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產業集群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之一,是促進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一股強勁動力。農業作為傳統產業同樣存在產業集群現象,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集群造就了其農業強大的競爭優勢。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積累了大量可資借鑒的規律和基本經驗??偨Y和借鑒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基本規律和先進經驗,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集群
根據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定義,農業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相互臨近的以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的企業和互補機構,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弊鳛橐环N創新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集群不僅包括生產農產品的農戶,而且還包括各種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的企業以及各類服務機構(金融機構、農業科研機構、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業中介機構)等。農業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農業產業集群以其具有的集聚效應、競爭效應、分工效應、協作效應、區域效應和品牌效應,造就了這些國家農業巨大的競爭優勢,促進了其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般認為,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存在二種模式: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典型代表國家是美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國家是荷蘭和以色利;土地、勞動力適中型,典型代表是法國。從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屬于何種模式的國家,都有發達的農業產業集群,依托農業產業集群,提高了其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創造了其農業巨大的競爭優勢。
美國是全球最典型的現代化農業大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地位充分體現了美國農業所具有的強大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的取得雖然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但離不開農業產業集群的貢獻。美國優勢農業產業集群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產業集群,這些農產品在全世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從區域來看,美國農業產業集群區域主要有南部的棉產區,東北部的牛奶產區,中北部的谷物飼料與牲畜產區,西部和東南部的水果、蔬菜與農牧混合經營區以及北部的小麥與其他谷類作物區等九大區域。而從個案來看,位于加州的葡萄酒產業集群是美國農業產業集群的一個典型代表。加州葡萄酒產業集群包括680個葡萄酒廠、幾千個獨立的葡萄栽培者,以及制造葡萄儲存設備、灌溉設備、采摘設備、桶、瓶、瓶蓋和軟木塞、標簽等多種相關產品的企業、專業化的公共關系和廣告商等。此外,還包括與葡萄酒有關的許多地方機構,例如在加州議會中有酒業委員會、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有世界著名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釀造研究機構等。
荷蘭是屬于第二種類型的農業現代化國家,其特點是人多地狹,這個60年前還為溫飽問題而發愁的小國,當今已是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其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疾旌商m的現代農業不難發現,荷蘭農業具有的巨大競爭優勢也與農業產業集群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該國的花卉和蔬菜產業集群。目前花卉產業已經成為該國高效農業的主導產業,從培育、生產、分級、保鮮、包裝到銷售和運輸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各個園藝公司不僅要盡最大努力培育、生產出消費者喜愛的花卉品種,而且要盡最大努力快速安全地將這些花卉產品傳送到消費者手中。而這得益于發達的花卉產業集群。在荷蘭花卉產業集群中,發達的花卉拍賣市場和運送系統又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提高荷蘭花卉在全世界的競爭力功不可沒。
作為第三種模式代表的法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國。法國發達的現代農業也離不開發達的農業產業集群。如法國香檳地區漢斯市就是一個以葡萄為原料釀制香檳酒為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區域。葡萄產業不但是該市的主導產業,而且還帶動了這個城市服務業、運輸業特別是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國際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經驗
農業產業集群作為農業生產發展演進過程中的一種現象,其形成和發展遵循一定的邏輯,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不是由許多同專業類型企業簡單的空間聚合,是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資源稟賦是農業產業集群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歷史表明,農業產業集群是在集群所擁有的物質資源的基礎上,在一定力量的作用下經過長期演化形成的企業生態系統群。農業產業集群所擁有的物質資源是其競爭優勢的來源基礎。物質資源既包括土壤、氣候、礦藏等自然資源,也包括勞動力、知識技能、資本等非自然資源。分析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演化發現,地域、氣候、土壤、水源等先天稟賦因素對農產品的產量、品質、成本、類型等影響很大,直接影響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物質基礎。例如法國香檳省的葡萄酒產業集群、美國的玉米帶產業集群都是在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和氣候宜人的地區所形成的。離開了優越的資源稟賦條件,農業產業集群則喪失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二)內源動力機制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動力
