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科技范文3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范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科技范文3篇

農業科技范文1

【摘要】在當前農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地方農村報應想方設法做好農業科技報道。要不負使命,抓住科技應用的關鍵節點,出謀劃策,為農民朋友排憂解難;要有責任心,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充當重要推手;要有前瞻性,正確引導農民掌握農業科技知識,不斷創富。

【關鍵詞】農業科技;鄉村振興;媒體融合

地方農村報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文化、科學素質都相對比較低,要推動農村發展、農業生產現代化,就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和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素質。搞好新聞宣傳工作,對于促進全社會了解農業、關心農業、支持農業、鞏固農業地位有基礎性作用。要通過媒體的工作引導社會關注農業發展和農業問題、農業事件。通過反映問題來引起關注、重視,通過反映問題來解決問題。當前,正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地方農村報在農業科技領域,有巨大的傳播空間,同時肩負重大的傳播責任。農業科技是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探討地方農村報在做好農業科技報道方面的方法,有助于涉農媒體更好地服務“三農”,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涉農媒體的光榮使命。那么,該如何做好農業科技報道?

一、貼近了,才知道農民需求的關鍵節點

為“三農”服務永無止境。對農民的需求,要貼近貼近再貼近。這就是為什么各級別的科技服務團,科技特派團及各種各樣的專題活動,培訓活動都要圍繞這個目標展開的原因。地方農村報擔負為“三農”服務的職責,當然也應該以這一目標來要求自己。貼近了,才會了解農民需求的關鍵節點,在關鍵時刻,發揮媒體的特殊服務功能,提供及時服務。現代農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比重都比較高,達到50%~70%。農村發展,養殖業是重要支柱。但是養殖成本高,風險大,如何避險及遇險如何處置,是農村養殖戶的煩心事。平時培訓指導,都不如關鍵時刻幫助管用。什么是關鍵時刻呢?比如養殖業一旦遭遇風險,養殖戶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這就是關鍵時刻了。誰來排憂解難?地方農村報應該當仁不讓。四川是生豬生產大省,四川也是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2019年四川生豬出欄4852.6萬頭,豬肉產量353.4萬噸,分別占全國出欄生豬量和豬肉產量的8.9%和8.3%,分別占全球出欄生豬量和豬肉產量約5.3%和4.4%。但在遭受了非洲豬瘟的打擊后,四川養殖戶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病治病?!端拇ㄞr村日報》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動科院,在科技版推出《養殖專家百問百答》系列報道,解決養殖戶在生產中面臨的常見問題,幫助他們在生產恢復期增強信心。同時,報道又及時指導了鄉村獸醫站的獸醫,通過他們為農戶提供更有效的服務。《養殖專家百問百答》專欄,由于案例豐富詳實,方法簡便易懂,百余篇文章次年被出版社收入《中國鄉村獸醫手冊》。2021年9月初,正值四川的水稻成熟期。當時部分地區遭遇了連續強降雨?!端拇ㄞr村日報》科技版的《鄉村熱線》欄目收到四川省南部縣種植戶的來電,求助連續暴雨水稻被淹了怎么辦?記者立即與當地水稻專家聯系,并與專家一同趕往現場近距離了解情況。在現場,專家給出三條急救建議:一是排水至稻穗以下,二是使用無人機清洗,三是施葉面肥。隨后《鄉村熱線》推出報道,讓更多種植戶掌握了科學應對方法。地方農村報由于非常貼近當地“三農”,農民在農業科技領域一遇到煩心事,當地農村報就會馬上感知,并在節骨眼上,推出相關報道,在關鍵時刻及時解答了農民憂心的問題,彰顯農村報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二、專注了,才會成為科技應用的重要推手

