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實踐及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全國各地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方面取得許多成效和經驗。在此,結合本人在廣西賀州市的實踐作簡要分析。近年來,賀州市從實際出發,加快經濟發展,重視和諧社會建設,較好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初步找到了發達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子。
注重經濟發展,打牢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賀州市是新設立的地級市,起步晚,基礎差,經濟實力弱,社會矛盾增多。為盡快扭轉這種局面,賀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確定了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企業化,鞏固提高商貿旅游業為階段性工作重點,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招商引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突破口,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重視科技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城鄉統籌發展能力。經過努力,賀州市發展基礎明顯增強,速度明顯加快,總量不斷增加,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為農村和諧社會建設打下了扎實的物質基礎。
注重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賀州市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資源的節約與保護,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首先是以農村新能源建設為依托,在農村全面開展以沼氣池為中心的生態家園建設,形成了“豬―沼―果―燈―魚”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沼氣池11.24萬座,入戶率達到38.3%,年產氣量為4909.7萬立方米,年可增節能源量達64.24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每年保護了47.08萬畝森林免遭砍伐,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齊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實現了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統一。其次是以建設水電電氣化市為契機,摸索出了“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生財、以財補林”的林電結合的發展路子,使水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帶動了經濟林和生態公益林的發展,全市的森林覆蓋率達69.4%,成為全國外向型林業改革試驗區,林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水電建設成績顯著,順利通過國家水利部水電電氣化達標驗收,被授予全國第一個“中國水電電氣化市”稱號。再次是節約用地,實現土地的永續利用。賀州市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政策,重點在節約用地上下功夫,控制增量,盤活存量,利用舊宅基地、山坡地、廢棄廠區等非耕地進行開發,達到節地挖潛的目的,實現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緩解了建設項目用地難的矛盾。
注重解決農村突出問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賀州市堅持以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的利益為宗旨,注重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的、農村最突出的問題,為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注重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2003年以來,賀州市全面實施五保村建設、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農村特困醫療救助、計劃生育對象和復員退伍軍人幫扶、城市低收入貧困居民住房改造及農村飲水安全等一系列民心工程,主動為民辦實事,切實為群眾謀取利益。二是確保社會穩定。賀州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民心工程來抓,從創建“平安賀州”入手,加強社會治安打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預防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妥善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企業改制后的職工安置、征地拆遷的補償安置、庫區移民安置等問題,加強公共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政策措施,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全市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和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率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案件總量在全區最少,下降的幅度也最大,社會穩定祥和。三是重視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賀州市深入實施文化強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依法治市戰略,逐步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準,推動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基礎。
啟示之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加快發展是前提。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前提,是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建設農村和諧社會與加快發展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通過發展,才有可能緩解和逐步解決發展中的難題;解決好發展中的難題,注意協調發展,才能使發展更加順利、更加可持續。
啟示之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立足實際是根本。我國農村幅原遼闊,有9億農村人口。農村經濟基礎、發展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要結合本地農村實際,創造性地推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才能使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啟示之三: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改善民生是基本。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從為群眾排憂解難入手,善解民意,善待百姓,緊緊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抓落實,干大多數群眾受益的事,干群眾長遠受益的事。
啟示之四: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依靠群眾是關鍵。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廣大農民群眾是創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者、管理者和維護者,是創建活動的力量源泉。在創建活動中只有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自主權,發揮其主體作用,農村和諧社會建設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啟示之五: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升水平是重點。農村和諧社會涵蓋農村各個領域,是一個常抓常新的偉大事業,必須持之以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常抓不懈。
啟示之六: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隊伍建設是保障。建設農村和諧社會,需要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領導干部用心做事,用智慧做事。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求真務實的思想和工作作風,創造性地抓好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涉及面廣、影響面大,是一個龐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當前,有幾個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農村的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與和諧的嚴重制約因素。農村基礎設施屬公共產品范疇,公共產品的投入本應由公共財政負擔。但從實際情況看,農村基礎設施差的地方,一般都是經濟發展滯后的地方,農民的收入水平也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如果沒有政府財力支持,僅靠農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改變現狀的。因此,各級政府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牢固樹立公共財政的理念,科學界定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財政支持“三農”和以工促農的力度,使公共財政合理投向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二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問題。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求弱勢群體公平地參與社會發展,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社會和諧與否,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程度是一個重要標準。農民的生活保障制度欠缺,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和因疾病、自然災害致窮的貧困人口,均未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機制。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需要政府和社會予以特別的關注和重視。當前,尤其要加強對五保戶的供養和重病、重殘人群的救助。這種救助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中實現。但要在全國農村全面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難度很大。因此,在操作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要有所作為,又不能操之過急。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全面推廣,條件較差的地方,應當先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后推廣,也可以選擇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優先解決,待條件成熟再推廣。
三是擴大就業的政策支持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較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處于劣勢地位。而大量農村勞動力剩余滯留,既浪費勞力資源,也容易誘發社會矛盾。因此,加快農村剩余勞力轉移,促進其廣泛就業已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同需要。農民充分就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重點,要加強對農民進行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培訓,積極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
四是利益關系協調問題。利益關系協調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成員之間出現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等問題。因此,只有積極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整合資源,依法公正調處各種矛盾,建立健全兼顧各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項權利,才能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五是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的問題。目前廣大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城鎮,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于體制改革不到位,加上財政對社會事業發展長期“欠帳”造成的。因此,目前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不斷改善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六是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隨著農村開放的不斷加深,農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這是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因此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健全黨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落實農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要高度重視和妥善處理基層政府負債問題,重視培育農村基層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村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堅決糾正處事不公行為,堅持村務公開。要改善基層干部生活工作條件,提高基層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使廣大基層干部更加自覺地帶領農民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