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習文選堅持做好三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的13年,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著力做好“三農”工作,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一時期,同志對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文選》收錄了大量相關論述。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遵循的客觀規律、基本原則、戰略措施和歷史經驗,是推動我們的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寶貴指南。當前,認真學習《文選》,深刻理解同志關于“三農”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于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同志深刻闡述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要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不到7%的水資源養活占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是十分艱難的。另一方面,基于農業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3的實際,農民能否安居樂業,農村是否穩定,直接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做好“三農”工作,首先必須在全黨全社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同志在總結歷史和現實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明確指出,“三農”問題不但是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同時還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他再三強調,農業是基礎的思想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使這一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戶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這是我們黨從長期實踐中確立的處理“三農”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千萬不能忘記和動搖,必須堅持不懈地把它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同志還就“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戰略作用作了具體、精辟的分析,指出:“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就不可能有我國的自立;沒有農業的積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國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沒有農村的穩定,就不可能有我國整個社會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針對有些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經濟,對農業問題掉以輕心的苗頭,同志鄭重指出,我國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國情將長期存在,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特別是使農村貧困人口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全黨全國上下必須鍥而不舍地長期奮斗。他反復強調,各級黨委必須堅持把農業放在各項經濟工作的首位,堅持把農村工作抓緊抓實;從中央一直到地縣,各級黨委主要負責同志都要親自抓農業。他還特別強調,“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要更加重視。”這些重要論述,對于全黨全社會著力抓好“三農”工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同志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我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沖破了舊觀念和舊體制的束縛,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整個經濟改革的全面進行和深入發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農業和農村發展總的形勢很好,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一些部門和地方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導致農民負擔加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態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給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更大的挑戰。
面對新的形勢,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在新形勢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他指出,積極探索在農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路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我國廣大農民奔向小康、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黨在農村工作中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他把這一轉折視為我國農村改革走向新階段的標志,提出了“走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的戰略構想,強調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強調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動小城鎮建設,使它們在帶動農業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和增收問題、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步解決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問題。同志將家庭承包經營稱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業”,將發展鄉鎮企業譽為“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并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新型集鎮”等理念。他對鄉鎮企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我國億萬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也是黨領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還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鄉鎮企業,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復建設、靠外延擴張的路子,必須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走改革開放、體制創新、依靠科技、加強管理的路子。
同志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重視全面、協調和持續發展。在他看來,“沒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他要求全黨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多為農民辦實事,真正保護好農民的利益,保護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證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正是基于這種戰略思考,在同志的主持和部署下,我們黨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包括1994年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明確提出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0年,在前10年抓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基礎上,正式啟動以遏制“三亂”現象為主旨的農村稅費改革。
同志的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在“三農”問題的認識和實踐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創新理論、開創農村改革新局面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三、同志科學總結了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經驗、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在1998年考察安徽工作時的講話中,同志認真總結農村改革20年來的寶貴經驗,將之概括為“四個必須”:一是必須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二是必須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三是必須大膽探索農村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完善農村所有制結構;四是必須堅持農村改革的市場取向。在這一重要講話中,他把我們黨領導農村改革的根本經驗和今后必須遵循的原則歸納為兩條,一條是靠實事求是,一條是靠群眾路線。他還明確指出,在農村開展任何一項工作,實行任何一項政策,都必須首先考慮是有利于調動還是會挫傷農民的積極性,是維護還是會損害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是解放和發展還是會阻礙農村生產力。他強調,這是我們制定農村政策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也是檢驗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
同志還多次對實事求是、群眾路線這兩條黨領導農村改革的根本經驗和原則作了具體闡述。他強調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從國情出發,同時又指出,各地農村自然條件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做工作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行分類指導。他反復強調干部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要求長期堅持這種做法并形成制度。他再三告誡,各級干部對我國農業問題必須有一個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認識,切不可對好的方面看到的多,對問題的方面注意不夠;要學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農民打交道;要善于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敏銳地觀察和發現新情況新苗頭,并及時果斷地予以處理,不斷增強農村工作的預見性、把握主動權。在談到群眾路線時,同志強調,要尊重農民的創造和選擇,對農村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要堅持兩條,一是鼓勵試,允許看,不爭論;二是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對于相關的其他一些重大問題,同志也作了明確指示。例如,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一個傳統和一項重要原則,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調農村工作要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我們黨領導農村工作的一條基本方針;強調農業是社會效益大而比較效益低的產業,光靠市場調節不行,必須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加以扶持和保護;強調要堅持貫徹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斷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強調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不搞土地私有,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強調土地關系農民的就業,也是農民的社會保障,要從政治角度看待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問題,決不允許用行政辦法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同志還特別指出,“對有限的耕地,要堅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要從戰略上考慮保護耕地的問題”。
同志總結的這些基本經驗、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了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統一,同時又充分反映了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之,同志關于“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從一個重要方面鮮明地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的13年間,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結束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解決了12億多人的吃穿問題;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全國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從1989年的601元增長到2002年的2476元,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客觀要求,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強調要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新世紀我國農村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當前,我們要認真學習《文選》,深刻領會同志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學習《文選》的成果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際工作中去,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抓好“十一五”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各項任務,不斷開創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