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八榮八恥的哲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主席在十屆政協會議期間提出的“八榮八恥”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牢固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指明了方向。道德標準,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會認真落實,如何理解和解說,則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道德觀是人生觀的反映,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道德觀,人生觀是屬于哲學范疇的,而道德觀是屬于倫理學和社會學范疇的,但倫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部分是屬于哲學范疇的一部分。因此,我想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其內涵,是十分必要的。
“八榮八恥”首先涉及的就是人生觀問題。哲學就是關于人生觀的學問。因此,提出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的道德觀,就是從人生觀的高度提出的。換言之,為祖國、為人民而活著,屬于高尚道德,是正確的人生觀。反之,為自己活著,屬于低劣的道德、錯誤的人生觀。前者是光明的,應該大樹特樹,后者是可恥的,理應受到社會的譴責和良心的責備。這道理比較簡單,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做起來是非常難的,即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未必全都做好,功勛蓋世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功盡棄,也不勝枚舉。所以,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文學家,對人生觀的討論,是一直沒有休止的。
人為什么活著、為什么探討人生觀的問題,首先是人的自然性決定的。19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說過:原創(chuàng):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吃飯、穿衣……,那和游在水中的魚對它周圍的水一無所知又有什么兩樣呢。這話的含義很明白,人是具有高級思維的,能夠創(chuàng)造勞動工具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高級動物,如果人一旦失去了這一屬性,將無異于其它動物。
人為誰活著才有意義,是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一個人生下來要由父母供養(yǎng),吃、穿、住、行都需要物質。而物質的生產是有各行各業(yè)的人組成的,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周圍的人發(fā)生聯系,這種聯系就是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關系。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超越這種關系,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否則,他一天都活不下去。人活著不光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寂寞了到街上、公園逛逛是精神需求;苦悶了找朋友談談心,找情人說說愛,是尋找感情慰籍,是感情需求;如果遇到災荒、戰(zhàn)亂要由軍隊保家衛(wèi)國,呵護自己與親人的安寧,是一種安全需求。就連出門坐車或與他人發(fā)生口角、經濟糾紛等,都要求助公安、派出所和法院。可見,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時代繁衍生息的祖國,每時每刻都需要相互依存的人民。每個人都有回報祖國、回報人民的社會義務。所以,主席提出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要求人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是國民的基本道德準則,否則就是不道德的。
“八榮八恥”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積中華民族美德而大成的。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儒家的奠基人孔子就提出“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復周朝的大禮。如果我們先不去考慮他時代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其所包含的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的精神應該被提倡。同理,春秋末期,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于民憂者民亦樂其憂,樂民樂者民亦樂其樂”,多次在文章中闡述了他一貫主張“與民同樂”的思想。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也就要求執(zhí)政者服務人民。孔子主張“仁”,孟子主張“義”,仁義二字,就是我國封建道德的基礎。孟子還認為人皆有廉恥之心,也就是榮辱觀。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仁少卿書》中說“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為了繼承父志,在遭受酷刑的大恥之后,仍然忍辱負重,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這種為國為民的行為,被傳為歷史佳話。宋朝偉大的散文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都是在倡導愛國愛民的思想。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義滅親”等俗語。這些文化積淀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我國歷史上許多愛國英雄和勞動人民實踐了的。人們一提起愛國二字,就會自然地聯想起岳飛、文天祥等人的名字,更會聯想起花木蘭從軍、穆桂英掛帥的戲劇故事,這就是明證。
“八榮八恥”的道德規(guī)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八榮”和“八恥”歷來都是兩種鮮明對比的人生觀。人生觀不同,人生觀的境界也不同,決定人生的價值不同。這一點,只要拿歷史上的先進人物和反動人物略加比較,就可自明,無需贅言。從人生的意義來看,按人對自己行為的覺悟程度,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把人分為四種境界:為自己利益做事的人是自然境界,為功利做事的人是功利境界,為社會做事的人是道德境界,為宇宙做事的人是天地境界。依次排列,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馮教授還認為,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由此看來,能夠奉行“八榮”的人,至少是個有賢德的人,即好人,這是做個好人的基本標準。馮教授講的圣人不是專指孔子,而是為宇宙做事的人。這里的宇宙一詞,我理解不是與自然科學中所指的包括在地球外的所有物質,而是指的萬物,可以理解為為萬事做事的人。即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做事的人,賢人授人以道德,圣人授人知宇宙,即萬事萬物。照此看來,圣人的境界是最高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黨章明文寫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是代表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政黨。主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是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江澤明提出的"三個代表"也寫進了黨章,即代表全國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進的科學文化,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境界,是當代最高的境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具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熱愛祖國,服務人民不僅是基本道德準則,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必須提出的是,在"八榮八恥"中,前兩條是基本的基本,如果作到前兩條,其它幾條就會迎刃而解。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的統帥,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世界觀的核心。
當前,全社會都應該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教育工作。由于實現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轉向,資產階級“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思想對人們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沖擊,原創(chuàng):有些人的人生觀的確產生了動搖,甚至產生了信仰危機,直接危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也嚴重阻礙了社會注意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未來,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要從家庭教育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根,其它教育是枝干和葉,根扎得牢,樹干則直,樹葉則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可見家庭教育根深蒂固之一斑。其次,抓人生觀教育要從抓道德教育入手。道德觀是人生觀的基礎,人生觀決定道德觀。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問,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就是說道德教育要以尊敬父母為起點,然后才能談到友善待人,報效祖國。處世得是本,一個人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了才會成為良民,進而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材。其三,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奏響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熱點,教育青少年學生正確看待我們的社會,防止和糾正一些偏激的觀念。教育學生善待他人,正確對待自我,正確對待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感恩他人和回報他人。引導學生明辨真善美與假惡丑,加強禮儀、禮貌、禮節(jié)的指導和示范,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學校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行為,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歡迎,才會順利地登上就業(yè)之路和成功之路的真諦。其四,發(fā)揮政府職能,標本兼治,充分發(fā)揮法律和輿論的作用,打擊犯罪,抑制歪風,凈化社會主義環(huán)境,在全社會掀起一個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