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虛擬舞臺背景在舞蹈作品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快速迭代,舞蹈作品中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成為舞臺表演中強有力的一環,而虛擬舞臺背景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產物在這方面展現出了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以舞蹈作品《只此青綠》作為切入點,分析其中虛擬舞臺背景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方面的運用,同時梳理出了虛擬舞臺背景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具有解放舞臺、多維交互、服務觀眾三方面作用,以此探析技術與藝術的雙向整合。
【關鍵詞】虛擬舞臺背景;舞蹈作品;傳統文化;《只此青綠》
當代舞蹈藝術創作趨向于綜合的舞臺視覺,即多元融合的舞臺合成機制。在舞臺視像表達的各類要素中,首先是舞臺道具伴隨著成像空間技術水平的加強,在呈現方式、結構構成上都有所變化[1]。近幾年,計算機圖形技術的不斷進步使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此類技術已經涉及城市規劃、廣告設計、舞臺設計、多媒體教學等領域[2]。虛擬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體現了各領域在努力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舞蹈藝術亦是如此。本文以春晚《只此青綠》舞蹈片段為例,旨在說明虛擬舞臺背景在舞蹈作品中的實際運用以及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的新路徑。
一、虛擬舞臺背景簡介
傳統舞臺背景借助LED屏幕來呈現圖片或視頻,而虛擬舞臺背景借助技術手段創建虛擬環境作為舞臺背景,以配合舞臺的整體呈現,也就是借助VR虛擬技術,消除了傳統舞臺背景所帶來的割裂感、距離感和時空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舞蹈藝術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包裝而散發出獨特的韻味,也使舞蹈呈現更加生動形象。
二、虛擬舞臺背景在《只此青綠》中的運用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由韓真和周莉亞編導,全劇以《千里江山圖》的創作過程為故事主線,共分為七個章節——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青綠》片段更是火遍全網,筆者便以此為例進行分析。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盵3]《只此青綠》的爆火“出圈”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堅實基座、“舞壇雙子星”對于舞蹈角色的集成與塑造以及舞美效果的加持,同時也離不開虛擬舞臺背景的錦上添花之妙,下面就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個方面進行詳述。
(一)思想性上:充盈劇情,弘揚傳統文化編劇徐郡蕊曾有過這樣的解讀:《只此青綠》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交了一份小小的答卷。[4]此劇能夠為弘揚傳統文化助力添彩,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有虛擬舞臺背景對宋代含蓄清雅之意蘊的傳達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啊畟鹘y’在這里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形式或內容,而是指一個文化體中多種藝術形式和內容之間變化著的歷史聯系?!盵5]由巫鴻先生的這句話可知借由傳統來與現代先進技術建立聯系,也是現代藝術作品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再一次含英咀華,如背景中的“心中若能融丘壑,下筆方能繪山河”詩句,讓人們在體會俊俏山峰的秀麗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曠朗無塵的心胸,由此打開了追溯宋代繪畫“畫以載道”的本質和探究其淵源的線索,讓我們從中窺探到宋代萬壑爭雄、碧波浩渺的氣勢恢宏。最后出現的“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的感嘆,為整段舞蹈的劇情畫上了一個句號,不僅明晰了舞蹈劇情,更是被《千里江山圖》深深感動后的鏗鏘足音。