媒體各有使命。地方農村報的使命當然在“三農”。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是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主旋律。地方農村報在這個領域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成為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重要推手。這就要求地方農村報更加專注該領域,這既是專業要求,也是職責所在。只是了解春夏秋冬農事運作規律是遠遠不夠的,要專注農業科技領域,進而了解農業科技在農業特殊季節的作用,才能勝任?!按翰ヒ涣K?,秋收萬顆子”是農民的期望。農民對農業科技的信任,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基礎之一。地方農村報長期在“三農”領域耕耘,使這一平臺在農業科技報道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由于在“三農”領域的特殊地位,地方農村報報道的農業科技新聞可信度高,傳播效果好,推廣效果也更好。在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地方農村報都是重要推動者。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四川省桃樹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桃產業技術基礎最好,市場也很好,但是人工授粉麻煩,苦了當地種植戶。專注果業的記者,密切跟蹤四川省農科院相關科研成果,2021年4月17日,《四川農村日報》推出《從“媒人”累癱,到花兒“自交朋友”》一文,介紹了新品種新技術,讓種桃農民不再搞勞動量繁重的人工授粉。這篇報道給了四川種桃果農一個驚喜,打開了一扇脫離人工授粉的“天窗”,為更多果農排憂解難。2021年4月,谷雨剛過,小麥開始灌漿。這個時候,記者專注即將豐收的麥田。《四川農村日報》推出了《打卡麥田》專欄,把四川的優勢小麥品種做了全新介紹。報道內容從具體種植戶的種植技巧和經歷、收獲情況,到專家的點評,優缺點分析,再到種植建議,確保農戶可以把這些文字轉化成能實際操作的工作手冊。比如,報道介紹了四川省小麥主產區江油市,綿麥902,川麥93,蜀麥830等新品種已經大面積推廣,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種業品種、技術“豐富多彩”,身處其中的農戶常會眼花繚亂。而且,品種選好了還要配套好的技術,良種良法缺一不可。這個時候,專注該領域的的專業報道,不可缺少。站在當地農民的角度,帶著責任心來做策劃,請專家、行家來幫忙,把適合當地,經過驗證的新品種新技術及時介紹給當地農民。

三、看得遠才能正確引導農民成功創富

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創富,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依然靠創富。不斷創富,農民不斷增收,農村小康才能變成現實。整個農村創富有大學問。不是靠一家一戶的一味投機取巧,更不是單打獨斗的一兩次僥幸增收。放眼全球,全國農村的創富大方向是什么?地方農村報應當具有寬闊視野,了解農業領域財富增長的動力源。那要靠什么方法,才能保持增收創富的可持續?農業要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農業科技應用是重要條件之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展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成效和經驗,地方農村報應當宣傳農業產業化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農業科技不斷改變著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狀態,農民依靠農業科技創富增收的故事舉不勝舉。地方農村報的前瞻性報道方向和態度,有助于農民朋友進一步堅定依靠科技創富增收的信心。通過報道實例,正確引導創富。許多農民渴望增收致富,但是往往沒有實例,就不敢干。可信的實例,就是他們的榜樣,他們需要摸著這些“石頭”過河。在農村種植養殖或者加工的創富實例中,地方農村報要更重視其中的技術作用,要側重報道利用技術獲得成功的過程和關鍵環節,這樣可以讓農民少做無用功,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2022年3月,《農村大眾報》推出《科技讓沾化冬棗更脆更甜了》一文,文章介紹,山東濱州市沾化區有30萬畝冬棗,2021年沾化全區冬棗總產量達6.1億斤,銷售收入達30億元,該區副區長李寶玉說“我們的冬棗,越來越甜了?!彼倪@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當地農民靠冬棗這一產業,收入大大提高,日子越過越甜;一層含義是,通過采用設施栽培和品種改良等辦法,沾化冬棗賣相更好,吃起來更脆更甜。又如《四川農村日報》2022年3月1日推出了《養牛致富他在虎年曬出牛賬本》一文,記者深入四川南充市高坪區長樂鎮空洞坳村的一家養牛合作社,和負責人一起算細賬,2021年合作社收入200余萬元,社員共計分紅20多萬元。記者實地了解了養殖戶的養牛經歷:曾經因為不懂養殖技術,養殖戶幾年虧了20多萬元;后來,去一家養牛場學習養殖技術,再重新開始,才有了今天。通過該篇報道,實事求是點出了掌握技術的重要性。2021年6月11日,《四川農村日報》推出《玉米+大豆一畝地種出兩份收益》報道,介紹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帶來的效益,也強調了品種搭配,種植模式等不可或缺的配套技術。2022年3月4日,《四川農村日報》刊登了《興文稻田小龍蝦俏銷當天直飛南京》一文,在強調小龍蝦俏銷的同時,更點出了當地專業化育蝦苗這一關鍵技術環節。地方農村報這些報道,都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著眼農業技術在創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農民朋友深刻認識到,只有掌握了農業科技,才能在創富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成功率更高。

