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構建農村困難黨員幫扶新機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縣委組織部就全縣農村困難黨員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調研采取發放問卷調查表、征求意見表、召開座談會和個別面談的方式進行。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農村中一些困難黨員急需得到黨組織的關心和幫助。要建立健全幫扶機制,使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體現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凝聚力。農村困難黨員的基本情況
余干縣是貧困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據調查,目前共有農村困難黨員3365人,占農村黨員總數的22.4%,占全縣黨員總數的13.1%。這些農村困難黨員有如下特點。
從年齡結構來看,年齡黨齡偏大的多。困難黨員中,60歲以下的643名,占19.1%;60至70歲的1390名,占41.3%;70歲以上的1332名,占39.6%。這些困難黨員年齡大,大多數也有較長的黨齡,黨齡在20年以上的占困難黨員總數的83%。
從文化結構來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農村困難黨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們對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關生產技術,致富本領不強,生活困難。
從組成結構來看,無職黨員偏多。當前農村困難黨員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過去曾擔任過村組干部現已退下來的無職黨員,占困難黨員總數比例的42%;二是參軍入伍退役后的黨員,占困難黨員總數比例的18%;三是普通黨員,占總數比例的38%。
據調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難黨員2142人,無任何收入的困難黨員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顧、或靠親戚朋友接濟、或靠政府救濟,其生活條件、居住環境普遍惡劣,處于較貧困的生活狀態。諸多因素導致農村黨員生活困難
導致農村黨員困難的因素主要是黨員個人因素所致,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因病致貧。80%以上的困難黨員自己或家人生病,喪失勞動力,生活十分困難。二是觀念落后。部分困難黨員自強自立意識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缺乏技能。許多黨員從村干部崗位下來以后,無一技之長,不愿外出打工,導致貧困。
同時,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幫扶機制不健全是導致農村困難黨員脫困難的客觀原因。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現象:一是思想幫扶多,資金幫扶少。農村實行稅費改革以后,大部分鄉鎮、村因取消鄉統籌、村提留而面臨正常運轉難的狀況,更不可能把有限的財力投入到扶助困難黨員中。因此,對困難黨員幫扶更多是在思想上關心、精神上的慰問。二是黨內幫扶多、社會幫扶少。在涉及困難黨員幫扶時,被認為是“黨組織分內的事”的認識比較普遍,扶助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是黨費等黨內工作經費。三是臨時幫扶多,經常性幫扶少。目前,對困難黨員的幫扶主要集中在元旦、春節和“七一”期間,僅靠采取送錢送物等應急性、“輸血”式的救濟方法,未能充分地考慮到黨員的具體困難,導致幫扶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困難黨員幫扶機制的新思路強化科學管理,增強幫扶工作的規范性。通過建立困難黨員臺賬,規范管理,為困難黨員實施幫扶提供依據。要按照實際情況,科學界定幫扶的標準。按照生活特別困難、比較困難、暫時困難等檔次確定幫扶標準。按照上述標準每年對困難黨員進行一次調查摸底,確定下一年的幫扶對象。同時,要規范困難黨員的申報程序,采取由困難黨員個人提出申請,支部組織民主評議,并將申報情況公示,然后由支部向黨委申報,黨委審批并報縣委組織部備案的程序進行,確保對象的準確。要結合黨員信息計算機建庫工作,建立農村困難黨員信息臺賬,對農村困難黨員進行分析、歸類,按照輕重緩急確定幫扶對象,實施有針對性的幫扶。
加大物質投入,增強幫扶工作的有效性。通過發展經濟,增強物質基礎,增加對困難黨員的幫扶投入。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繼續深入開展農村“三級聯創”、“黨員小康示范戶”、“百姓創家業”等活動,想方設法增加群眾、黨員收入。二是拓寬資金投入渠道。采取“黨費出一點、財政撥一點、黨員捐一點、社會助一點、上級扶一點”的辦法,設立困難黨員扶助金,進一步完善困難黨員幫扶工作體系,幫助困難黨員解決實際困難,使困難黨員凝聚力工程成為基層黨的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設。繼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困難黨員“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對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線的困難黨員,要視生活困難程度給予生活補助,一年一次性補助一定資金,并及時與民政等有關部門協調,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對因大病、重災及突發性事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個人難以承擔的黨員,可根據實際情況,從困難黨員幫扶基金中給予一定資助;對農村70歲以上、黨齡50年以上,無固定收入的老黨員實行定期生活補助制度。
加強思想引導,增強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對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難黨員,要從解決思想問題入手,有針對性地做好幫扶工作。把物質救助與精神救助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幫助生活困難黨員解開思想疙瘩。要不斷完善“”等黨內制度,村黨支部要經常召開黨員干部學習會、組織生活會,不斷激發黨員的參政、議政意識和黨員的榮譽感。要繼續開展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為困難黨員發揮作用提供平臺。
制定扶助政策,增強幫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定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對因缺技術、缺資金、缺信息等導致困難的黨員,重在政策扶持。要出臺農村困難黨員和老黨員幫扶工作意見,對農村貧困黨員幫扶予以政策傾斜。一是技能扶助。對農村困難黨員,要“造血”、“輸血”并重,切實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要采取科學靈活的培訓方法,通過開展農村夜校及種植養殖加工等技術培訓班,把科技素質培訓從枯燥、空洞說教的傳統模式中解脫出來,力求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同時要以送科技下鄉等活動為載體,進行普及性培訓,提高困難黨員致富技能。二是資金扶助。對那些有脫貧愿望和信心,因缺資金而無法起步的困難黨員,可視不同情況,從困難黨員幫扶基金中無息或低息借給其啟動資金,幫助他們落實一些種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短、平、快”的生產項目和社會服務項目。同時根據情況,整合幫扶力量,努力構建“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產銷聯合體,加快脫貧項目產業化。三是信息扶助。通過建立困難黨員科技服務網絡和黨員服務隊伍,充當他們的創業信息員、產品推銷員和技術指導員,利用宣傳單、會議、廣播電視、黨員農經信息網站等渠道,定期農產品銷售、新技術新品種、就業崗位等信息給困難黨員,實行信息扶助,引導他們選準致富項目,加快脫貧步伐。
健全各項制度,增強幫扶工作的長效性。通過建立制度,對困難黨員真正做到在政治上關心,在生活上關愛,在事業上關注。一是完善社會扶助體系。要整合和積極引導社會幫扶資源進行幫扶,把幫扶困難黨員放在幫助困難群眾的大局中去思考,將困難黨員與困難群眾一道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縣委要探索建立困難黨員幫扶中心,負責全縣困難黨員的相關幫扶工作,制定對策和措施,并建立幫扶協作聯動機制,在堅持依靠黨內力量進行幫扶的同時,有效調動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幫扶活動。二是完善結對幫扶體系。要建立結對幫扶和定期走訪制度,對困難黨員實施“一對一、長期幫助、一幫到底”,定目標、定措施、定時間、定人、定點、定事長期幫扶,增強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使走訪制度形成一項固定、完善基本制度,幫助困難黨員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實際困難,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