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音樂教育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音樂教育是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也是貫穿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鄉村音樂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四川涼山彝族地區的學校更加重視音樂教學,并完善了教學機制,讓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得以發展,使民族民間音樂得以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涼山;彝族;音樂教育
中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絢麗多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變革、文化的交融,人們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鄉村音樂是鄉村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族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以及民族的地方特色,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瀕臨消失的近況,使其迫切需要得以保護與傳承,因此鄉村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一)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職音樂教師四川涼山彝族地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近年來,鄉村音樂教育受到國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撥款新建校園,并完善了音樂教學設備,但是由于四川涼山地區彝族人居住在山區,自然地理環境較差,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造成了一些師范類學生不愿意來此實習工作。教師的流動性大,導致鄉村中小學缺乏專職的音樂教師。作者在進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四川彝族少兒音樂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過程中,走訪了多個學校,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到,鄉鎮的中小學教學設備相對完善,設有音樂教室并配備鋼琴、打擊樂等音樂教學器材。由于專職音樂教師的缺乏,一些鄉村學校的音樂課由語文、數學老師代教。這些非專職音樂教師不僅缺乏音樂專業知識,而且對音樂專業認識不全面,會唱歌但不一定會彈琴,會上課但不一定了解音樂課程的教學規律。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不豐富,導致了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學生不能對音樂有全面的了解。
(二)音樂教育理念有待提高鄉村音樂教育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混合式微格教學、奧爾夫教學法,以及柯達伊教學法等。我們應當把學校所學的先進教育理念應用到鄉村音樂教學的課堂中。
二、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鄉村音樂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對音樂課程的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睂W校應當重視音樂課程的重要性,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制訂音樂考核,按照教學大綱開展音樂課,并提供音樂實踐舞臺。
(二)建設穩定的音樂教師團隊師資是教育的根本,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加強基礎訓練,提升業務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接受相關的培訓,完善教學技能,定期與外校進行交流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完成課堂互評,對自己欠缺的地方進行完善。并定期組織音樂教師進行音樂學科知識座談會,不斷交流點評。很多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因為鄉村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等多種因素,不愿意到鄉村工作,針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要予以重視,并做出改進措施,加大對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引進力度。學校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努力,鼓勵畢業生到鄉村工作。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校園活動無疑是活躍校園氣氛最好的方式。