結語

隨著媒體的不斷深入發展,地方農村報如何做好農業科技類報道,還要繼續探索。尤其是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一定會有更多的好方法和好經驗。比如農業技術應用現場直播,高清3D圖解等傳播手段會不斷更新。但是要貼近,要專注,要有前瞻性等原則不變。注重細節,抓住節點,排憂解難,這既是地方農村報搞好農業科技報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他媒體報道“三農”題材的有益參照。有國際農業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發展模型,即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中,農業的發展都要依賴于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見國際農業經濟學家速水和拉坦《農業發展》,商務印書館出版)。把這種“相互作用”串聯起來的最佳“人選”,就是帶著使命感責任感報道農業科技的地方農村報。

作者:方萬聰 單位:四川農村日報

農業科技范文2

湖北武漢江夏土地堂種植西瓜歷史悠久,最高峰時期年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曾經“西瓜王,土地堂”名聲響當當,土地堂的西甜瓜在各大市場都是搶手貨。但受銷售、生產成本等種種因素制約,土地堂西瓜王品牌也逐漸沒落。然而在今年夏天,土地堂西瓜王又重回武漢西瓜“網紅”隊列。在武漢市江夏區山坡街山新村山新林場西瓜試驗示范基地,今年的西瓜長勢喜人,西瓜大棚內,一棵棵生長旺盛的瓜蔓,順著綁蔓帶爬上一人多高的立架,七八斤的圓西瓜被網兜吊著,如同掛在樹上生長。這些“樹上”的西瓜一經上市,很快就全部售罄。“這是我們正在試驗推廣的西瓜吊蔓栽培技術,這樣做的話,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西瓜的病蟲害,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幫助我們提高西瓜產量。”湖北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吳佑良介紹說。

重振重振“土地堂西瓜王”品牌“與地蔓種植的西瓜相比,吊蔓栽培的方法不僅能讓西瓜均勻受光,不會有光照的陰陽面,使西瓜外表色澤均勻,口感也更好?!眳怯恿冀榻B,爬地生長的西瓜一畝地一般可以生長500-600株,吊蔓種植密度增加,一畝可以生長1000-1200株,“像大果型的西瓜產量可以從四五千斤提高到近萬斤”。吳佑良說:“我們這里的土質適合種西瓜,一直施用有機肥,西瓜口感好,而且成熟期比武漢其他地方的西瓜大約早5天,可以提前搶占市場。”在1990年至2010年間,當地年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萬畝以上,特別是在2000年至2010年間年種植面積一度達到2.8萬畝左右,家家戶戶都種植西瓜。

吳佑良表示,希望通過種植技術改進和新品種引進,重振土地堂西瓜品牌。比如種植的是秋西瓜,規模化種植后,預計國慶中秋前可上市,屆時避開西瓜上市高峰,西瓜品質也更高,價格遠高于普通西瓜。公司的基地今年種植了13個大棚的吊蔓西瓜,面積8畝多,有黃寶石、京彩等8個品種,會結合種植的情況、成本等綜合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秀品種,重整“土地堂西瓜王”的品牌?!巴恋靥梦鞴贤酢蔽魈鸸掀放茦藴驶痉斗N植發起人、江夏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何意成介紹,明年示范種植面積希望達到200畝,計劃5年之內,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培育綠色高產西瓜新品種公司為了培育綠色生產的西瓜新品種,一直都在努力尋找、培育種植能手,同時不斷推進與農業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為土地堂西、甜瓜的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公司先從小規模生產開始,建立了1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通過組織瓜農觀摩學習帶動更多瓜農從傳統種植向科學種植轉變,幫助瓜農提高單位面積生產效率到理想化程度,從而提高瓜農的種植收益,促進土地堂西瓜產業的提檔升級。公司注重突出品牌創新戰略和抱團發展,在品種、設施、技術、觀念及經營管理模式更新等方面持續進行著實踐探索。公司開拓出2個品種篩選試驗片,篩選出了適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產的品種;開展種植模式篩選試驗,篩選出適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產的經濟化模式;建成了7個西甜瓜高效種植技術集成示范點,以點帶面,促進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宣傳力度,制作出了一部西甜瓜的種植科教宣傳片,同時還設計出了醒目的標識牌和統一的銷售包裝。不僅如此,公司還不斷推進科技落地。公司所在街道以及街道的農業技術部門從周邊村落中選拔出有種植意愿的農戶16家,市農科院專家全程指導這些農戶種植,而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具體承擔西甜瓜標準化種植技術的實施和應用,今年春季的土地堂西甜瓜新品種引進試驗和大棚保溫避雨吊蔓式栽培和水肥一體化試驗就設立在了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夏區的土地堂金色土地農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約50畝。

