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茶文化教學探討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茶葉在我國的傳承已經有了上千年之久,正是因為如此,茶葉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就應該將茶文化引入到高職語文教學當中,加強語言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宣傳茶文化。文章主要在于研究高職語文教學中引入茶文化教學策略。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來說,語文教育的主要根據地就是語文課堂,將茶文化引入到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當中,促進兩者共同和諧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茶文化;策略
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其本質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文化審美,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良好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并且對于寫作以及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基礎。茶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古人都說平時出門不過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經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了。茶在古代是一種待友迎客的物品,也是作為禮物相送的東西,也是人們寄托情感的憑借,“一起品茶”、廣東的“得閑飲茶”都道出了茶的文化和茶的作用。自古以來,茶不僅僅作為一種飲品,它還作為貢品和與國外交際時的贈品,我國對外傳遞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名牌,讓世人津津樂道,也被世人探尋著。毫無疑問,國人對于茶文化的發展十分重視,不管是哪道工序都認認真真對待,像采摘茶葉、炒制甚至到售賣和沖泡,都是一道道精細的工序組成,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對應著獨特的文化知識和人生哲理。茶文化是一種符號,記錄著我國的文化,記錄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因此推動茶文化的發展亟不可待。
1語文教學中茶文化教學現狀
關于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發現,經歷上千年時間的發酵以后,茶幾乎已經融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民的血液當中。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來說,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就是語文課堂。但是在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內容中,卻并沒有看到太多關于茶文化傳承的描寫和引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教育部門并沒有對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內容進行重視,使得茶文化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地位的體現,另一方面學校的語文教材當中沒有相關的文章和培養方案,對茶文化鮮有所提及。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課堂教學時間受到限制,教育者并不能夠針對茶文化進行擴展教學,只能夠圍繞當前的教材進行教學,不能使得茶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得以體現。除了我國對傳統茶文化的傳承以外,在亞洲地區還有韓國、日本等國家對茶文化也有著較好的傳承。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很多日本家庭當中都可以看到茶桌禮儀。這和他們教育體系的完善分不開。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則缺少相應的體系和系統。
2語文教學中引入茶文化教學的意義
2.1促進人文素養的培養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傳承意義,它不僅體現了我國的禮儀文化,也是我國重要民俗文化。我國自古以來是重要的禮儀之邦,人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自身修養,在飲茶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相應的禮儀和規矩,這些茶藝都是十分豐富且重要的。在當代的社會茶道禮儀當中也有著相應傳承在中老年群體中傳承大為明顯。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沖擊,使得青少年對茶文化了解不多,沒有去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和系統性的發展。也正因如此,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的教學當中,使得學生能夠將茶文化的內涵進行學習,對人文精神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文化進行傳承和宣揚,加強學生的社交能力和禮儀修養。