在鄉村音樂教學中加入合唱課、合奏課、表演課、體態律動等課堂形式,并運用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手勢教學法等綜合性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鄉村音樂的興趣。開展有效的校園活動會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有所啟發,如唱歌表演、音樂劇表演、舞蹈表演、器樂表演等,能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四)開發鄉土音樂教材為了讓學生學習和了解鄉土音樂文化,應將鄉村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積極開發涵蓋其民族的鄉土音樂的鄉土音樂教材。而鄉土音樂教材的實施也要以欣賞和探究為主,充分發揮它的育人功能,讓鄉土音樂教材真正成為學校音樂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補充。
(五)與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為了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我們應當重視與民族民間音樂的結合。民間音樂涵蓋的藝術種類繁多,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器樂等,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鄉村音樂教學中我們應當融合民族民間音樂,使課程變得豐富,讓學生們了解多種音樂形式,充分燃燒大家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鄉村音樂教育是我國現在所面臨的振興鄉村教育的問題,讓四川涼山彝族地區民間音樂走進音樂課堂與校園,使學生時刻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音樂氛圍,將鄉村民族音樂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熱愛家鄉、民族的意識,增強學生對本土音樂的熱愛,應該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素質教育抓起,全面普及。
作者:劉凱璇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鄉村音樂教育應用2
一般情況下,鄉村學校都是處于小學教育階段,這段期間,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同時也是構建學生興趣愛好最好的時期,音樂教學課堂是學生除了接受課本知識以外的一門重要的藝術培養課程之一,其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也是一門需要一定技巧的課程,要想提高鄉村學生的音樂能力,就需要音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過強的教學能力。音樂專業教師要不斷地發展自身,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
一、宿州鄉村音樂發展現狀
宿州作為安徽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在鄉村學校的建設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宿州實行了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制度,并且已經基本覆蓋到了90%以上的鄉村學校。這項政策表明,宿州政府和教育局開始注重于鄉村學校文化藝術課程的培養,并致力于鄉村學生的全方面發展,這對于鄉村音樂教師的發展是有利的,雖然這些音樂資源并不足以與城市學校的學生音樂資源相提并論,但是比起往年已經改善很多。目前,由于長久以來的歷史遺留思想問題和鄉村環境的原因,在鄉村音樂發展道路中仍然有其限制因素,促進鄉村音樂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就是當下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促進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不斷的促進鄉村學校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夠為鄉村學校的學生提供更良好的音樂教育教學氛圍,對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具有推進意義,與此同時,提高學生音樂的演唱和演奏能力,能夠在長時間的音樂藝術熏陶之下,潛移默化之中改善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對于學生的美學培養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目前,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樂意于將時間投入到藝術賞析和美學文化追求當中。引導學生培養出自己的審美,而不被社會上一些“非主流”的東西所吸引。
三、限制宿州鄉村音樂教師發展的問題
1.宿州鄉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資源的不足。這里的音樂教育教學資源主要指的是在鄉村學校內部提供給學生有關音樂教學的相關設備和場地。由于鄉村學校的資源較為匱乏,因此,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時候,往往只是在教室中進行,缺少相應的音樂指導設備。雖然宿州在各大鄉村中就近鄉村學校附近建立了少年宮,但是由于鄉村學生眾多,少年宮的資源也有限,因此就使得大部分鄉村學生不能夠經常參與課外音樂教育活動進行音樂的學習,音樂學習也僅僅局限在在課堂之中,最終就不能達到促進學生全方位綜合發展的效果。