要把資源稟賦轉化為競爭優勢,形成農業產業集群,還需具備一定的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動力機制則是推動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將集群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顯性的競爭優勢。擁有資源要素,培育動力機制,并不斷地將資源要素轉化為競爭優勢,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邏輯。動力機制分為內源動力機制和外源(激發)動力機制。內源動力機制是一種自發的內在力量,表現為“根植性”、規模經濟、外部經濟和學習效應等,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動力。
新經濟社會學的代表格蘭諾維特把經濟行為對特定區域環境關系(如制度安排、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觀念、風俗、隱含經驗類知識、關系網絡等)的依賴性稱為“根植性”。一般將集群根植性分為認知根植性、組織根植性、社會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從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演化來看,根植性與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和衰弱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是支持農業產業集群生產體系地理集中的關鍵因素。農業產業集群的根植性特征比工業產業集群更為顯著,更容易形成穩固的集合關系。以地理根植性為例,地理集中是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言,企業在選址時首先考慮的是資源供應是否便利,資源的稀缺性使企業向生產資料豐富的地區集聚。另外,企業都比較容易在一個靠近市場、運輸成本較為低廉的地方聚集,所以地理根植還表現在地理區位上。經濟活動中的生產地、原料地和市場地往往不會同在一處,企業要考慮三者距離最短、運費最低的區位,符合這些條件的集群無疑擁有明顯的地理區位優勢。因此,地理根植性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樣,認知根植性、組織根植性、社會根植性和制度根植性對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規模經濟是影響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的內源動力機制。由于規模經濟效益的存在,大規模專業市場(包括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無論是對于要素供給者還是產品需求者而言都會帶來好處。如在勞動力市場上,大規模和多樣化相關人才的需求為專業人才的規模化供應和培訓提供了可能,從而實現了人力資本投資和供給的規模經濟效益。又如公共基礎設施的規模集約化建造和使用帶來的成本節約,原材料的集中供應帶來庫存費用和運輸成本的節約等等。“因此規模經濟為具有地方專業化生產和經濟活動空間積聚特征的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動力源。
所謂外部經濟是指個體行為的全部經濟效果不能被其獨占從而可能通過價格機制進行交易和轉移,而是會不可阻抑地免費溢出給其他人并使其受益。其直接表現就是一個簇群的成員之間廣泛連接而產生的總體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化,市場的交易也日漸增加,市場交易費用必然呈現出明顯的空間成本。在地理位置上相接近的不同企業之間,由于相互之間的資源運輸便捷、信息交流及時,就會比地理位置上相距較遠的企業間的市場交易費用少很多。此外,借助地緣的優勢和鄉情關系,在地理位置上相接近的企業之間信任程度要遠超過地理位置上相距較遠的企業間的信任度,而信任程度的強弱與否將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之間契約履行的保障程度,還會影響到市場的確定性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外部經濟是農業產業集群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量。
由于集群內企業之間結成了錯綜復雜的網絡關系,人與人之間交流頻繁,各種信息及經驗類知識傳播迅速,形成了產業集群特有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對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知識的外溢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成功,會帶動整個區域內的企業或農戶都使用該新產品、新技術,就有同類產品產生在同一片區域內。而同類產品區域內的積聚,會形成生產率高、成本低、收益剩余,因此產生的內聚力,會使得集群迅速“繁殖”、下行生”擴張,進而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此同時,學習還可以極大地促進創新的產生。因為產業集群是一種創新網絡,這種創新網絡是通過行為主體在多邊交易中學習和不斷進行創新并連續積累而得到發展的。通過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企業之間的學習過程,企業具有了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同時也保證了創新的傳播、交換和技術文化的不斷更新,以及創新環境本身的更新。這就是學習效應對農業產業集群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外源動力機制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外在推力
外援動力機制主要來源于國家(政府)有意識地對集群進行的規劃、調控行為以及外部環境。政府行為和外部競爭環境是影響集群外部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它們衍生出來的作用關系構成集群的外源動力機制。從全世界產業集群發展的情況來看,產業集群多是自發形成的,但也可有意識地規劃發展而成,如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群就是政府通過有意識地規劃發展而成。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也主要是自發形成的,但外援動力機制也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1、政府行為。作為產業集群的行動主體和形成外源動力機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在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外在推力。
