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的五個著力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目標和總抓手。抓住目前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機,正確把握“兩個趨向”,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帶動作用。
推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加速推進,要素供給從充裕轉向短缺,產品供給從不足轉向過剩,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加快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節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產業升級,調整產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但從農村產業發展來看,農業經營規模小,加工程度低,技術支撐弱;農村工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問題突出,整體競爭力不強。因此,應順應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把推進農村產業升級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推動農業向高效與生態相結合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村工業向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相結合的現代工業轉變、農村服務業向生活型服務與生產型服務相結合的現代服務業轉變,促進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由于現代生產要素在農村較為稀缺,現代生產方式短期在農村難以內生,所以應當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不斷拓寬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渠道,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推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
建設農村新社區。隨著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農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鑒于此,浙江省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服務,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生活。但從總體上看,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主要靠農民群眾和農村集體自身的積累,體系不全,水平不高,覆蓋不廣,難以適應農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因此,應順應現階段群眾的需求全面升級和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深入開展村莊整治,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傳統農村社區向現代農村社區轉變,建立農村新社區。由于僅僅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無法滿足新社區建設的資金需求,農村內部難以獨立發展起現代公共事業,所以應當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統籌城鄉居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動農村社區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培育現代新農民。過去20多年,浙江省的工業化、城鎮化不僅帶動了本省2/3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還吸納了外省1200多萬農村勞動力異地就業。然而,與產業技術進步加快的要求相比,農民的專業技能、整體素質和發展能力不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阻滯農民分工分業的進程和勞動就業結構、人口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的優化,嚴重影響農民共享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因此,應當順應農民加速分化的趨勢,著力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推動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和現代工人轉變。由于農村缺乏現代教育資源,僅僅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又難以支付發展現代教育的成本,所以應當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城鄉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提升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
樹立農村新風尚。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和不斷開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明顯增多,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難度顯著增加。因此,應當順應現階段社會價值觀日趨多樣的趨勢,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農村新風尚。由于傳統農村孕育現代文化的基礎比較薄弱,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僅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難以較快形成現代農村新風尚,所以應當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推動先進文化向農村傳播,樹立農村新風尚。
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體制。當前,我國正處在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浙江省市場機制發育較為完善,城鄉間要素和人口流動的限制較少,城鄉經濟相互聯系與融合的趨勢比較明顯。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尚未完全打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市場機制的作用還不能充分發揮,“三農”在經濟資源和公共資源配置中依然處于不利地位,導致農業現代化缺乏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方式的有力支撐,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農民難以平等共享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因此,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加速推進的趨勢,把構建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體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障,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由于“三農”發展長期滯后,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弱,所以應當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增強工業對農業的促進作用和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