(二)藝術性上:引人入勝,實現雅俗共賞美學家李澤厚在《略論藝術種類》中曾說過:舞蹈以身體之動作過程來展示心靈、表達情感,一方面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動作、體貌姿態的表情,語言的集中、發展;另一方面則又來自對培養身體力量和精神品質的操演鍛煉動作的概括、提煉。這兩者從不同方面都規定了舞蹈動作具有高度概括、廣泛的表現性質[6]?!吨淮饲嗑G》中的青綠這個角色就是一個寫意人物,是千年淬成的那種端莊、大氣、沉靜,也是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歲月沉淀[7],該角色的塑造與把握對于編導和演員來說都是巨大挑戰,而虛擬背景可以為角色呈現寫下生動的注腳,從而實現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吨淮饲嗑G》作為舞繪版的《千里江山圖》,在《青綠》選段的第一個畫面,舞者著青綠色服裝站在姜黃色的背景前,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到編劇所要構建的人物形象與劇情設定,正因為有此交代與鋪墊,才讓舞者們展現的層巒疊嶂、高聳云霄不顯得那么突兀,真正實現以畫為境、以畫寫意。
(三)觀賞性上:虛實結合,創造沉浸體驗在舞臺上營造出虛實融合的場景,打破真實舞臺與虛擬影像空間、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界限,實現真人演員與虛擬影像的互動,觀眾的視覺和感受被引入舞臺的時間和空間之中,這種游離于虛實之間的觀看方式消除了傳統舞臺表演模式中舞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沉浸感[8]?!俺两w驗”描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處于這種狀態時,人的內心充滿了和諧相容的感受,感覺、意識和精神之間產生了合一感,內心充盈著寧靜與自在。劇中有一幕是在姜黃色背景中出現了類似折痕的流動,此時虛擬的背景加上真實的演員,打破了舞者和舞臺背景的時空界限,使得人物與服裝、燈光、背景高度融合,營造出“行舟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蘊。在舞臺演出中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創建虛擬的人物角色或場景,將虛擬影像與真實舞臺實時疊加到一起并進行互動,實現傳統舞臺布景和道具配置難以達到的視聽效果,徹底顛覆觀眾的觀演體驗。[8]在春晚片段中,舞臺背景隨著劇情的推演變成了完整的《千里江山圖》,領舞演員走過,全畫已然賦彩,演員和背景之間建立了實時互動,不僅突出了整體舞臺效果,而且加速了觀眾頭腦中的二度創作,實現“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引得觀眾驚呼:“《千里江山圖》活了?!?
三、虛擬舞臺背景與傳統文化的創新建構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就要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創新發展路徑,進行當代表達。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將《千里江山圖》搬上舞臺,將宋代之意予當代之形,其中舞臺設計的視覺效果與VR視聽語言結合,傳統的視聽移情轉為更真實的視覺新體驗,創造出新的舞臺語匯和表達形式,利用象征、夸張、變形、隱喻等手法來傳達舞臺演出所具有的思想性,調動觀眾想象力的同時激發觀眾的思考,讓場景表現更有張力,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一)解放舞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理論,如何將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表達成為眾多編導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虛擬圖像創作大門的打開,舞臺空間的設計已突破傳統舞臺模式的框架,虛擬圖像所營造的虛擬空間為演員的表演孕育了一個新空間,同時這一圖像所構造的空間又與舞臺的假定性空間、演員的表演空間混合成了新的空間敘事方式[9]?!吨淮饲嗑G》從《千里江山圖》出發,將宋代的“簡”貫穿始終,不僅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為科學技術留出了發揮空間,在演員的服化道與舞臺背景的高度融合中,讓觀眾感受到更加開放性、流動性的空間錯覺。科技的發展為舞臺表演提供了更好的服務,而如何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來傳遞傳統文化的意蘊,使傳統文化迸發新的“活”力是需要編導和專業技術人員從細節入手,切實去感悟、領會的。就《只此青綠》而言,其所傳達的意蘊與宋代所崇尚的“簡”是高度統一的,在服裝上,取用《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作為服裝的主要顏色,整體風格避繁就簡,強調清瘦感和留白氣質,從色彩上也能帶觀眾領略宋代博文雅致的山水氣韻和重神輕形的文人風骨;在舞蹈動作上,領舞孟慶的第一個造型,半含胸表宋人含蓄之態,水袖下垂擬山間紋理與瀑布,輕描淡寫的動作準確傳達了畫中寧靜致遠之意境;在舞臺背景上,以蒼黃為底色來類比絹本,折痕般的紋理又表達了歷史的厚重感,而后又將《千里江山圖》繪畫過程分為三部分:勾皴、著色、積染,簡單的三個背景變換,加上演員的舞蹈動作,便向觀眾展示出了這傳世畫作的制作過程。處處皆與宋代傳統文化遙相呼應,讓觀眾沉浸于編導所構建的氛圍中,逾越時空壁壘,但求身臨其境。