注重科技推廣成果落地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積極配合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安排農技推廣人員深入街村組巡回開展技術推廣講座,采用進村入戶到田的方式,零距離現場指導農戶。不僅如此,公司還與武漢市農科院、武漢市農業學校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農業培訓與標準化種植,讓瓜農們掌握一技之長,幫助更多的瓜農成為種瓜能手。公司在2022年實施了西甜瓜的春季和秋季種植項目,重點幫扶了10個科技示范戶,每個示范戶落實10畝示范田,在示范田做好西甜瓜新品種的大棚保溫、避雨、吊蔓式栽植和品比試驗工作。項目實施過程中,公司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根據農事季節召開會議,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將項目推廣應用捆綁,實行“一個模式、一個目標、一個責任、一條龍服務”的運行機制,力求領導包片、措施到位、責任到人。為了保障項目的平穩運行,公司組建了一支由省、市、區、街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組,全面負責項目區技術培訓、咨詢指導。示范區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有效推動了全區優質西甜瓜產業的發展。

吳佑良表示:“西瓜的豐產、高效集成技術,增強了作物的抗逆性,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降低了肥料流失和農藥殘留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耕地的質量,這些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意義??萍际痉稇粢彩怯H身示范,老百姓看了很認可,認可之后就跟著干。這種身邊人的示范效果可以說是好上加好!”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堂西瓜項目區全部實行標準化種植。經測產,項目區西甜瓜春秋兩季平均畝產分別達到3500公斤和4000公斤,比2020年增加1000公斤,同比增幅30%以上,項目區增收95萬元,每畝平均增收2000元。后期,公司還建設了9個西甜瓜高效種植技術集成示范點,將烏龍泉街長嶺和四化兩村作為新品種引進示范種植點,面積共計約150畝,示范推廣西甜瓜的避雨保溫吊蔓式栽培以及嫁接苗應用、機耕機整、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輻射帶動周邊街村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土地堂西瓜是江夏區知名的傳統特色農產品品牌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文化底蘊。土地堂西甜瓜品質好,名氣大,種植能手也還在。只要政府和農業及科技等部門共同呵護,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支持,幫助種植戶重拾信心,改變戰略,發揮好品牌效應,不用多久,‘西瓜王,土地堂’一定會恢復昔日的輝煌?!苯膮^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何意成滿懷信心地說。

作者:劉建霞 周小平 單位:記湖北鄂泰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農業科技范文3

八月的建三江,稻禾搖曳,宛如一片碧海,涌動著豐收的希望。在位于七星農場的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里,農業科研人員正在培育優良品種、調試防病蟲害配方、攻堅秸稈育肥技術,用科技為糧食豐產豐收助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始終以科技創新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憑借雄厚的科研實力,帶動區域農業科技化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考察時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本刊全媒體記者來到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采訪了以園區黨支部書記秦繼芳和園區主任張少波為代表的農業科研人員,近距離了解這支在園區中被譽為“智慧芯片”的科研團隊?!秺^斗》:秦繼芳書記您好!我們看到園區分為很多個部門,能為我們介紹一下園區科研團隊的整體情況以及負責的科研方向嗎?

秦繼芳:目前,園區共有科研人員31名,他們主要在試驗示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分析測試中心這三個部門開展研究工作。從研究領域上來說,試驗示范中心主要負責大田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為農戶增收、農場增效提供技術保障;成果展示中心主要負責果蔬、花卉的品種和技術研究推廣工作,為農場發展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持;分析測試中心主要負責全場測土配方施肥、植物營養診斷、谷物品質分析等工作,為加強黑土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奮斗》:請您介紹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這支科研團隊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哪些?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秦繼芳: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累計推廣智能葉齡診斷、側深施肥、旱平免攪漿、控氮減磷穩鉀等實用新技術31項,獲得技術專利13項。園區累計承擔科研課題750余項,引進優質作物品種(品系)1000多個,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610萬畝,在寒地水稻“三化兩管”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三江地區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模式,累計推廣面積3100萬畝,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9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扎實作為?!秺^斗》:據我們了解,園區科研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4歲。這樣一群年輕人,如何甘愿做北大荒農業科研戰線上的耕耘者?秦繼芳:科研團隊里大多是年輕人,他們不僅技術過硬,而且不畏艱辛,秉承敬業、務實、創新、奮進的園區精神,在農業科研崗位上砥礪前行。

