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四農家遵義新農村建設之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遵義結合自身實際,努力創新“三農”工作新思路,探索“三農”工作新舉措。凝結著基層干部群眾智慧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通過激發農村內部活力,整合和調動各種資源反哺農業、振興農村、造福農民,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容村貌和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一、符民意
,“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展新貌;強基礎,增收入基層工作結碩果
起源于我市余慶縣滿溪村、光明村、春景村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是在全市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中,為建立長效機制涌現出的有效載體之一。它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以農村一家一戶得實惠為根本,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有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有一門以上的生產技能、有一幢夠住整潔的住房、有一套適用的家具和電器,通水、通水泥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灶、改廁、改善環境,建圖書閱覽室、建文體場所、建村務政務公開宣傳欄)為切入點,引導農村走文明發展、發展文明的小康之路。“富在農家”,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開發資源,培育產業,發農村先進生產力,讓老百姓富起來,夯實物質文明基礎;“學在農家”,就是發展農村先進文化,培育學習型農村、學習型農民,增長農民智慧和致富本領;“樂在農家”,就是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激發農民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讓農民做創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美在農家”,就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講文明樹新風,引導農民追求心靈美和環境美,建設殷實、和諧、文明的新農村。“富”是基礎,“學”是條件,“樂”是動力,“美”是目標,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成,“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的創建成果日益擴大。
在創建過程中,我們本著既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又引導群眾、幫助群眾的精神,抓點、推線、擴面,實行分類指導,有效保證了創建活動的健康發展。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建成創建點2500多個,覆蓋全市所有鄉(鎮)、1300多個村,28萬余農戶、100余萬農民受益。
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堅持把促農增收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培育支柱產業,扶持發展特色經濟,全市涌現出茶葉、藥業、竹業、水果、辣椒、烤煙、蔬菜、養殖等數十個專業鎮和數百個專業村。有條件的農民乘勢辦起了家庭旅館,找到了依托鄉村旅游致富的路子。凡是開展創建活動的村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到1000元。創建活動在條件較差的地方也廣泛開展起來,遵義縣樂山鎮樂山村從沼氣扶貧起步,三年間從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人均收入3000元的小康村。
促進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提升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四在農家”通過客觀環境的改善,改造了農民的主觀世界,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民主觀世界改造后,又形成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動力。農民享受著“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煮飯不燒柴,村村寨寨靚起來”生活環境的同時,不再僅僅滿足于豐衣足食,而是追求學習,走向文明,法律意識、衛生意識、環保意識普遍增強,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得以弘揚。不少村寨連續幾年無治安、刑事案件發生,呈現出社會治安良好、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新景象。
促進村民自治,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創造力。“四在農家”以群眾的需要為第一信號,把黨和政府的主張通過富、學、樂、美細化為“四有五通三改三建”,緊扣促進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民素質兩個關鍵環節,把過去費時費力費錢辦不好的事,省時省力省錢高效地辦了起來。“四在農家”搞到哪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二、集民智,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匯合力,打造多方支持的創建格局
在創建過程中,無論是制定規劃、試點示范還是整體推進,我們都緊緊抓住一個點,即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牢牢把握一個面,就是充分調動關心支持農業、農村、農民的一切力量;始終做到四個“堅持”,合力推進:
堅持“著眼點遠、著力點小、切入點實、操作性強”的原則要求。以全面建設小康為目標,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堅持一家一戶得實惠,一點一滴有進展,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民的生存、生產、生活環境,逐步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愿望變為現實。為保證這一原則要求落到實處,嚴格做到“五不”: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講求實效,不下指標;從實際出發,不制定統一標準;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推動相互學習交流,不搞考核評比。
堅持“深入主題、豐富內涵、自下而上、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四在農家”貫穿了我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小康村建設等中心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目標一致。“四在農家”的提法,干部熟悉、群眾認同,基礎好、感情深,是我們大力培育的遵義特色。在操作中,通過“申請扶持,競爭選點”的辦法,按照“村民主動申請,村組擬定規劃,鄉(鎮)集中審批,縣(區、市)選擇掛幫”的程序,自下而上地逐步推開,保證了創建的自發和自覺。
堅持“村組自治、黨政引導、部門服務、資源整合”的運行機制。一方面,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投資投勞、土地調整、財務管理等,均依靠群眾的力量實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統籌,充分發動和組織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帶著責任、感情、點子,帶著項目和資金,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文化、衛生、沼氣、水利等各種資源,形成聚合效應。
堅持“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群眾自助”的投入機制。各級財政都預算安排“四在農家”創建專項資金,市、縣、鄉各級領導干部均聯系掛幫點,帶頭抓創建。有關部門對創建工作給予支持和傾斜,中央、省、市屬企業和社會各界也盡力幫助。作為投入和享受主體的農民群眾,直接投入資金和勞力。經測算,包括農民投工投勞在內,“四在農家”活動每1元財政投入,大致可以帶動5元社會投入,多的達20元,政府投入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