2.鄉村音樂教師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在鄉村學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是:一名老師身兼多個學科教學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讓專業的音樂老師來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向往。在實際音樂教學情況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會由其他主要科目的教學老師進行。但是這些老師可能并不具備良好的音樂專業素養。這導致了在進行音樂學科教學的時候,學生基本的樂理知識以及技能培訓都不能夠達到實踐要求。另外就是相關樂器的演奏,可能在鄉村學校中,教學音樂的老師也沒有其擅長的樂器,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演唱一首流行歌曲而已。
3.農村學生家長對音樂學習的偏見。在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無法理解音樂教學活動的意義,他們認為音樂的學習是不務正業。學生的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二學?!?,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家長的引導對于學生三觀的樹立、興趣愛好的培養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部分家長對音樂學科的偏見,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意進行音樂學習。另外,由于在進行音樂學習時,可能會使用到部分樂器,這些樂器會花費一定金額的人民幣,對于某些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家庭,其家長更不愿意為音樂學習支付這一筆金錢。
4.學生自我音樂學習意識不強。在鄉村學校中,其實大部分學生是樂意進行音樂學習的,在音樂課堂中,他們可以放松緊張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或者技能學習的過程當中。但是這也僅僅局限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之中,在課后學生并不會將其時間花費在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往往是把這些時間更多地應用在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之中。另外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部分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并不尊重音樂教師的課堂安排,在音樂課堂上做與課堂無關的活動。這些活動就包括學習其他科目內容、開小差等。在課后,學校音樂老師組織的音樂活動很少有學生自愿參加。學校對音樂課堂的重視程度也遠不如其他考試科目,在學校與家庭兩方面的夾擊之下,大部分學生便失去了音樂學習的主動性。
四、宿州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概述
1.鄉村音樂課堂教學環境的改善(1)鄉村學校中相關音樂教學設備的完善。在鄉村學校中,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進行專門音樂學習的教學空間。在此教學空間當中,不需要設置與常規教學教室相同的整齊排列的桌、椅、板凳、講桌等教學設備,只需要在此空間內有足夠的舞臺空間,并且在教室邊緣有提供給學生入座的位置即可。在進行音樂教學空間布置的時候,可以在墻上設立相關的藝術活動或相關樂器的照片。另外在此空間內,配備基礎的音樂教材和音樂器材(電子琴、吉他、口琴等)以及能夠進行影視播放的設備等,確保學生在進行音樂課參與的時候能夠接受來自于不同文化的音樂熏陶。(2)鄉村學校中音樂氛圍的培養。要進行鄉村學校中的音樂氛圍建設,那么就需要轉變學校學生、學生家長等群體中的音樂培養觀念。目前,有關部門政府已經在貫徹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政策。音樂學科對于學生美學的培養十分重要,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教育部門的領導,都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農村音樂學習提上日程,培養和提升農村音樂教師的的專業技能,提升音樂學科的重要性。確保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健康成長并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分數目標而奮斗,更是為了培養人格的健全性而學習。
2.鄉村音樂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在宿州的鄉村學校中,通過對宿州鄉村音樂老師(共計2312名音樂老師)進行統計調查問卷(線上線下結合統計),記錄其答題情況(去除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份數為2201份),調查問卷如圖1所示,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選項占總樣本數量的百分比,單位為%。其中,75%音樂老師在進行音樂授課的時候,只是教授學生“演唱”,而只有8%的音樂老師教學生“演奏”樂器。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實地走訪了多所鄉村學校,發現這8%的來源主要是由于演奏設備的缺失,這說明在農村音樂教育環境中,硬件條件不足。