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茶文化的養生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人們發現茶以來,它就經歷了采摘、加工、制作及品鑒等過程,作為食物、藥物、靈物等形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神農嘗百草……得荼而解之”,傳說中華鼻祖神農最早發現了茶,并將茶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完美結合,將其用為藥料。在《茶經》中也有所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明確指出其淵源。東漢之前,茶被人們視作珍品,常在祭祀中充當貢品以供奉神明,鮮嫩的茶葉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也常常見到,直到東漢時期,茶葉的藥用價值才逐漸被挖掘。華佗在《食論》中就說道:“苦茶久食益意思”。到了唐宋時期,隨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問世,一大批文人墨客開始潛心茶事,由于宋代茶產業的不斷加大,茶文化變得更加繁榮昌盛,關于茶葉的專著也不斷增多,如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唐庚《斗茶記》等。隨后,明朝諸多本草著作的出現,對茶葉的性能功效、品種制作有了更深入地研究,使得茶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養生保健中得到廣泛應用。如今,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為禮等茶俗已完全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而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則作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的思想準繩也已深入人心[1]。
1茶文化與中醫藥
傳統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對茶葉中色、香、味及其性味、歸經、功用的品鑒。在《茶錄》《大觀茶論》《茶解》《新修本草》《食療本草》等諸多茶書及歷代本草中,都有對茶葉的詳細記載,如碧螺春、雨花茶、云霧茶、鐵觀音,在藥性理論上多甘苦、性微寒,能兼入五臟,具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化食積、清解熱毒、消暑止痢等功效[2]。中醫認為傳統茶道中的配伍茶與中醫藥理論的關系密切,兩者如出一轍,均運用到君臣佐使、升降浮沉以及臟腑歸經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茶葉中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維生素等,具有抗腫瘤、降血脂、降壓、抗氧化、抗血栓等藥理作用[3]。
2茶文化與中醫養生
2.1茶境養神自明代以來,茶飲逐漸進入百姓的生活當中,文人墨客也以品茗作為四大雅事之一,尤其注重優雅的品茗環境。第一代寧王朱權崇尚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幽靜的環境中享受茶飲的樂趣,其稱道:“或會于泉石之間……或坐明窗靜購”。其中茶境的清靜、和諧,使人處于一種寧靜、自然、修養身性的境地。如同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人們對于茶境的追求,就是與自然“潤物無聲”的交流。中醫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通過順應自然、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以便更好地調節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著名詩人蘇軾曾在寺中品茶時,有感而發:“禪窗麗午景……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沽。”在如此“好景、好茶、好人”的環境中完成茶事活動,也有利于天人和諧統一,身心獲得愉悅。另外,對于敗退科場、灰心喪志的文人,則常在品客鑒水、覽勝天然中調節情志、移情怡性,從而順應心志。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品茗時對環境的要求一方面在于體會茶意,另一方面則在于借物派遣、養護身心。為了擁有一個適宜的品茗環境,以“適、雅、靜、潔”為特色的茶室或茶寮也隨之出現。許次紓在《茶疏》中指出:“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毋受塵污,使損水力。”[4]許氏對茶寮的陳設做出了詳細地介紹,其中指出室內敞亮明朗和干燥的環境對茶葉的保存及人體精神情志有一定的作用。《遵生八箋》中記載:“側室一斗,相傍書齋,內設茶灶一……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5]高濂家中專設茶寮,以備與茶友們開展“茶會”,圍繞著茶席煮茗清談,以求在凡塵俗世之中尋得一份清閑。在如此清幽的環境以及敞亮的茶室中品茗,心情平靜、忘卻塵俗,以調節精神、舒暢情志,就同《內經》中所云:“靜則神藏,燥則消亡”。也就是說,在安靜、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品茶有助于身心健康。
