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讓靈魂跟上腳步個人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生就是一種精神的歷險
事實上,人生是一場真正的精神歷險。沒有誰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安全順暢的人生,然而正是從困厄與危境中一路走來,我們才變得如此堅韌和挺拔。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沒有晴朗無云的人生,沒有無憂無慮的人生,沒有平平坦坦的人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許多次,我們感覺似乎走到人生的絕境,但是,一次一次我們又重新看到希望的霞光照射心堂。絕境逢生,反而讓我們的生活態度更加剛強與不屈。
先是一生下來,就患上百日咳,咳咳咳個不停,醫生說不是醫院精心醫治,自己的小命早就夭折。接著上小學五年級的一個雙休日,我去鄉下外婆家。外婆住在僻遠的一個山村里。當時,鄉親們正在收割麥子,我羨慕地看著坐在拉麥吉堆上,好不威風。趕車的大伯看出我的心思,就說,孩子,來,我把你抱上去。結果,路過一段坎坷的路面時,馬車一個趔趄,翻在路邊的深溝里。頓時,我的眼前急速旋轉,并且眼睛一黑。多虧。自己命大,從橫七豎八的麥吉中間爬出來時,竟然沒有傷到一個根毫毛。
幸福的個人經歷總是相似的,不幸的經歷各有各的的不幸。對于人生,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走過了那么多險象環生多難的日子,遭遇了那么多難以預料的曲折坎坷與旦夕禍福,我以為人生是一場真正的精神歷險。沒有誰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平坦順暢的人生,沒有誰能清楚地料知下一刻會發生些什么,也沒有誰能夠避開那些隱藏在人生旅途上的苦難和險情。然而正是從困厄與危境中一路走來,我們才變得堅韌和挺拔。正是歷經滄海和磨難,我們才發現人生如此美麗、豐富和具有挑戰性。前方的路,或許會更風雨交加,更險象環生,然我已無懼無畏,且將微笑從容地去面對一切,承納一切。這數次歷險的磨礪,使我在忽然間長大起來、成熟起來,仿佛一順間就由一位孩子變成一位智者。
讀罷《讓靈魂跟上腳步》,我和眾多的讀者朋友一樣,在閱讀中體驗到腳踏實地“玄奘之旅”,同時也在理解作者為什么沒有做序。從西安到喀什,到伊斯蘭堡,再到加爾各答;從海拔到地貌,到沿途風光,再到歷史故事,如此一次豐富的旅行,是無法三言兩語概括做序的?即使概括了,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的敘述又能說明什么?玄奘之旅,固然是一次神圣的取經之旅,也是一次精神的歷險之旅。作者王石和我們現代人再踏西游之路,沿途看見的不僅僅是旅途的險惡,一定也看到我們人生之旅的變幻莫測。
——人生就是一次攀登的過程
據說,《讓靈魂跟上腳步》的書名,是來自一個小故事——讓靈魂跟上腳步。不知道,槍口下的猶太人何以有勇氣對隨時可能開槍的納粹士兵說:“不能再快了,靈魂要跟不上了。”書中描述王石和他的名人、富人朋友們穿越戈壁的影子,也許漸漸在模糊。然而王石選擇這個書名的原因卻震撼了自己的心靈:“過去的20多年里,我身處的社會、我所帶領的企業和我自己,都在高速發展變化。我們的速度太快了,腳步遠遠跑在前面,靈魂跟不上來,整個社會因此變得很浮躁,就像德魯克說的:‘我們大大高估了眼前,卻大大低估了未來’——我本人也不例外。”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停下來等待自己的靈魂呢?或者說,即使愿意等靈魂又能夠真正跟得上行進的腳步嗎?
