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深井用多繩摩擦式提升機鋼絲繩安全系數修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形勢下,省委、省政府作出圍繞“兩大提升”,聚焦“三大要素”,實施“四大行動”的決策部署,為促進貴州旅游業全面復蘇,搶抓機遇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有著極為豐富和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推動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對于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1.民族文化是貴州發展旅游的優勢
貴州各民族在生存發展中,創造了千姿百態、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以其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成為中國和世界的軟寶藏,成為貴州旅游產業的特色亮點。相比其他省份,貴州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貴州民族文化更具多樣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占比36.44%。高比例的少數民族和多樣化的民族構成,使得貴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黔東南州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和黎平肇興侗寨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態民族博物館”。布依族、彝族等世居民族創造的文化同樣也絢麗多彩,別具風姿。貴州民族文化更具差異性。滿足游客好奇心,磁力來自差異性。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省92.5%,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時常可見“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的文化奇觀。各族群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了以節日為載體、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全省每年累計大小節日上千個,大俗中透出大雅,樸素中吐露敬畏,既成為文明的產物,又促成對環境的友善。貴州民族文化更具鄉愁味。貴州是非遺大省,非遺更具鄉愁味和參與性。截至2022年,全省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占全國總數的7.1%;國家級99項,占全國總數的6.4%;省級628項;非遺工坊2500余家。在貴州,國家級非遺苗族古歌、瑤族猴鼓舞、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馬尾繡等等,群芳爭艷璀璨奪目,侗族大歌更是榮登世界非遺名錄的瑰寶,承載著世居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循著這種鄉愁,人們參與并樂在其中,領略文明旨趣,撫平心靈皺褶。貴州民族文化更蘊含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智慧。貴州先民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簡單生活、物我兩忘。這種“上得殿堂、下得田坎”的民族文化警醒世人,如果透支資源環境和后人需求,畸形發展數字就是打濕的棉被、隱患重重的低水平增長。貴州民族文化蘊含的樸素智慧,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契合。
2.貴州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日漸融合
貴州以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實施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發展規劃。2002年制定了非遺保護條例,專門建立保護機構,均為全國首例。全省每4年舉辦一次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每年舉辦能工巧匠大賽、歌舞大賽。2005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初試啼聲,并持續舉辦旅游形象大使選拔大賽、旅游商品“兩賽一會”、原生態國際攝影展等活動。各類比賽1萬余場,電視觀眾數億人次,還聯合淘寶網搭建“多彩貴州旅游館”。特別是省和市州兩個層面,連年舉辦旅游產業發展大會,讓民族文化挑大梁展風采,吸引眾多國內外旅客,成為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早在“十二五”期間,貴州旅游總收入、接待總人次就分別位列全國第15位和第17位,進入全國第二方陣。2019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7.2%和30.1%,位列全國第一和第三。即使是疫情肆虐的2021年,仍分別增長8%和15.9%,增速遠超周邊省份。被聯合國推薦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的黔東南州,以“民族原生態,錦繡黔東南”為旗幟,以侗族大歌、多聲部苗歌、反排木鼓舞、錦雞舞等民族文化為名片,赴歐美國家展演1000余場,并在全國“魅力城市”爭奪中,力壓群芳斬獲殊榮。
3.推動民族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的建議
民族文化是貴州發展旅游的比較優勢,要用活、用足、用好民族文化,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首先,前瞻性洞悉游客偏好和市場變化。當下,自然美景比比皆是,而風情各異的民風民俗,更具互動性、差異性及觀賞性,可跨越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不同國度,成為游客最合口味的、殊途同歸的旅游產品。因此,應將民族文化作為貴州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針對市場變化,調整旅游產品,發掘特布依族八音坐唱(韓德貴攝貴州圖片庫供圖)理論思考色元素,豐富業態、提升品質,推動閑置低效項目盡快盤活、優質項目加速壯大,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化、民族文化產品差異化。其次,創新宣傳推介,著重打好鄉愁牌。所謂鄉愁,是人們對過往的回味和對家園的牽念。而民族文化因其“返璞歸真”的特質,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具有別樣的吸引力。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進村寨感受鄉愁,體驗非遺旨趣,簡單地吃食、散漫地談笑、安心地入睡、愜意地醒來,找回生活的本味,已成為無數游人的渴求。因此,要緊扣游客需求,精準策劃鄉愁項目,吸引更多游客。第三,開展民族文化資源應用轉化研究。目前,省、市、縣文旅部門和少數企業,均設有民族文化研究等機構,但其作用較為單一,有的還將其并于其他機構。應加強優秀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研究,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用好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第四,以節慶文化牽引旅游體驗。貴州少數民族節慶文化各具千秋,應將節慶文化作為旅游業富礦挖掘,助推旅游產業發展。要克服畢其功于一役心態,以水滴石穿意志綿綿用力,持續舉辦民族、民俗節日,集成地域品牌,獲取旅游業累積效應。同時,也要加強基層民族文化隊伍建設。
作者:甘婉霖 單位:貴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