2.2茶性養形幾千年來,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3個不同階段。自神農嘗百草,茶就被人們當作藥物來使用,作為中草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生嚼內服以清熱,又可碾磨外敷以解毒。隨著時代變遷,受經濟文化的影響,茶葉的工藝、品種、作用等都相繼發生了變化。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茶已風靡世界,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五色茶也隨之進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茶葉因其色澤不同,性能功用也有所差異,對人體養生保健作用也有著千差萬別。中醫學理論指出,天地之間有“木火水金土”五行,人體有“肝心脾肺腎”五臟,若順天地、應萬物,則生生不息。“茶為嘉木”,理所當然首先屬木,而綠茶在五行屬木,其氣清味酸。木之臟為肝,肝開竅于目,主血,木資充盈才能正常發揮肝臟功能,因此綠茶具有疏肝、明目、清血、美容的作用,對人體肝血循環有一定的調節功能。紅茶在五行屬火,在五臟歸心,心主血脈,其味苦性溫,氣味焦香,在經歸于心和小腸。經大量研究表明,紅茶具有補益心血、助心行血的養生保健作用。此外,紅茶還可降低心臟病的患病率[6]。后天脾土,為氣血生化之源,在色為黃,黃茶味甜,氣味香膩,歸于脾而通于胃,以色補色,具有調理脾胃、幫助消化等作用。金行當屬白茶,循行于肺與大腸經。因肺主皮毛,可調節腠理,化精為汗,故該茶能透表散熱、潤肺解毒、預防流感。五臟腎屬水,其色為黑,故如出現臉黑無光、背腳冷、腰痛、精力衰退等臨床表現,最適宜飲黑茶。此外,人體津液代謝、尿液的排泄均與膀胱經有關,故想要減肥降脂,飲用黑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關于茶香,《茶錄》描述:“茶有真香……又雜珍果香草”[7]。茶有天然的香氣,宋人稱之為真香。茶香之清幽已成為唐宋詩人筆下的一種美的意象,宋代詩人朱熹在《茶灶》中寫道:“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茶后,帶著縷縷茶香隨舟而去,人與茶香融為一體,香入思緒,奔向自由之地。詩人溫庭綺言:“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他認為茶香可讓人滿口留香,給心靈帶來一種舒暢愉悅、清靜自然的精神享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茶入水中,與水相遇后產生的清幽香氣經嗅神經傳入腦后,可發揮醒腦益思的作用,從而使身心感到寧靜美好[8]。品茶時,茶氣貫入全身,茶香沁人心肺,可使人心靜氣和,心無雜念。中醫強調,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形與神之間關系密切,通過調攝心神、養護形體,最終可達到“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的目的。
2.3茶德養心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上自貴族,中到雅士,下至貧民百姓,均以其為日常生活之根本。自然,茶飲也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如同柴米油鹽一般為生活所必需。在人們對茶飲的應用、了解過程中,逐漸體悟其蘊涵的人生哲理。如陸羽在《茶經》中首先指出了茶的精神內涵:“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他認為茶葉性甘味寒,帶有高潔的品性,道德簡樸、專一踐行之人飲用為最佳。中醫認為精神養生是通過對外界客觀環境和自我調節等方式,使人體身心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即《內經》中“恬淡虛無”“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等思想境界。《內經》指出:“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主,為神明之所出。”心不僅主持著其他臟腑,也有效地調節著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茶作為清涼飲品,對人體也起到了安頓心緒、助靜冥思的作用,以達到修養身心的目的。彭彬等[9]通過大量實驗研究,表明茶當中的L-茶氨酸通過分泌單胺類神經遞質,從而發揮抗抑郁的作用。劉珺等[10]對茉莉花疏肝解郁功用及其機制進行研究,發現茉莉花茶對小鼠的抑郁等不良情緒有較好改善作用。“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11]。在茶道的概念首次論述后,一種通過泡茶、賞茶、飲茶等形式養護身心、冶煉情性的雅趣養生方法也隨之產 生,并代代相傳,歷經一千多年,從中華大地傳入他國,如日本、朝鮮等國家,并將中國茶道發揚光大。與以“清、和、敬、寂”為茶道思想的日本不同的是,中國茶文化以“美”代“寂”作為核心理念[12]。無論是陸羽,還是其他茶家,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異國對茶道的理解,都著重于茶的廉、美、和、敬、清、靜、真等品德。而這些茶文化思想其實與傳統養生思想如出一轍、相得益彰。養生先養神,養神先養心,心亂則病生,心靜則病息。延年益壽的前提就在于如何保持心氣平和,思緒寧靜。