第一,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許多國家在農業發展中都一直致力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并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通過交通、水利、市場、倉儲以及農田生態環境、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促進農業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并使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第二,創造合理的制度環境以及相應的政策扶持。一些國家政府通過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優化集群的制度環境,起到了增進集群內廠商之間的信任,豐富本地的社會資本,協調廠商之間的共同行動,催生廠商之間良性的競爭與合作格局的作用。同時,一些國家政府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的直接或間接的政策扶持,也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三,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促進產業集群的成長與升級。如收集行業的市場與技術信息,制定行業標準,強化本地廠商的產品質量意識與管理,建立公共培訓機構,組織聯合技術攻關,樹立本地的良好形象、創建區域品牌,建設與廠商之間的對話機制、共同制定產業集群發展的遠景與戰略規劃,等等。如在葡萄酒這種高附加值產品的流通中,法國政府通過標簽管理、授權相關機構(如法國稅務總局,消費、競爭與走私處罰委員會等)進行嚴格監督等方式,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的稅收權力,另一方面也對產品質量進行了檢測,避免了市場欺詐行為的存在。為保證玉米雜交種的培育和推廣,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開展玉米育種的基礎理論研究;進行玉米品種資源的搜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制定嚴格的良種繁育管理制度和良種供應制度等。
第四,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有力措施,解決農業產業集群中共同面對的一些難題。如土地分散和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不利于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區域集群的形成。從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推動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近20多年來,法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措施。如法律規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則,即農場主的土地不得由一個以上的子女繼承;建立了“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通過國家對地產市場的直接干預,控制了土地的收購和轉賣,優先安置達到中等土地規模的青年農民,促使生產力低下的小農離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發放脫離農業的終身補貼,以鼓勵老年農場主放棄耕作。
2、外部環境。外部環境競爭對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同樣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外部環境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外部市場競爭、區域品牌建設等。外部市場環境包括國內市場競爭和國外市場競爭。外部競爭壓力和競爭性市場需求可激發農業產業集群的進步和發展。國外一些著名的農業產業集群通過參與外部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提高了集群及其企業的競爭力,獲得了國際競爭優勢。
品牌是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是國外農業產業集群成功的重要標志。世界著名的農業產業集群如法國的香檳產業集群、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創出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集群品牌。知名的集群品牌能創造出驚人的綜合價值,促進企業的迅速集聚和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我國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啟示
(一)圍繞資源稟賦選擇合適的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資源稟賦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其競爭優勢的來源基礎。在農業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優勢。如果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產業和產品選擇與資源稟賦不相適宜,即使資源條件再好,區域農業也不會有優勢可言,競爭力自然也不可能強。只有在區域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有效地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并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區域農業的比較優勢才能得以發揮。
(二)注重利用區域良好的根植性
根植性是農業產業集群重要的內源動力機制之一。農業產業集群是在區域已有的條件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需要良好的區域根植性作為基礎。以社會根植性為例,它不是一個地區天然擁有的,而是經過歷史的演進逐漸生成的。良好的社會根植性可以為企業鋪設良好的互信關系,這樣的互信關系是在一定范圍的家庭、組織、社群、網絡等所培養及共享的,成員在此范圍內可以依賴社會資本這一共同的基礎從事不同的互動行為或集體行動,社會資本愈多,共同行動的阻力就愈小,可帶來降低交易成本優勢。
(三)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政府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行動主體之一和形成外源動力機制的重要因素,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制定科學的農業產業集群規劃和合適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政策,為集群的發展進行相應的政策扶持;二是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提供健全的公共物品服務;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集群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重視農業區域品牌建設
作為農業產業集群外源推動力量的農業區域品牌是指在某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農業企業(或家庭)所屬品牌的商譽總和。它是某個區域的農業企業(或家庭)集體行為的總和體現。它代表著一個地方農產品的主體和形象,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形成了該地域內某類農產品的美譽度、吸引度和忠誠度。農業區域品牌如同企業品牌以及產品品牌一樣,能夠改變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的心理偏好,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使消費者傾向于消費該區域的產品而創造市場需求,從而使農產品的有形價值得以提高。因此,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中,要特別注重區域品牌建設。要通過區域品牌建設,使該地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此來提升區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