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為構建和諧農村聚民心強基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近年來,中共江西省永修縣委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聚民心強基礎作為全部工作重點,為構建和諧農村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以富民成效穩民心
基層組織引導扶持。引導扶持農民興建惠農物流組織,積極倡導組建“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經營模式,發展各類農工貿一體化、利益鏈條化的經濟實體,壯大農村中介組織,鼓勵農民根據自愿原則成立農業專業經濟協會等各種合作組織。同時,加強黨對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的領導,實現黨組織與之同步共建,黨的工作與之同頻共振,確保這些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依法運作,確保群眾利益安全。此外,做好相關基礎工作。要求涉農部門將工作窗口延伸到田間地頭;建立農產品綠色通道,禁止亂罰款、亂收費;對購買大型農機的農民進行財政補貼;新建瀝青路及水泥路260公里,全面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和通訊設施升級換代。
黨員能人“雙領”推動。一是產業領軍。鼓勵黨員能人帶頭承包山水田地,帶頭進行農業開發;對黨員種養大戶實行縣直部門與鄉直單位聯合幫扶,解決他們所遇難題。二是致富領路。鼓勵黨員致富能人帶頭組建各種惠農物流組織、專業技術協會、經濟合作組織。在全縣93家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中,黨員創辦的占61%。黨組織規定每名黨員致富能人與15戶左右的群眾結成互助組,傳授致富經驗,不定期交流致富信息,負責引導農戶自愿加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黨員“雙領”,帶動了一大批農戶走上致富之路。
鄉村基地示范輻射。充分調動鄉村兩級黨組織領導經濟工作的主動性。要求各村結合實際創辦本村農業產業或物流示范服務基地,負責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種養技術和銷售服務;對103家瀕臨關門的計劃體制時期的農業物流主渠道——各鄉鎮糧管所、供銷社、商管所、食品店站等單位,全面進行改制,充分利用其國有資產、倉儲和網點優勢,使之成為現代惠農物流基地。縣、鄉、村按比例配套出資,篩選扶持一批縣鄉重點基地,并由縣鄉村三級派駐干部共建。這些大小基地,采取租賃、承包、入股等靈活多樣的市場方式經營,成為帶領農民致富的亮點。2004年,我縣確定柘林鎮易家河村柑橘示范服務基地作為全縣的重點對象進行培育,因勢利導,成立了村柑橘產業協會和果業開發有限公司,引導農民按統一技術標準大規模擴種柑橘,同時對全村柑橘實行商標注冊、統購統銷、品牌經營。目前該村柑橘產業迅速壯大,已成贛北最大的柑橘種植地和聚散地,產品出口歐美,農民收入成倍增長。
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改善干群關系
民主選拔基層干部。改革鄉鎮干部任用方式。鄉鎮黨政領導干部全面實行差額考察、差額提名,由黨代會、人代會差額選舉,充分體現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鄉鎮站所負責人全部實行競爭上崗,普通干部全員聘用,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干部使用實現了組織、黨員、群眾“三滿意”。改進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全縣136個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均實行“公推直選”、“兩輪票決”,即由黨內外群眾公開推薦確定初步人選,再由村民代表大會實行公信力投票決定正式候選人,最后由黨員大會差額直選決定。完善和規范村委會換屆“海選”工作。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提高現場投票率,減少流動票箱;加強指導,嚴格程序,強化群眾監督與司法監督。換屆后,一大批敬業實干的黨員致富能手被選進村“兩委”班子。
打造民主管理新平臺。抓好決策環節。鄉村兩級都設定決策咨詢委員會,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防止濫用公權和盲目決策。鄉鎮涉及全鄉根本利益的重大決策,事先要召開決策咨詢委員會會議,廣泛征求意見,初步意見出臺后,還要分別由鄉黨代會、人代會表決通過;村級重大決策要在征求決策咨詢委員會意見的基礎上,先召開黨員大會,通過后才由村委會表決。抓好管理環節。嚴格實行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及村務公開,規范公開程序,強化督促檢查,做到重大事情及時公開,日常事務定期公開,階段性工作隨時公開。抓好反饋環節。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工作標準,通過電話、意見箱、網站等形式建立“民聲通道”和“黨員論壇”,充分聽取群眾對鄉、村事務管理的意見。
建立民主監督新網絡。以制度監督為根本。全面推行任期目標責任制、離任審計制、誡勉談話制、引咎辭職制;嚴格執行黨內各項生活制度,強化上級監督、組織監督和班子內部監督。以財務監督為重點。強化國家下撥專項資金監管,對鄉村重大項目開支實行跟蹤審計;設立舉報電話和郵箱,對發現的貪污腐敗行為進行查處。以輿論監督為手段。在電視臺設立“曝光角”,每周實事求是報道問題新聞,并跟蹤問效。以群眾監督為主體。年終,鄉鎮召開全體干部會和黨代會、人代會,村級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對鄉村兩級班子進行述職評議,通過民主測評方式,由群眾對“鄉官、村官”政績進行考評。近幾年來,全縣有25名無為、亂為村官被免職,17名政績考評排在最后的鄉鎮干部因“末位淘汰”被就地免職。
三、建立農村服務保障體系,消除社會矛盾隱患
加大投入,確保農民平等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加強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規范農村醫療網點,全面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開展村落社區建設,大力改水改廁,確保農民生活健康;在村村通電、通路、通電話基礎上,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和寬帶上網。推進農村公共服務。以黨員為骨干,村村建立便民服務站,使村民家電修理、郵件寄送等日常生活所需服務足不出村;使那些需政府辦,又不懂程序的農民,在急需辦理有關證件、手續時,有黨員民事“員”代辦;政府免費培訓在本縣工業園區務工的農民工近4000人次,并勞務輸出多批民工。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定期送戲、送電影、送書、送電教光盤到農村;投入資金300多萬,建立了100多個村級群眾文娛活動場所;成立縣鄉村三級補貼的農民文藝隊伍,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消除矛盾隱患,確保農村社會安定有序。保護好群眾切身利益。切實安置好失地農民,對農村山林水及邊界權屬糾紛,妥善予以解決。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和廉政建設,嚴肅干部工作紀律,頒布“八項禁令”,防止侵害農民利益行為。建立社會問題預警和處理機制。連續6年堅持縣級黨政干部和公檢法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與群眾面對面,現場解決各類矛盾,對落實信訪問題的各單位部門實行跟蹤問效;各鄉設立“維穩”信息員隊伍,各村建立黨員調解員隊伍,對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各類矛盾糾紛及時調解并向上級黨委匯報。確保執法嚴格、公正。定期開展打黑除惡,收繳危險品等專項斗爭和法院“執行月”活動;對公、檢、法部門辦理的案件,由縣人大、政法委組織專家抽樣進行質量評估,對執法枉法現象嚴懲不貸,維護了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
開展解困活動,確保困難群體充分感受黨的溫暖。解決困難群眾難題,確保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就有黨的溫暖。從2003年開始,我縣設立了“特困黨員救助基金”,對因天災人禍致貧的黨員予以救助。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生產技術扶助、再就業幫助、失學兒童助學救助、醫療保險補助等活動,全面啟動農村低保,從根本上幫助困難群眾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