另外,數據顯示只有1~5年教學年限的音樂教師占比為70%,鄉村音樂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考慮到課堂部分,還需要與當地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磨合,才能找到適合當地學生音樂教學的方法,教學年限少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鄉村音樂教師的教學可能性。其次,在鄉村學校中,學科兼任現象是十分普遍的,專職音樂教師僅有15%的占比。這也是限制鄉村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大重要原因。專職音樂教師的稀少也側面反映了學校對音樂教育的“偏見”,構建鄉村音樂教師發展支持體系迫在眉睫?,F有宿州市內鄉村學校的鄉村音樂老師的專業培訓力度是未達標的,不管是線下的省、市、縣級培訓,還是線上培訓,從調查數據來看,老師所參與的各項培訓的總占比均不超過50%。這個數據是不容樂觀的,也表明現有宿州市內鄉村音樂教師急需專業發展支持。其他數據結果不做過多贅述,但其最終都表明,鄉村音樂教師需要開展定期培訓學習工作,學習更多的音樂技能,在盡可能完善硬件設備、學習環境的條件之下,教授學生更多的音樂知識和技巧。
3.豐富鄉村音樂教師教學內容。在宿州的鄉村學校中,師資隊伍是比較缺乏的,并且,從表1題15的數據來看,有65%的音樂教師只是教授學生課堂知識,并不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所以在教學時會面臨一定困難。從表1中題7和題10的選項百分比可以看出,音樂教師在專業發展方向上所用的時間是不足的,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復練習的過程,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學科兼任這種現象應逐漸改變。學校老師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時候,由于某些樂器采購不足,因此就可以就地利用相應的工具制作一般的打擊樂器進行教學補充,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4.健全鄉村學校音樂教育監控機制,保障音樂教師教學質量。為了使得鄉村學校的音樂課堂有質有量的展開,就需要健全鄉村學校音樂教育的監控機制。以時代發展需要為基礎環節要求,確保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時候,以學生為主體,全方位地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播及音樂技能的傳授,當地教育部門應該定期來鄉村學校進行課程質量抽查以及音樂教學環境的檢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采訪學生及音樂教師的教學情況,完善音樂教育教學評估機制,保證音樂課堂質量??偨Y:鄉村音樂教師的發展局限性是比較明確的,主要存在設備、環境以及傳統觀念、個人意識等問題。要想打破這些局限性,就需要學校群體、學生群體以及社會群體長期的協調支持。上述以宿州地區的鄉村學校為例,闡明目前鄉村音樂教育及教師發展的現狀,分析了鄉村學校中阻礙鄉村音樂教師發展的原因,并就鄉村音樂教師發展支持體系的建立健全提出相應的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欽媛 單位:宿州學院
鄉村音樂教育應用3
流行音樂,即PopularMusic,是一種具有社會普及性的音樂形式,是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融合了黑人音樂和歐洲白人移民音樂而發展起來的音樂體系。20世紀上半葉,流行音樂的發展中心在美國;20世紀下半葉,流行音樂逐漸形成美國、英國兩大發展中心,同時流行音樂也隨著全球化浪潮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其全民參與、大眾化的本質特征也使其成為反映社會思潮的主要陣地,是一種有著深遠影響的大眾文化形式。西方流行音樂是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的流行音樂。西方流行音樂具有都市化、大眾化、商業化、電聲化的文化特征。在音樂上,其歌詞語言生活化、通俗易懂。其節奏、演奏方式多樣化,織體層次較為簡單明了,配器上原聲樂器和電聲樂器平分秋色。在表演方式上,注重情感表達、擅長即興表演是西方流行音樂的突出特征,同時流行音樂的演唱發聲方式也具有科學性,例如:爵士樂即興式的襯詞唱法,搖滾樂常用的“撕裂”技巧,靈魂樂擅長的高音華彩、轉音、滑音,鄉村音樂鼻腔共鳴的運用等,各種曲風的流行音樂都具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演唱方式與獨特技巧。流行音樂演唱的科學性和注重情感、即興表演的特性,使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穿透力。
一、西方流行音樂主要曲風概述
(一)布魯斯音樂(Blues)和爵士樂(Jazz)布魯斯音樂是西方黑人音樂的根基,具有復雜的節奏和降三級、七級音的布魯斯音階,詞曲都帶有憂郁的色彩。布魯斯起源于美國南方種植園黑人奴隸勞作時的田間呼喊,借此抒發沒有人身自由、思念非洲故鄉的苦悶,隨著奴隸制的廢除,布魯斯音樂逐步發展并傳播開來。爵士樂是黑人音樂和白人音樂文化碰撞的產物,誕生在新奧爾良底層聚集的斯托里維爾區魚龍混雜的酒吧中,是由具有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的黑白混血樂師與黑人樂師在節奏和旋律上自由創作發揮而逐漸成型的音樂風格,具有極強的節奏感和即興表演特點。20世紀下半葉,爵士樂和多種流行樂曲風結合、交叉,發展出自由爵士、鄉土爵士、冷爵士以及融合爵士樂等類型。