2.2提高文學知識儲備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是從基礎知識教學和閱讀積累教學上出發,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以及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去認識世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的語文教學就十分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能夠與詩詞歌賦相提并論的。學生在對茶文化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茶葉有著全方面的認知,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強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宣揚。教育者還可以對學生講解各個國家飲茶的行為差異以及歷史差異,講解其具體來源以及每個國家的不同飲茶習慣和禮儀,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對多種文化進行比對,使得文化得以積累。國外也有很多關于茶的書籍,通過對比閱讀學生們對于茶文化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當學生們了解到世界上的茶葉源頭是中國,而世界各國飲茶的歷史要比我國晚幾百上千年時,會馬上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這是本土文化的勝利,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2.3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對我國的傳統茶文化進行了解以后,可以發現茶文化在我國南方的傳承是相對較完整的,而在北方地區相對較弱。所以將茶文化引入到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當中,就能夠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到茶文化的內涵,同時也能夠從各個層面讓茶文化得到重視。從國家層面出發,可以發布相應的政策,通過指導性文件對茶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事業進行建設,茶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就會更加順利,學生也能夠對這種傳統文化有著更多的了解,以及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去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歷史和故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慢慢地被社會接受,大學生也開始學習相關的禮儀,茶文化因此將會更加興盛。
3語文教學中茶文化融合的策略
3.1創設茶文化氛圍想要促進學生去對某個專業去進行學習,就必須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學生即將面臨的是社會的壓力和畢業后社會工作上的選擇,他們就會選擇更加具有實用性價值的教學內容。針對茶文化和語文教學的融合發展,就可以將語文教學的有趣程度進行提升,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茶文化的樂趣。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教育者要在保證正常語文課堂教學的同時創造茶文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當中對茶文化有所了解。教育者也可以通過一些功夫茶的表演,讓學生們真正的在實踐當中感受到茶文化的優秀和樂趣,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將注意力引入到品茶過程中,升華到茶文化的學習當中。比如說教育者還可以穿上漢服來進行茶文化的表演,通過場景和情景人物的綜合模擬來提升學生對于茶文化的學習吸引力和樂趣,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地和教師進行交流,了解茶文化學習茶文化。
3.2增加茶文化內容要對當下的高職院校語文教材進行修訂,進一步將茶文化的內容進行融合。在進行編寫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將茶文化進行單獨的編制,同時也要將茶文化中的詩歌和文章進行篩選,把許多關于茶文化的內容進行融入到各個章節當中,使得茶文化能夠貫穿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也會更加深入。教師收集相關素材,在課堂當中普及一些關于茶文化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出一定的傳統文化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當然書籍知識相對來講是比較枯燥的,因此在進行內容添加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對相關的知識進行視頻化或者是音頻化,這樣學生的學習渠道和興趣會有效的提升。
3.3培養茶文化意識在高職院校,教育者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對學生的樂趣和學習信心進行提升后,還要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了解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對此,茶文化內容引入到教學內容之后,要讓學生對于茶文化意識有所培養,就必須讓學生能夠在內心當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茶文化學習體系。教育者在茶文化相關內容的教學當中要讓學生了解到茶文化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課程設計和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展。
