而實際上學費每人只收3350元,教育財政撥款每人約3500元,這樣,多招一個人,學校就要虧本約2000元,再者學生不愿報考農大,因此盡量控制招生計劃。
危機:江西農類人才
在未來10年會斷層
矛盾凸顯,如不及時調研解決,農村發展就會出現農類人才斷層,危機也會隨之接踵而來。
目前,在江西縣市一級農林系統擔當中堅力量的大部分都是江西農大80年代、9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而這批人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陸續退出歷史舞臺。令人感到擔憂的是,由于各種原因,絕大部分的農林系統10多年未引進一個專業人才,勢必會造成人才斷層。江西農大宣傳部長、人文學院院長劉步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預言,如果這個矛盾不能及時得到解決,農類專業人才在未來5至10年就會出現斷層,那時危機就會不斷出現。
其實,近幾年,人們因缺失農類專業人才而正遭受更多的災害。今年進入秋季以來,農民養的一些鴨鵝和魚因不能及時準確掌握疾病原因,而導致鴨鵝和魚大面積死亡。8月16日,江西宜豐農民張秋芳發現自己承包水庫魚翻白,四處找人尋問原因,無人能懂,結果一水庫20多萬斤魚全死了,直接損失70多萬元。
對策:中央該出臺傾斜政策
破解矛盾,關鍵是中央政府要重視,出臺相宜的傾斜政策,建立農類專業人才生活保障和發展晉升制度。
為了更好建設新農村,中央目前出臺了"三支一扶"(支農、支教、支醫、扶貧)等相關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江西省社科院一位專家指出,破解"人才瓶頸",一方面要把建設新農村與小城鎮建設和大城市未來的發展結合起來,建立城市人才向農村流動的長效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大城市的技術干部、教師、大學生和醫務人員經常下到農村、服務農村;另一方面要開發鄉土實用人才,培養一批能對農村發展作出顯著貢獻、群眾公認的能人,并有計劃地選派他們出省和出國培訓。
如何破解"學農不管農、管農不懂農、懂農不愿多招農"的矛盾?江西農大黨委書記王樹林指出,這個矛盾不解決,就會導致惡性循環,其危害也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制約社會的快速發展。解決這個矛盾,關鍵是中央政府重視,并出臺相宜的傾斜政策,建立生活保障和發展晉升制度。王書記列舉了四大舉措:一是將農類學生變成公費生,國家出錢交學費,吸引一批家境貧窮的學生前來學習,讓這批公費生成為"三農"建設的支撐力量,解決學農無生源、學農下不去的老大難問題;二是提供穩定且與城市水平相當的工資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發展晉升制度,解決學農下去留不住的問題;三是省市政府提供專項資金,獎勵農林院校的拔尖人才,使他們能安心工作,為社會作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養更多的人才;四是當地政府要從建設新農村大局出發,充分重視利用農林院校拔尖人才資源,使農林院校、農科系統成為"三農"項目調研的排頭兵,為農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