(二)鄉村音樂鄉村音樂是美國白人流行音樂的代表,鄉村音樂結構相對簡單,曲調流暢、朗朗上口。鄉村音樂是美國中部、南部山區的白人對歐洲傳統民謠、民間歌舞等傳統歐洲民間文化繼承發展而來。20世紀20年代以前,鄉村樂主要流傳于美國中、南部山區,其后通過廣播等形式得以傳播,走向城市發展,從民間音樂演變成流行音樂。當今的鄉村音樂既有相對保持傳統的分支如藍草音樂,也有融合性的鄉村搖滾等跨領域融合分支。
(三)搖滾樂(RockandRoll)搖滾樂也是黑人音樂和白人音樂融合的產物,受布魯斯、鄉村音樂、白人抒情音樂影響發展而來。搖滾樂相對其他音樂形式而言較為簡單、有力,但搖滾樂的節奏較為強烈,這一因素恰巧與年少輕狂的不羈以及好動的特性相符合,并且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式也與少年們的逆向思維相符合。后來,隨著搖滾樂的深入發展、廣泛傳播,開始涉及各類社會問題,成為反映社會思潮的重要陣地。最終形成崇尚自由、獨立、批判性的“搖滾精神”。
(四)靈魂樂(Soul)靈魂樂起源于黑人宗教音樂“福音歌”,早期帶有宗教色彩,隨著靈魂樂與布魯斯、搖滾樂風格的融合,靈魂樂成為一種講究自由、即興,是一種帶著深情、激情、發自靈魂的演唱,感情色彩濃烈,不再拘泥于宗教內涵。靈魂樂是黑人音樂的代表之一。靈魂樂發展至今,已被眾多黑人與白人歌手共同接納與傳承,主流形式為流行靈魂樂。演唱者有著華麗的聲樂技巧,在旋律長音或間歇處加入大段高難度的華彩。在歌曲最后一次反復副歌時,突然大幅升調,音區迅速的升高使聲音極具震撼力,帶給聽者特別痛快淋漓的聽覺感受。
二、西方流行音樂的演唱節奏特征
流行音樂注重情感表達、擅長即興表演的方式使得流行歌曲與傳統音樂對稱性的樂句、三部性的曲式有著顯著區別,流行音樂的節奏特點走上了不同于傳統音樂的發展方向。
(一)布魯斯與爵士樂的節奏布魯斯音樂的節奏在三連音的基礎上變化,shuf-fle節奏是布魯斯的重要特征。它是建立于三連音節拍之上的、不平均演奏的八分音符節奏形態。Shuffle節奏的演奏方式是將三連音前兩個音連接起來演奏,然后演奏后一個音,即將譜面上的兩個八分音符演奏成一長一短的兩個音。這種長短交替的節奏即為shuffle節奏,它打破正常的律動,表達內心的感受。爵士樂也以shuffle節奏為基礎,爵士的shuffle節奏最常見的節奏型是將三連音中間的音省去,具有跳躍的聽覺感受,在此節奏基礎上發展形成了著名的爵士搖擺樂。爵士樂還采用頻繁的切分節奏,打破傳統的節奏模式,將原來節拍的中心后移,使聽者產生切分節奏的聽覺感受。而爵士與拉丁音樂融合形成的波薩諾瓦等音樂風格,則以八分音符的節奏為基礎,這種類型的爵士樂演奏八分音符的時值則與譜面的時值是一致的,節奏較為平直、規整。
(二)鄉村音樂的節奏鄉村音樂節奏輕快、規整。鄉村音樂演奏速度平穩,多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節拍,很少使用強弱規律復雜的節拍。常規的節奏型是鄉村音樂主要節奏型:低聲部一般以平均的單位拍為節奏形態,旋律聲部一般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為主;鄉村音樂偶爾會使用附點節奏來豐富旋律和節奏。
(三)搖滾樂的節奏節奏強勁是搖滾樂最突出的節奏特點。搖滾樂以四四拍為主,頻繁使用反拍重音效果,強調四四拍中第二拍和第四排的力度。搖滾樂常用切分節奏,每一個切分節奏的運用之間往往會有明確的間隔,切分音的運用是為了加強重音、加強節奏感,因此搖滾樂很少使用連續切分這種讓節奏重音偏移的節奏型。搖滾樂有輕柔搖滾、鄉村搖滾、藝術搖滾、爵士搖滾、迷幻搖滾、硬搖滾、重金屬、朋克、英倫搖滾等多種分支,但都具有這種強調重音、激烈的節奏特點。
(四)靈魂樂的節奏靈魂樂旋律較為自由,演唱中講究即興的方式。譜面上多用四四拍、四二拍的節拍,但實際演唱中,往往加入自由節奏的元素,歌唱者還可在節拍、節奏較自由的基礎上加入大量倚音、滑音甚至一小段高音華彩樂句,增加自己的個人特色。靈魂樂很少采用規整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節奏型,多用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并且常用跨小節線的連音線節奏型、休止符節奏型,這些靈活多變的節奏型互相疊加,使得靈魂樂節奏自由,配合歌手高超的流行聲樂技巧,讓靈魂樂歌手的歌聲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另外,靈魂樂的節奏較自由建立在遵循旋律、調式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很少使用變化音和和弦外音,因此具有較強的流行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上述不同的流行音樂曲風及其演唱節奏特征的分析可以得知,西方流行音樂的節奏較為自由,打破了傳統音樂的種種框架。同時,多數聽眾在欣賞作品時,第一欣賞的就是演唱節奏以及演唱的風格,各具特色的演唱的節奏特點是不同流行音樂曲風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同節奏類型的運用,演變出多種不同的曲風。通過針對西方流行音樂的樂曲風格以及演唱節奏特征分析,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與了解流行音樂,提高欣賞與演唱流行音樂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崔鵬.對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演唱相結合的運用探討[J].藝術評鑒,2017,(20):55-56.
[2]韓笑.淺談歐美流行音樂的幾種風格[J].理論界,2009,(04):166-167.[3]棘彥焱.西方流行音樂節奏特征分析[J].北方音樂,2015,(17):39.
[4]李珺瑋.西方流行音樂節奏的特征及培養方法[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1年.
[5]宋琰光.論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風格[J].藝術研究,2013,(02):16-17.
作者:楊丁子 單位: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