3.4開展茶文化閱讀與寫作語文教學內容相對來說都比較固定,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其中占比最大的莫過于讀和寫,這也是考核標準最難的一部分,而且二者還是緊密相連的。所以,開展茶文化閱讀與寫作是一個最快速也最有效增加學生對茶文化了解的方法。眾所周知,語文閱讀是讀取相關資料和文章,寫作則是表達自己閱讀的感想或者是自己日常所鉆研的東西。如果學校能開展茶文化閱讀與寫作,積極舉辦這類活動,那么無疑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學生通過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茶文化,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茶文化中感受到一些與平時不一樣的知識和哲理,并且通過寫作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可以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真正的閱讀,靜下心去閱讀和寫作。教師可以通過所寫內容來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同時還能教學相長,和學生相互學習。
3.5展開茶文化語文實踐活動我國教育一直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這樣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對于語文課程來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更要與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更加深刻。對此,學校應該積極開展茶文化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是語文課程的安排,教師可以把一些實踐與茶文化知識相結合,比如說組織參觀茶園,讓學生感受茶的生長等。另外如果條件受限,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還原茶的生產制作全部流程,比如通過逼真的視頻來向學生展示。另一方面是學校的實踐活動,學校可以組織全校學生來參與茶文化相關的競賽等,比如說以茶為主題寫詩作文等,又比如通過各種自己專業所學來展示心中茶的形象……不管如何,開展這些茶文化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記憶,讓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知識。
4結語
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傳統文化,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應該應用到學生的語文教育當中,讓學生了解到自身所學習的傳統是多么的優秀與精良。高職院校要積極的將茶文化引入到語文的教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年輕群體深入了解茶文化,傳承發展茶文化,最終實現學生得以文化積累,茶文化得以傳承的雙贏局面。
作者:徐珊珊 單位:江西青年職業學院
茶文化教學探討2
作為世界流行的兩大飲品,茶與咖啡給人以精神力量和美的感受。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咖啡的醇厚回味無窮。茶文化起源于我國,咖啡文化盛行于西方。在東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后,茶與咖啡之間的比較也是世界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1茶文化的起源
關于中國茶的起源并未統一,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起源于上古神農氏,有人則認為起源于三國,秦漢或者起始于周。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根據現有史料記載,茶的發展在唐代趨于平穩,在宋代趨于繁榮,在明清時代趨于多元化。到目前為止,茶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歷史。茶樹的故鄉是我國閩南地區,瑞典植物學家黎奈先生的著作《植物種志》提及茶的名稱為拉丁文sinensis,含義為中國。我國古代最早飲茶時間并未在史冊中被明確記載。“周初至周之中葉,飲物有酒、醴、漿等,……,此外猶有種種飲料,而茶其最著者。”這段文字來自于我國《中國風俗史》中的文字資料。據此可以判斷在周代時期,人們對于茶的認識已由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變為了受歡迎的飲品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茶沿長江流域傳至中國其他地域。在南北朝時期,茶已成為百姓家的常見之物,客來敬茶也成為了人們待客的禮儀之一。
2茶文化的發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官場興起奢靡之風,為了抵制不良風氣,文人墨客提出“以茶養廉”的倡議,因為飲酒易使人醉,而飲茶可使人保持清醒。在此期間出現了很多茶人,我國茶文化逐漸形成,至唐朝以來我國茶文化趨于成熟。飲茶的目的從為了解渴變成小口抿呷,細細品味,品茶行為變得具有藝術性與哲理性。縱觀茶的發展歷史,從萌芽至普及,茶文化愈加豐富。從一味中藥變為解渴甘露再變為一種精神享受和品位象征,茶被國人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力量與情感寄托。“三分解渴七分品”。飲茶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顯示自身修養提升自己品位的一種藝術行為。我國人民對茶的認識逐步深入,對茶的喜好愈加深厚。品茶越來越滿足中國人的心理追求。我國古代文人志士關于茶留下了諸多佳作。無論是諸如曹雪芹先生《紅樓夢》等小說,還是數不盡的詩詞歌賦,其中對于茶的引用與贊頌都證明了人們賦予茶的精神屬性。中國人自然簡樸的生活習慣與飲茶品茶融為一體。茶清高脫俗的特性,也被國人所贊頌所傾慕。無論是在我國普通百姓還是在士林之間舉辦的各種飲茶活動,形成的飲茶習俗,都展現出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思維方式的獨一無二。總體而言,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儒道佛的影響與支持。尤其是在唐代,在寺院內種茶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僧侶種茶以提神坐禪,而朝廷推崇佛教,種茶的行為也在民間得到提倡。宋代以來,我國文人做茶詩、吟茶詞,發茶論,文學形式愈加豐富。而至明清時代,茶葉生產極為普及,人們不再是用茶餅或者是研磨煎飲,取而代之的是以開水沖泡的方法制作茶飲。