園區在2004年剛成立時只有一棟小平房,當時的工作環境很艱苦,冬天待在屋里都需要穿著棉襖棉褲,技術人員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里完成了一項項科研任務?,F在園區的整體條件都“升級”了,但園區黨支部還是引導年輕科研人員要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我常對科研人員講,雖然科研工作是枯燥和艱辛的,但是既然選擇了這項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因為衡量現代化農業進步的標志,除了大農機的使用,還有科技力量的進步?,F在黑龍江省農業科技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我們研究的很多技術一旦成功,就可能創造極大價值。做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成就感還是很大的,這也是激勵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不斷取得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奮斗》: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園區考察時,與科研人員親切交談,并對科研人員提出殷切希望。請問張少波主任,您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張少波:雖然距離習近平總書記來園區考察已過去了近4年,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科研人員的殷殷囑托猶在耳畔。習近平總書記帶著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來到園區,這讓我們整個科研團隊感到莫大的榮幸。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發展如此重視,對農業科研人員如此尊重,為我們今后的工作增添了十足的動力。當聽到我們這個年輕的科研團隊承擔了數百項各類課題時,習近平總書記連聲道:“后生可畏,大有希望!”在光譜分析室,我有幸為習近平總書記做了土壤化驗演示和介紹,當檢測結果顯示在電腦屏幕上時,習近平總書記走上前仔細地看著屏幕上的測定結果,大約有3秒鐘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觀看過后,對我們提出了殷殷囑托——“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農業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不斷提高!”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番話,不僅是鼓勵,更是對我們科研團隊的鞭策?!秺^斗》:這幾年來,園區在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張少波: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園區考察,為我們鼓足了干勁,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和工作目標。這幾年,圍繞人才培養、設備更新、園區建設三大項內容,我們不斷發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每年定期從全國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進高精尖農業技術人才,為科研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制定了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技術創新。

最近兩年,我們科研團隊吸納了7名新成員,其中有2名是研究生學歷。他們年輕、有熱情,為我們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礎。如今,園區在設備更新上也實現了“升級換代”,實驗器材全部更新,園區基礎設施也提檔升級。例如,原來的設備做土壤元素分析一次只能做一種,現在新進的設備一次能分析六七十種,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整體提升。過去,我們在一些技術方面已經實現了全國領先,這些年主要在精深研究方面下功夫。

比如,我們繼續圍繞秧田葉齡診斷系統進行深入研究,過去的葉齡診斷技術只針對種到大田里的水稻,如今這項技術在大棚育秧時就開始介入,從水稻出針、分蘗時就開始識別,實現對水稻生長過程的全覆蓋。為確?!昂谕恋夭煌嘶保鼉赡陥@區重點在優化施肥、精準施藥、旱平免攪漿等方面開展良田配套技術研究,建立健全耕地質量檢測保護機制,保護黑土地的耕地質量,目前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100%。從2018年至2021年,七星農場累計生產糧食56億斤,持續實現糧食增產,這與園區科研團隊開展的40余項新技術研究成果的應用密不可分?!秺^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事關國運民生”。園區科研團隊在今后將如何發揮優勢,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墾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張少波:2022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園區也成為黑龍江省唯一獲批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園區。這是我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建三江考察時提出“要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囑托的成果。帶著這份欣喜和榮光,我們將充分發揮環境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搶抓新機遇,謀劃新發現,全力推進建設農業發展樣板區,以實際行動推進龍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為墾區農業技術推廣的“排頭兵”,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要求,以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為出發點,加強農業技術攻關。在“良種引進、良法配套、良田保護”方面開展技術攻關,開展優質品種引進、生物育種技術等“卡脖子”技術研究。加快現代育種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在園區建立種子培育研發基地,在管理區建立新品種示范基地,為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提供種質資源,增強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競爭能力、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現代種業發展水平。同時,多措并舉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以耕地地力提升為目標,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嚴格落實農業農村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節水控制灌溉模式,持續開展農業“三減”,推進綠色標準化生產、農業清潔生產,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作者:楊雪 崔晶 單位:本刊全媒體記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陵县| 公安县| 南陵县| 都江堰市| 安阳市| 依兰县| 通化市| 康保县| 绥宁县| 正定县| 五河县| 郓城县| 成都市| 读书| 宁安市| 光山县| 双柏县| 民勤县| 长宁县| 嘉黎县| 治多县| 城固县| 扶风县| 渭源县| 黄龙县| 陆川县| 乐昌市| 石门县| 年辖:市辖区| 会理县| 兴业县| 莒南县| 福清市| 霍山县| 大安市| 香河县| 北京市| 尖扎县| 渝中区| 锡林浩特市|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