所以,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人生還是一次攀登的過程。為了讓我們的靈魂跟隨上我們的腳步,去不斷體驗一種精神的高度,必須不斷向上攀去,攀去,攀去。自己曾經登過一座山,據稱是北華山,海拔在1500米,自己幾乎咬緊牙關,只看著面前幾個臺階,不望上看山巔還有多遠,不望后俯視,已經登了多高,就象割麥子,只顧埋頭勞作,相信自己就會成功。盡管,登到山頂時已經氣喘噓噓,大汗淋漓。但是,畢竟自己登到成功的頂峰。
當《世界新聞報》記者李培春,獨家專訪登山冒險家愛德蒙德•希拉里的兒子彼得•希拉里。彼得•希拉里也是一位登山專家,曾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回答記者說,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心理是一個主要因素,你必須不斷鼓勵自己前進,強迫自己向頂點接近,并感受到那種自信心。我覺得去年真正幫助我登上頂峰的,正是這一信念。每次登頂后,還會有那種松了口氣的感覺:終于不必再向前進了,所有強迫你向前走的壓力和力量都不復存在,你知道,現在可以開始下山了。
住在樓盤林立的城市,自己居住環境改變著,由平房到樓房,再又普通的樓房到高層。如今,以住高層為榮,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然而,生活的高度不一定是精神的高度,不一定是進取的斗志。于是,我總是沉溺于逝去的時光,不由自主地懷念著原先走過的臺階。臺階記錄了所有的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早已被磨得光滑,泛著淡淡的光。這是有多少人,又是走了多少年才形成的呢。以前,我總是會和那些每天坐電梯到的同學自豪地說,自己每天都要爬五、六層樓。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方式,而且每天都會使自己處于不斷運動當中。而自己已載著不停的上上下下中,體會到了人生的準則,要想成功就自己,就需要咬盡牙關攀登。
——人生就是一場靈魂的漂泊
這些年來,與《讓靈魂跟上腳步》的作者及其他的朋友們一樣,過著一種“在路上”的生活,一直沒有安定的感覺,沒有家可以棲息。或許,總在路上,從小離開家鄉離開家,離開父母親人,一直在路上,從農村到小鎮,到縣城,到中等城市,到大都市,再到中等城市;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再到工作單位。十幾年的生活,一直是在漂泊狀態。每天在庸庸碌碌中打發著日子,時而發出這樣的感慨,自己從什么地方而來,要到什么地方而去?
與都市的忙碌截然相反的是,王石們淡定的腳步讓人羨慕。但是如果讀過一些章節,你不難發現,與之對應的是一路狂奔的靈魂。追尋來路的反思和回顧似乎比腳步匆忙許多。是的,這樣的旅行一反常態。可是,只有這樣的反常才是真正的精神之旅。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靈魂的漂泊。
另外一本書《在路上》之所以被稱為幾代人的圣經,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冬天行走,小說已經不僅是一本小說,而是一種人生“想象的理想狀態和醒悟的自由感覺”。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城堡。藍色的星球之所以被稱為孤獨的星球,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其實充滿孤獨,充滿對于冷酷叢林法則的恐懼,以及對于疾病衰敗戰爭災難死亡的恐懼。事實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往前才能抵達春天的陽光地帶。因此,雖然后人重踏取經之路,卻無從切身體驗“玄奘之旅”沿途的每一個細節,面對一路的坎坷與興奮、快樂與感傷,作者王石也不禁在篇末感嘆:“當玄奘面對這些,他在想什么?他的勇氣、毅力和堅定的信仰,源自何處?”這本書能幫我們等等疲憊不堪的靈魂,放慢腳步,讓自己的靈與肉得到片刻的喘息。走過,靠的就是博大的心靈,如此,靈魂的漂泊就產生了價值。
“我們只能通過遠行,追隨他的行蹤,來感受他的精神……路上有一些人和一些事,未必與玄奘相關,但卻一脈相承,或者異曲同工,讓我們可以一點點接近玄奘的精神世界。”也許,王石的結語恰到好處,似乎接近著我們久已忘卻的某種東西。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超越生命的追尋,比如信仰,比如活著的意義,比如怎樣面對苦難。從另一個意義上講,玄奘們前赴后繼的跋涉,與王石們千辛萬苦的追尋都不過是一個腳步等待靈魂的過程。也許,我們可以得到出這樣的結論:只有心靈博大,才能走過任何冬季;只有心靈博大,才能走過任何陰影;只有心靈博大,我們的腳步才可以向真理不斷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