中國茶文化體現品茶之人的心靈與特質。從茶葉片沖泡而出的苦澀滋味,通過人的感官體驗,在品飲之后升華為心靈感受,投射出中國人所推崇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各種精神境界。在品茶中人們可以得出不同的感受,有人可以體會到人生百態,有人可以體會到空靈無物,有人可以體悟到先哲思想。還有人把茶與倫理、自省相結合。茶是中介,通過品茶通往人的內心,品茶即為示廉,品茶即為自醒,品茶即為示儉。茶在我國文化中代表清淡虛空,代表自然寧靜,代表德智理仁。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深受我國璀璨傳統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儒、道、佛思想的洗禮。我國茶文化與人民質樸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國傳統價值觀和諧統一,與藝術審美傾向不謀而合。茶文化經過時間的積淀,逐步發展形成中國獨特的茶道。《茶經》的作者陸羽正是我國茶道的創始人。無論是儒家提倡的仁愛與中庸,還是道家所推崇的簡普與寧靜,亦或是佛家所推崇的仁愛與向善,通過品茗,都可以讓人們去發現、去領悟、去體驗,去接近道的真諦。
3咖啡文化的起源
根據記載咖啡樹最初被發現是在Kaffa,這是埃塞俄比亞的一個區域。最初人們發現咖啡豆的汁液有助于消化,把咖啡豆熬煮后進行服用,以治療胃病。隨后發現熬煮后的咖啡汁有提神功效,具有一定刺激性,十四、十五世紀,咖啡逐漸傳入包括敘利亞和土耳其的其他國家。后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駐扎數年之后撤離的時候,留下了大量的咖啡豆。當地人們利用這些咖啡豆,經過反復嘗試與探索衍生出了歐洲頗為有名的咖啡文化。咖啡原本起源于非洲,卻在歐洲得以繁榮。直至近代,人們對咖啡的喜愛日益深厚,咖啡的飲用方式及文化內涵都有所發展。歐洲人在咖啡普及后把咖啡帶回他們的殖民地非洲,由于當地獨特的氣候和優越的地域條件,咖啡樹的種植變得更為興盛。
4咖啡文化的發展
于歐洲國家而言,咖啡代表著獨特的文化而不僅是提神飲品。諸多上層社會的官員或有文化的人士更樂于飲用咖啡。此時,咖啡館在許多城市出現并普及,變為一種頗受歡迎的休閑方式。人們樂于品著咖啡高談論闊,說古談今,話題廣泛且深入。諸子百家、政客文人的加入使咖啡館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叫“智慧學院”。進入到20世紀,咖啡館成為了更多人的精神家園,因為這里經常會聚集各地、各領域的學者文人來到咖啡館暢聊時事、談論文學、溝通藝術。不論你是來自于哪一個領域,不論你是社會的何種階層,來到咖啡館,人們之間就是平等的,是自由的,談論的氛圍是隨和愜意的。其中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如馬拉,波伏娃,盧梭及伏爾泰都會經常光臨咖啡館。在這里的交談既有閑聊的隨意,又有藝術的氣息。并且咖啡館的消費并不昂貴,只需要幾個便士便可以來到此地與各個領域各個職業的人們平等對話,因此咖啡館又被稱之為“便士大學”。隨著咖啡館的逐步興盛,最后發展至人們舉辦宴會、表演歌舞、展覽商品、主持婚姻典禮等活動,都傾向于選擇在咖啡館。這足以證明咖啡館在歐洲國家的受歡迎程度。由于咖啡館中也經常聚集商人和政治家,因此會圍繞著濃厚的政治氣息,這就導致了當時咖啡館成為了歐洲大陸和北美地區的革命萌芽地。美國人作為全球范圍內最愛喝咖啡的民族,喝咖啡較為隨意,不過分看重情調,不計較口感,也不講究沖調方式。美國人把咖啡看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隨性又自由。在西方有些國家,比如意大利,更愛鉆研,對咖啡除了飲用之外,又創造出了新的食用方法,包括巧克力醬的加入,奶制品的加入,甚至酒類的加入都使咖啡產品變得更為多樣化。通過研究與探索,咖啡的制作過程或精細或復雜,都孕育出了西方別具一格的咖啡文化。意大利人尊重咖啡,把它視為一種藝術。在追求美味的過程當中,形成了一種自由輕松愜意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志趣,代表了他們的品味。發展至今,在西方國家,人們喜愛去咖啡館的理由并非單純地為了暢飲咖啡,而是為了更重要的目的:去思考和交流,去放松或學習。咖啡館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咖啡文化的具體體現。咖啡文化的核心是人對自由與幸福的追求。在文藝復興時期發展繁榮起來的咖啡文化,提倡人們追求自我精神境界和重視自我內心的各種體驗。
5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對比
當代世界,茶與咖啡是頗為盛行的兩大飲品種類,代表著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隨著世界文化不斷融合,它們不斷滲透到對方文化領域并引起了獨特的效應。但是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迥異,雙方差別依然存在并會長期保留。
5.1環境不同中國人喝茶,有時會邀請三五好友至家中,有時得空會相約去茶樓,一邊品茶,一邊坐看來來往往的人群,通過眼睛去觀看人間百態,通過味覺去體味其中滋味。有時會找一個風景秀麗,有山有水有草地的地方,背靠涼亭或席地而坐,品茶與賞美景同時,追求心靈的凈化,提升個人的修養。不論場景在何地,要求大概只有一個,即是安靜,對確切地點并無特殊要求。而西方國家的人較為依賴于咖啡店。對于他們而言,在工作生活之余,去咖啡店點杯咖啡是非常尋常的事。在西方大小城市,大街小巷中均有咖啡店的存在,喝杯咖啡對于西方人而言,既打發的時間又調整了工作生活的節奏,成為很多人,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齡較大的人休閑放松場所。在咖啡店小坐片刻,在咖啡店閑聊洽談,在咖啡店放松身心已成為西方人工作生活的常規事項。
