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站新的歷史起點上把脈現代農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農業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把脈現代農業,要突出在以工帶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以及農民合作經濟三個方面著力探索。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發展起點,農業也因之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筆者認為有四個較大的轉變:政策框架開始從支持性政策逐步向保護性政策轉變,這是一個發展的全新理念,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反映出我們已經認識到農業是一個需要重點保護支持的基礎產業。工作重點從以發展農業為主向綜合性地發展和建設農村轉變,“新農村建設”重大命題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村從以發展農業為主轉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要素從單純立足國內向綜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轉變,農業進入一個更為開放的國際體系中,傳統貿易的邊界被打破,農產品市場逐漸由國內拓展到國際,與世界農業的關聯度日益增強。農業功能從生產保供向保供、增收、生態及文化等多種功能轉變,十七大要求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分析當前“三農”形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把脈現代農業,筆者認為要突出在三個方面著力探索,即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探索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以及探索農民合作經濟。
(一)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十六大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提出了構建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梁保華同志提出,要從推進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領導體制等五個方面的一體化入手,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我們理解,這是省委、省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統籌城鄉發展長效機制的一個重要創新點。推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力度,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引導全社會資源,支持農村、發展農業、富裕農民。這在基層已經有了一些有效的實踐,如村企掛鉤、互動發展就是一條重要路徑。村企掛鉤、互動發展一方面可以把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個首要任務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可以為工業經濟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發展新型鄉鎮工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村企結對,實現工農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滲透,把工業的理念傳遞給農民,在工農要素互動中培育新型農民。
(二)積極探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30年后的今天,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蘇南地區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戰略方向。蘇南地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條件相對成熟。首先,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2006年,蘇南地區生產總值中,一產比重為2.8%左右,接近美國2%。其次,二、三產業活躍。蘇南地區二產、三產比重分別達到58.7%和38.5%。蘇南城市化水平達67%。第三,農村勞動力穩固轉移。蘇南地區鄉村從業人員非農就業比重達到72.6%,絕大部分勞動力已經轉移到鄉鎮企業、農村三產或自主創業。第四,農村社會保障基本建立。蘇南地區城鎮居民三大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都在95%以上。所有這些都為發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當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兩種途徑:一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小生產加社會化服務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流轉土地或者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隨著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通過農民依法自愿流轉土地或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條件日益具備,加之,我國實行的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與國外的土地私有制相比,更具備發展條件和空間,需要積極探索。
(三)積極探索農民合作經濟。新農村建設需要村級經濟作支撐。如南京市武家嘴村,無錫市華西村,徐州市馬莊村,常州市五一村,蘇州市蔣巷村,南通市中南村,連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鹽城市東南村,揚州市三笑村,鎮江市雙新村,泰州市河橫村,宿遷市張油坊村等,這些名村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發展都源于雄厚的村級經濟。村級經濟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名村發展的物質基礎。十七大提出,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筆者認為,在計劃經濟下,村級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是集體經濟;而在現階段,合作經濟可能是村級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農民合作經濟是壯大村級經濟基礎的有效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既有股權成分又有勞動者參與的合作制經濟將是壯大村級經濟的基礎。目前,發展農民合作經濟關鍵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穩步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積極探索農村土地股份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來發展的春天,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立法形式推進農民的經濟互助與合作,確立了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新的主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民素質和培育新型農民,壯大村級經濟基礎,推進基層民主管理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