明末詩人杜濬稱:“惟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操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明代樂于品茶之人通常借助飲茶文化來靜心安神、存神內觀,以達到同儒家、道家相似的養生延壽效果。如道家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其中指出恬淡虛無,與世無爭,精神則內守,正氣內存,百病則不生。而儒家一向倡導通過道德來修身養性,以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仁者壽”,將仁融入修養之中,以樂觀、平和的心境,促使身心康健。在品飲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洗滌心靈、升華精神,將人生志趣導向清、敬、和、美,最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2.4飲茶宜忌人們在重視飲茶養生保健、防病療疾之功效的同時,也總結了相關宜忌,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醫養生學因人制宜、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事物普遍存在兩面性,從以下三個方面判斷茶是養人或損人。一是注意飲茶用量。《中庸》首篇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和即中庸和諧,儒家認為任何事物,包括飲茶在內,都要有一個“度”,只有適中才能將事物保持在最佳狀態。《茶疏》中專列飲茶“宜節”一目:“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常飲則心肺清涼,煩郁頓釋;多飲則微傷脾腎,或泄或寒。”[4]午氏認為飲茶適度則心肺感到清涼,煩躁郁悶的情緒也會頓然消散;若飲用過多,則傷脾腎,導致泄瀉等病癥。中醫經典理論中同樣也闡述道:“蓋脾土原潤多,腎又水鄉……或非利也。”認為茶不宜過濃,否則會損傷脾腎等臟。現代醫學也表明,飲茶過多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易出現心跳加速、尿頻,甚則“醉茶”現象。二是要注重飲茶時機。歷代文獻記載中,普遍認為冷茶不宜,酒后、空腹亦不宜飲茶。如黃宮繡所撰《本草求真》中對茶的功用作了比較客觀地評價和解析,并著重提出了“服食宜忌”一節,認為茶宜熱飲,冷飲則痰飲內生,長時間過多飲用會耗神傷精,以致失眠[13]。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同樣記載:“食之宜熱,冷則聚痰。”明代《本草綱目》引李廷飛語曰:“大渴及酒后飲茶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瘦諸疾。”[14]指出酒后飲茶的危害性。酒后飲茶首先危及腎臟,易招致腰腹冷痛、水腫等腎病。此外,空腹飲茶也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黃宮繡認為空腹飲茶易導致“直入腎削火,復于脾胃生寒”等不良后果[13]。三是因人而異。中醫學尤其強調因人制宜的辨證施治原則,在茶飲中同樣適用,認為茶并不是任何人均可飲用。如蘇軾曰:“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茶作為苦寒之物,顯然也不適合脾胃虛弱、腎陽虛寒之人。李時珍客觀分析飲茶利弊,他指出少壯胃健之人宜茶,虛寒及血弱之人則不宜長期飲茶。只有充分了解飲茶的宜忌,并加以實踐,才能更好的享受茶飲對人體帶來的益處。
3結語
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盡千年,在其傳承中更是深深凝結著傳統中醫養生思想內涵。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國粹,茶的命運跌宕起伏的。由近代的沒落,到如今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號召及人民群眾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傳統茶文化中的養生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和休閑娛樂當中。而茶文化這一集養生保健于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未來必將勃勃生機,彰顯出更加強大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龔永新,黃亮,張耀武.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農業考古,2015(2):12-16.
[2]奚茜.茶性、茶效與茶用的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3]楊素青,苑金環,于榮春,等.茶葉活性成分的化學和藥理作用[J].福建茶葉,2020,42(7):28-29.
[4]許次紓.茶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
[5]高濂.遵生八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484.
作者:徐海貝 胡芳 王河寶 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