5.2節奏不同品茶節奏較慢,而咖啡步調更快。喝茶需要小口抿入,細細品味。沏茶時的細節,看似簡單,實則相當講究,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沏茶人細致耐心,對水、溫度、沖泡三者之間的關系合理把握。中國人喝茶不僅是為了追求健康的身體,更是為了修養身心,提升品性。而人們飲用咖啡的目的更是為了解乏,為了緩解疲勞,或者感到壓力后通過飲用咖啡來讓自己變得更具活力,精神振奮地處理生活與工作之中的事務。在此原因之下盛行的咖啡,沖泡的流程并不繁瑣,在很多快餐店,比如星巴克,受到很多上班人士的追捧,因為咖啡可以快速提神讓人集中精力于學習與工作,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創造更多價值。5.3底蘊不同中國茶文化底蘊深厚,與儒、道、佛息息相關,并與哲學、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內涵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人愛茶愛的是它的幽香與靜雅。在品茶中去欣賞茶韻芬芳,去體味人生百態,去提升人文素養怡養身心。在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國度,茶文化內涵豐富而深刻,與中國人本身具有的親和醇厚寬容等特征融為一體,成為我國經過悠久歷史的洗禮而來的文化積淀,也是我國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而西方的咖啡文化代表著一種小資情懷和浪漫基調,它方便快捷又自由熱情。西方國家,比如意大利的樂于創新與愛好自由,法國的紳士禮貌溫柔浪漫,美國的自由樂觀隨意不拘,德國的謹慎細心嚴格自律,西方一些國家的基調完全融入咖啡中,這使得咖啡成為西方人民頗為偏愛的一種飲品。西方世界人們敢于冒險,敢于創新,傾向于新鮮且富于變化的體驗。咖啡在西方正如茶在東方一樣是文化瑰寶的組成部分,代表著當地人民的獨特風俗與文化特征。
5.4主導思想不同從思維方式為出發點來看,中西方具有明顯差別。中國思維強調整體性,儒家和道家追求的是一種作為整體的自然觀。天和地,萬物與人,追求合一的境界,本質上世界就是一個有機整體。天人合一是我國人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國文化的基本思想。而西方人民更注重事物的對立性,強調精神物質,偶然必然,主體客體之間的分離,重視彼此間的差異性與特殊性。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把雙方放在對立的角度,認為人可以掌控自然利用自然改變自然。中國茶文化中的清新淡雅,很好的體現了中國人性格中的禮貌謙虛醇厚樸實,茶中的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也很好地印證了我國人民的中庸思想。茶的醇厚平和與我國人民思想當中的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和諧相處不謀而合。中國人性格似茶,清醒理智不激進,在平衡中相融相濟,這正是國人所青睞的生活趣味和中庸之道。中國人相信自然有序萬物向榮,一切生命的流動自帶和諧與節奏。這是我國人民的相處之道,也是我國茶文化中精神力量的一部分。我國人民生活淳樸,生活方式較為傳統,重視血緣關系,尊重宗族與長輩。
我國茶文化從形成至今一直保留著原有方式,體現了我國人民性格當中的保守與沉穩。從傳播至普及的時間來看,我國人民接納咖啡的時間耗時較長,直至20世紀,人們才普遍飲用咖啡。而西方人接受茶的時間耗時較短,并通過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飲用方式和茶文化。幾千年來,在我國,制茶方式、對茶的偏好、茶的銷售模式也經歷了演變的過程,但是這些變化都是一脈相承的,并不突兀。究其原因是我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認可與敬畏。我們堅持尊古泡制、唯古是法。這些觀念被我們融入到茶文化中,幾千年的堅持,形成了我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更喜歡改變。由于地域和氣候的影響,西方國家人們在改善生存環境、創造不同生活方式的過程當中,形成了勇于改變,樂于探索,積極開拓的性格特征,并將這種特征逐漸發揚光大,成為自己的民族精神,從而形成了區別于東方國家的文化風格。西方人喜歡變化,喜歡改變事物并使之發展,不滿于現狀,積極更新文化因素。咖啡文化在形成的過程當中,經過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變,用多種創新方式去滿足大眾的口味。在制作技術及咖啡樹種植方面,也有大量技術方面的提升。
6中國茶文化與西方咖啡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
當代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眾所周知,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包括食品,飲料,布料等產品紛紛運至國外。而西方的事物也源源不斷的來到中國。中西方之間文化的交融也加速了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兩種不同飲品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遍布世界的中國茶館和咖啡店正是世界文化交融的具體證明。中國的茶傳至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英國,日本,美國等等,而西方的咖啡也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較為喜愛的飲品之一。西方人喝中國茶,到中國茶館可以觀賞中國制茶的技術,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而中國人喝咖啡,把它視為一種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的新鮮體驗。隨著時代的更迭與不斷發展,茶與咖啡紛紛融入了中西方人民的日常工作生活,讓人們對它們有一種普遍的親切感,消除了排斥感與陌生感。當代很多店鋪中既銷售茶飲又銷售各種咖啡,這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具體證明。不用踏出國門即可享受國內國外特色飲品,既可保留本土文化又可體味異域風情,這也是世界跨文化交際發展的重要結果。而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在逐漸融合之中也衍生出一些順其自然的效應,比如喝咖啡時帶著一種品茶的態度,品茶時增加了一些咖啡的灑脫。總之,茶與咖啡是中西方文明的代表,兩種飲品,兩種風格,共通點是體現了中西方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真諦的追求,對于幸福的感受。西方人通過品茶可以領略東方文化的魅力,而中國人通過品飲咖啡可以感受西方人的熱情奔放、自由隨意。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使不同國家人民交流時暢聊飲品,增加親切感與舒適度,可以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際之間的某些文化障礙,有益于東西方人民之間的友好相處,互相尊重,避免交際麻煩和地域歧視。