(二)多維交互:讓傳統文化“動”起來在欣賞舞臺節目時,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維度和線性的藝術欣賞方式,更傾向于不受觀演時間、地點約束,能夠自由發揮想象并與創作者進行互動的觀賞方式,于是新媒體技術在時代的變革中走進了舞臺藝術領域,并在舞美設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8]。因此,讓傳統文化“動”起來,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動作,更多的是指“互動”。《只此青綠》中的“動”一方面是指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如舞者呈三角隊形時,集體緩慢轉身,給人以壓迫感,此時舞臺仍為姜黃色背景,配合演員切碎的不同造型和體態變化來模擬畫中的重巒疊嶂,使整體畫面動起來,而在觀眾頭腦中的二度創作也沒有停止。編導韓真曾說過:“在這個作品里,最好的互動就是你把你的精神氣質傳遞給他,他會像看一幅畫一樣看你,互動于無形之中,這不失為最好的互動方式?!盵10]其次是指演員與舞臺背景的互動,新媒體“互動舞蹈”的出現貼近了現代大眾的審美傾向,構建了虛擬舞臺時空,突破了舞者肢體局限,開拓了編創者的無限想象思維[11],在舞蹈詩劇《青綠》片段的最后,舞者們緩慢走進了《千里江山圖》的背景之中,與畫面融為一體,成為山水一角,其中虛擬技術的運用大大拓展了舞臺空間的自由度,給觀眾帶來了新穎的觀演體驗,為氣氛烘托、意境營造打造了強勁的引擎。舞蹈作品緊跟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可以促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向下扎根,讓傳統與現代接軌,使藝術與科技融合,為傳統文化賦予現代語言。
(三)服務觀眾:讓傳統文化“潮”起來《只此青綠》在網絡上不斷被熱議,是“舞壇雙子星”推出的又一“爆款”,不僅僅讓《千里江山圖》被大家熟知,也掀起了新的“國潮風”。我們不難發現,“潮”起來是要依靠群體推動的,要讓傳統文化恰如其分地進行當代表達。在劇中就出現了很多勞動者的角色,正是因為有巧奪天工之篆刻人、精益求精之織絹人、餐風沐雨之磨石人等無數匠人一絲不茍、一以貫之的精神意志,才讓天才少年希夢不拘繩墨,盡情融于山水之中,找尋生命的真諦,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終成就了18米長卷的《千里江山圖》,這是古人的集體創作,也是現代的“工匠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是希夢的獨白,也是《青綠》片段的高潮,在《千里江山圖》的舞臺背景前,由眾舞者施施而行,漫步入畫,借助AR虛擬技術,讓整個觀演空間更具有空間感,使造型層次更加豐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自覺成為文化傳播的參與者與助推者。
四、結語
科學技術的發展葳蕤蓬勃,虛擬技術已經悄無聲息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提升了觀者的審美意識。當下,要創作符合新時代的優秀舞蹈作品,向上應偏重于多元化,兼顧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向下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豐富其內容,結合當代技術以連接古今,掀起新的“國潮”風,即帶動新時代年輕人去喜愛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對于精巧運用虛擬技術的優秀舞蹈作品,我們應總結其如何使虛擬背景為舞蹈作品提供恰如其分的補充,從而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找尋傳統文化賡續綿延的技巧,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唯此,我們才能夠與時偕行,運用虛擬舞臺背景等技術手段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人人成為“展卷人”,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作者:張汐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