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教育賦能民族地區建設的價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時代發展職業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在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民生保障。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要堅持全面性、適配性的實踐遵循。實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要聚焦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教學改革等,從夯實基礎、特色發展、協調推進三條進路著手。
[關鍵詞]現代化建設;職業教育;民族地區;人才支撐;民生保障
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新時代發展職業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當前,民族教育是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短板,要把發展民族教育擺在重要位置,搶抓政策機遇,統籌規劃、大力推進、重點保障,提高各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培養大量具有優良品質、較高技能水平和創新精神的少數民族人才。
一、職業教育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價值
教育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將人口負擔轉為人力資本的價值。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民生保障。
1.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強國必先強教,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聯接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是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教育。通過發展職業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技能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然而,當前民族地區仍然存在忽視職業教育的現象,需要進一步完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和教師隊伍等。產業轉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包括產業在結構、組織和技術等多方面的轉型,需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在統籌民族優勢資源和特色資源的基礎上,打造具有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2.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民生保障。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項重大工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推動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首先要更好地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長期以來,民族地區受到自然環境、資源稟賦以及區位條件等的限制,經濟發展滯后。因此,辦高質量教育,滿足各族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提高各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民族地區的任務更為緊迫和更為艱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制造業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科技進步創造了很多新業態,但勞動力難以適應,造成了大量結構性失業。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就業矛盾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促進民族地區共同富裕和保障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其作用體現在為人們提供就業機會、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穩定就業形勢上。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堅持職業教育以德樹人、服務地方、對接產業、促進就業的原則,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無縫對接”,優化民族地區創業就業環境,因地制宜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進一步鞏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二、職業教育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必然要求推進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簡單地搞平均主義,而是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其根本在于提高每個人的致富能力。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取得長足進步,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辦學質量不斷提高,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堅持全面性。一方面,要做到面向人人。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既要面向適齡學生開展學歷教育,又要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術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各族群眾的技術水平,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就業創業能力。職業教育尤其要聚焦各族群眾職業技能培訓需求,堅持擴容和提質并重,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切實提高各族群眾的技術技能,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致富增收。另一方面,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旨在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職業教育要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高學生對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的認識。職業教育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依據不同生源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個性化、定制化的培養,實施分類分層教學,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堅持適配性。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從制造大國走到制造強國,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要改善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滯后和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促進教育公平,解決民族地區專業人才缺失、人才隊伍學歷層次低、人才隊伍結構失衡等難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既是解決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當務之急,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舉措。尤其對于民族地區來說,彌補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嚴重短缺,時間更為緊迫。國家應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省級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出臺相關政策,以提高職業學校辦學能力為導向,緊扣區域產業發展,優化調整專業設置;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職業教育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理路
在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職業教育發揮了巨大作用。實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要聚焦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教學改革等,從夯實基礎、特色發展、協調推進三條進路著手。
1.夯實基礎。新時代,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意義重大。第一,提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硬實力。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教學條件開展教學與實訓。首先,民族地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到地區發展的全局予以綜合考慮。民族地區應結合區域特色,針對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的短板進行研究,出臺一批實效性強的政策措施,通過科學規劃、資源整合、增加投入等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充分注意民族地區客觀存在的歷史文化差異、地區差異和民族差異,充分調研、認真研究,集中人財物重點支持舉辦一批高質量職業學校,并鼓勵職業學校間開展合作和交流,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其次,職業學校要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積極與當地的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進行合作,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實現共贏發展。職業學校以需求為導向,密切關注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整合學科資源,調整學科布局,優化資源配置,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扶持發展現代農牧業、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優勢特色專業,提高專業與民族產業的契合度,以學科優勢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第二,提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軟實力。強教必先強師。高質量教師隊伍是促進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應構建一支雙語兼通、師德高尚、技術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職業學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優化招聘流程,拓寬引才渠道,提高教師待遇,引進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優秀教師。引進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學者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專職教師。建立健全職業學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民族技藝大師、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擔任兼職教師。建設兼職教師資源庫,讓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教材編寫、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其次,構建學校教師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職業學校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進企業參與生產過程管理、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技能。職業學校聘任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訓教學和技能大賽指導等工作。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才共同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材和完成教學任務。最后,健全教師評價制度。改革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晉升和評價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全面考查教師的綜合能力,將企業生產項目實踐經歷、業績成果等納入評價標準。深化績效工資分配制度改革,鼓勵教師參與職業培訓、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等并依法依規取得收入。
2.特色發展。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設計和政策舉措,職業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為企業發展助力。第一,明確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民族地區要深刻認識職業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加快現代化建設。目前,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加快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未構建職教貫通一體化培養體系,導致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符,產生了民族地區產業人才緊缺、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因此,民族地區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結合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第二,優化多元辦學體制。職業教育要增強與經濟社會的適應性,就必須著力提升行業企業等主體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全面構建起多元辦學格局。在多元辦學體制下,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可根據企業工作崗位需求,開展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校企聯合招收學生。職業學校可以與當地的龍頭企業、民族特色企業等開展合作,共建民族文化長廊、鄉村振興學院、民族技藝博物館、民族文化樓、實訓中心、研發實驗室等,著力培養民族技能人才。第三,傳承弘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政府要重點支持辦好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堅持“校地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引領”的原則,發揮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以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為著力點,推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職業學校要立足于傳承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在民族傳統手工藝、非遺傳承、民族傳統醫藥、現代農牧業等方面辦出成效,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均衡發展。職業學校要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結合學校特點和優勢,開發優秀的、個性化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推進優秀民族文化進校園,開展主題民族文化活動,展現各民族文化特色,使學生愛上民族文化、愛上自己的家鄉,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3.協調推進。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區勞動者素質的有效手段。要抓住國家的政策紅利,給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添加“助推劑”。新職業教育法是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法律保障。新職業教育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了國家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以及積極扶持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心。堅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靈活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探索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應順勢而為、應勢而變、協調推進,精準對接就業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胡茂波,郭偲.職業教育類型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應然邏輯、功能定位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22):5-12.
[2]毛麗,李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歷程、成就與經驗[J].教育與職業,2022(21):13-20.
[3]韓雪軍,米靖,何九甫.高等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和實踐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22(6):222-228.
[4]劉旭曄.人才困境下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研究進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21):261-263+284.
[5]江濤,楊兆山.職業教育推動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2(2):146-152.
作者:楊磊 李錦鑫 單位:昌吉學院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