作者:魏靖宇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茶文化教學探討3
1前言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福建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大省,茶文化悠久而厚重,福建省政府對茶產業發展也是十分重視,相繼出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現代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綠色發展質量興茶八條措施的通知》、《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進一步推進茶產業綠色發展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支持茶產業做大做強。近年來,隨著文化業態、旅游業態的不斷豐富發展,茶產業逐漸成為文旅融合的熱門方向,衍生出了茶葉文創園、茶文化旅游基地、現代茶莊園等一系列產品,茶產業符合綠色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是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的有效方式。有關茶文化旅游的定義,近年來諸多學者進行了探討,但仍未形成統一。孫立等(2017)認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為旅行的核心主題,以茶葉文化資源為基礎,茶園地區為載體,以觀光旅游為主要形式形成的一個新型茶經濟產業。黃婧(2017)則認為茶文化旅游是將中國傳統的茶文化與茶種植區相結合的一種旅游新形式。梁飛云(2020)認為茶文化旅游是茶葉與旅游業結合而成的產物,對其進行綜合開發需要兼顧茶園生態環境、茶生產制作過程、茶文化內涵等方面。劉啟航(2021)認為茶文化旅游是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資源,集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集聚新形態。綜合學者們的理論闡述,本文將茶文化旅游定義為:以現代化茶園為載體,集聚文化傳承、觀光旅游、購物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茶產業新興業態,也是實現三產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茶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豐富,尹楚杰等(2021)綜述了國內學者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茶文化旅游內涵、茶文化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對策建議等方面。劉啟航(2021)在構建“茶產業+茶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機制及價值模型的基礎上,探索了嶗山茶的未來發展模式與創新路徑。陳雯帆等(2021)運用問卷調查法和IPA分析法,研究了安溪縣茶文化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發現基礎設施與服務質量是兩個核心因素。總體來看,當前對茶文化旅游的研究已逐漸豐富,但比較集中于著名茶產地的研究,對于區域茶旅融合的發展路徑探究也較少,因此,本文以漳州市茶文化旅游文研究對象,初步探討漳州市推動茶旅融合的有效途徑,為漳州市茶產業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2漳州市茶產業發展概述
2.1漳州市區域概況與茶葉資源
2.1.1區域概況。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地處北緯23°34’–25°15’,東經116°54’–118°08′之間,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多山地,海拔在700–1000m之間,全市山地面積大約8000km2。漳州市土壤多為酸性紅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水量多,水文資源豐富,且降雨周期分布較為符合茶葉生長周期,造就了茶樹的良好種植條件。漳州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旅游景點眾多,具有豐富的茶旅資源,在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漳州開發富有當地特色的綠色生態茶旅產品大有可為。
2.1.2茶葉資源。漳州市比較出名的茶品牌有平和白芽奇蘭、華安鐵觀音、南靖丹桂、詔安八仙茶、云霄黃觀音以及古雷水仙茶。其中平和白芽奇蘭已成為漳州的代表性茶葉品牌,其與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共同構成了福建省茶葉“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其余品牌也是各有特色:華安鐵觀音有著細致、精微的傳統制茶工藝,外形肥狀圓結,內質鮮醇高爽;南靖丹桂集閩北、閩南烏龍茶加工工藝為一體,主打綠色有機;詔安八仙茶是國家級烏龍茶良種,品質優良,具有高產、高香、高濃度等優點;云霄黃觀音以獨特的“花香蜜韻”得到廣大茶葉愛好者青睞;古雷水仙茶引自閩北品種,以滋味醇厚聞名。截 止2020年,漳州茶葉類商標總計達1500多件,其中華安鐵觀音、天福鐵觀音、平和白芽奇蘭為中國馳名商標,另有著名商標36件、知名商標64件。華安鐵觀音、平和白芽奇蘭、詔安八仙茶等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2漳州茶產業開發現狀漳州市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茶產業鏈與諸多優勢茶葉品種。近年來,漳州茶產業遵循“綠色農業?融合發展”的理念,突出綠色生態,實施科技興茶、品牌鑄茶、跨界拓茶,促進了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并不斷深化“三產融合”,將茶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和茶文化、茶旅游結合起來,實現了茶產業的業態不斷豐富。據相關統計數據,2019年,全市茶園面積27.1萬畝、產量5.6萬噸、產值25億元,全產業鏈產值超120億元。全市茶葉良種覆蓋率達90%,獲得有機、綠色和無公害“三品”認證37個,生態茶園面積占全市茶園面積比例達93%。漳州市茶產業的蓬勃發展,為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漳州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優勢
2.3.1地理優勢。茶樹的品種質量深受降水、氣溫、海拔、光照、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漳州的地形地勢與氣候類型較為符合茶樹種植的各方面條件,并能夠培養出具有區域自然特性的茶葉品種。漳州市產茶地區主要有華安縣、南靖縣、平和縣、漳浦縣和詔安縣。其中華安縣多山地丘陵,海拔適中,全縣大部分土壤富含有機質、結構疏松,且地區降水豐富,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南靖縣茶葉種植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晝夜溫差大,同時茶葉常年受云霧浸染,盛產優質茶葉。平和縣基礎生態條件卓越,其土壤是微酸性紅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同時富含硒元素,有利于高品質茶葉的培養。漳浦縣主要有玳瑁山、盤陀嶺、海金剛山、車本高山這四座茶山,海拔較高,云霧環繞相對濕度高,優良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培育茶樹。詔安縣亞熱帶氣候相對于其他地區更加明顯,環境非常適宜種植詔安八仙茶,同時富硒土地面積大,硒元素含量高,利于優質茶葉生長。
2.3.2區位優勢。漳州區位條件優良,地處福建最南端,面對臺灣,背靠龍巖,南臨廣東,是海西經濟區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漳州作為“廈漳泉”大都市圈的一部分,目前與泉州、廈門已經實現城際高速軌道的連接,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在區域內實現各種發展要素的充分集聚。從交通聯系方面看,漳州的交通條件已較為良好,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已構成多層次的道路網絡系統,其公路網絡主要由2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5條省道、57條縣道和眾多鄉、鎮、村道路構成,發達的基礎路網將有利于茶文化旅游業的集聚發展。
2.3.3政策支持。隨后福建省發布《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今后福建省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掀起了全省推動“三茶統籌”發展的熱潮,各地相繼出臺政策扶持茶產業、茶文化高質量發展。其次,在2021年最新發布的《漳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漳州明確提出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開展閩茶文化主題研學旅游。隨著諸多政策支持的出臺,今后一個時期福建省茶產業將迎來蓬勃發展,漳州推動茶文化旅游發展正是迎潮而上。
3漳州茶文化旅游發展的主要瓶頸
3.1茶文化旅游整體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漳州區域內多山地丘陵,而茶園、茶莊等也多分布于丘陵地帶,雖然漳州整體的基礎路網較為發達,但聯通茶文化旅游景點的道路仍存在缺陷,連通至景區的交通設施相對落后,景區的可進入性較差。導致游客出行受到限制,而各個茶文化景點之間的交通路線也無法串聯,不利于區域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其次,由于大多數茶文化旅游景區都是以廣大農村地區的茶園為載體,面臨著茶園水電設施落后、游覽設施不足的問題,導致景區的基礎設施改造難度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較大。
3.2茶文化旅游市場開拓能力亟待提升市場對于旅游業來說十分重要,漳州茶文化旅游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其他較早開發茶文化旅游的地區相比,市場占有率仍處于較低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茶葉品牌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內仍舊不高,與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等品牌相比,漳州華安鐵觀音、平和白芽奇蘭茶、詔安八仙茶等公共品牌在全國茶葉市場的影響力還不高。茶葉品牌的認可度不高導致漳州茶文化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開拓市場的能力不足。
3.3茶文化旅游產品內容結構缺乏創新茶文化旅游產品內容的質量高低是決定該產業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但從目前看,漳州茶文化旅游的產品供給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產品結構單一,漳州茶文化旅游主要以觀光旅游為主,缺乏地域特色和產品創新,沒有深入的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品。體驗性旅游產品的缺乏導致游客參與感與體驗感較低。二是產品內容深度不足,漳州所擁有的豐富茶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三產融合的深度不足。純粹的景觀游覽不足以吸引游客,茶文化的內涵應得到進一步的挖掘。總體來看,漳州茶文化旅游產品供給的結構短板明顯,無法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是茶旅產業進一步提升的重要阻礙。
3.4茶文化旅游優秀人才供需矛盾嚴重文化旅游本質上就是講述優秀文化與欣賞優秀文化的過程,所以發展茶文化旅游便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生動形象地詮釋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但由于漳州茶文化旅游起步相對較晚,導致專業人才也相對欠缺,景區的工作人員有相當一部分為當地茶農,他們雖對種茶、制茶的流程較為熟悉,但在景區導覽、茶文化的介紹等方面存在不足,無法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的需要。游客對茶文化旅游的體驗感知不強,制約了景區內涵的提升。
4漳州茶文化旅游發展對策建議
4.1打造知名品牌,推動集聚發展打造知名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是提升漳州茶旅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通過名牌的龍頭帶動作用,可以整合區域茶旅資源,發揮出聚集效應。首先,有關部門必須重視知名品牌的建設,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傾斜部分資金支持茶文化旅游發展。其次,應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漳州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通過深入挖掘區域茶文化內涵、歷史人物底蘊,將茶文化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展現出茶園特色風貌,與茶藝表演、制茶流程等茶文化相結合,鞏固發展休閑觀光茶景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茶產業,不斷提升特色品牌內涵。
4.2開發體驗產品,推動融合發展茶文化旅游重點應是以茶文化為核心延展出的各種茶文化體驗活動,所以在開發旅游項目時應將茶文化、茶內涵深刻融入到各個環節當中。景區要通過創新體驗型旅游項目,注重體驗性和多元化的植入,使游客達到沉浸式的旅游體驗。可融入AI、VR等新技術,提升游客參與體驗的深度以及對茶文化體驗的獲得感。其次,可通過打造特色精品茶文化旅游小鎮、度假區的方式,在茶園觀光的基礎上融入“禪修”“茶藝道”等元素,開發茶文化禪修旅游產品。在融合產品的開發方面,一是與傳統種茶業相結合,開發種植體驗、個人茶園等特色產業融合產品;二是與傳統制茶業相結合,以制茶生產過程、生產文化等為特色,打造觀光工廠和研學基地;三是依托茶山、茶園開發過夜游產品,如茶山夏令營、茶山親子游等茶文化旅游項目,豐富游覽的產品、形式,給游客帶來充足的茶文化體驗。
4.3夯實基礎設施,推動質量發展茶文化旅游因載體多位于農村山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諸多不足,因此更要注重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一方面,必須加強景區內外基礎道路交通的建設,并完善旅游指引標志的配置,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另一方面,必須完善旅游住宿業與景區內部基礎設施,延長旅游者停留時間,提升漳州旅游業接待能力。可建設特色民居客棧,也可興建富有漳州茶文化特色的民宿,使旅游者能夠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最后,茶文化旅游依賴茶園、茶山等載體,因此對于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需要科學地控制游客數量,避免對茶葉的生長環境產生影響,鞏固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石,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4.4強化人才培養,推動內涵發展專業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漳州發展茶文化旅游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主要是缺乏通曉茶文化旅游各個環節的復合型人才與茶葉種植加工的科研人員。政府應制定相應的人才政策,茶旅企業要注重員工的技能培訓,多方合力開展專業培訓,培養一批集專業化服務理念、豐富茶文化知識、熟練專業技能為一體的茶旅人才隊伍,能夠為游客生動展示當地的茶文化歷史、茶文化的內涵、茶葉知識、產茶制茶工藝等內容,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同時,漳州大專院校也應積極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從學校層面與茶旅企業積極展開合作和交流,根據實際情況可開設與茶學相關的課程或是興辦專門的茶產業班級,助力漳州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產業的內涵式發展。
5結語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茶產業新業態,是對我國茶葉文化不斷深入挖掘的結果,是廣大產茶地區的三產融合的重要方式,對于我國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積極的作用。漳州市發展茶文化旅游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但發展的起步時間較晚,仍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漳州應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深入挖掘茶葉文化內涵,尋找優秀傳統茶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契合層面。
參考文獻:
[1]孫立,程凱陽,冉皓,張希穎.茶旅一體化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6):25-26.
[2]黃婧.地理角度論茶文化之旅[J].福建茶葉,2017(07):127-128.
[3]梁飛云.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探究[J].財經界,2020(23):75-76.
[4]劉啟航.茶文化旅游的開發模式、創新路徑及多元價值研究——以青島嶗山茶為例[J].中國茶葉,2021(08):63-71.
[5]尹楚杰,呂源財,潘文斌.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21(15):21-23+30.
作者:李淵博 單位:泉州市旅游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