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與培育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與培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與培育探析

摘要: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影響“美麗中國”建設。對部分地方高校的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建議:一是營造社會生態文明氛圍,二是發揮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主陣地作用,三是提升大學生自身生態文明修養。

關鍵詞:美麗中國;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

目前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生態文明在建設“美麗中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幸福、國家福祉和國家前途的長遠計劃[1]。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領導者,是延續人類文明、推進社會發展的頂梁柱[2]。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和生態文明意識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影響“美麗中國”建設。

一、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內涵與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3]。生態文明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共同繁榮昌盛為根本宗旨,是在文化倫理形態下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態文明素養是人們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程度,人們保護環境的行為取向和具體行動[4]。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體現在學習和生活中,它包括意識方面、知識方面、行為方面、文明方面上的生態文明素養[2]。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科技發展、國家永續長存的千年計劃,大學生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肩負全國各族人民寄予的厚望。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關系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完善和發展,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全面推進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3]。建設“美麗中國”契合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代表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偉大規劃。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中國”打下了根基。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為分析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10所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展開了生態文明素養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設計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文明認識、生態文明行為方式以及生態文明情感態度三個方面。調查共發放了607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84份,其中參與答題的有男生238人,女生346人,回收率為96.2%。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主體意識薄弱

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將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分為生態價值意識、生態法制意識、生態消費意識三個模塊。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雖然對生態文明較之前有了更多的關注,但仍有72%的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概念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依舊存在。在生態法制意識方面,在發現工廠污染空氣、污染水流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時,有86.54%的大學生認為應該馬上向有關部門舉報或者是撥打有關部門的監督電話進行投訴以保護環境,但仍有8.07%的大學生認為這些行為與自己無關,選擇漠視,直接離開。在生態消費意識模塊,超過80%的學生購物會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僅有27.02%的學生會關注和購買比較環保的產品,其他學生會更關注產品的性價比,更傾向于選擇低價產品。這些問題反映出大學生生態知識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及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的不足。目前,大學生通過課堂和網絡了解到的生態文明知識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認知浮于表面,造成了生態文明主體意識薄弱的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有待規范

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生態行為對個人、社會和國家有著重大的意義[6]。規范的生態行為包括節約能源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垃圾分類堆放、參加環保實踐等。調查顯示,僅有21.63%的學生會在實際生活中對垃圾進行分類,67.24%的學生表示偶爾會分類,還有11.13%的學生表示沒有對垃圾進行過分類;在“出行時會選擇交通環保工具或者是步行”的調查結果中,30.97%的大學生只是偶爾才會選擇環保交通工具或者是步行,1.98%的大學生完全不會選擇環保交通工具或者是步行;在遇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時,有14.5%的大學生選擇熟視無睹,只有35.09%的大學生選擇去勸阻或制止。從上述問題可見,部分大學生無論是在個人生活行為或集體活動中,都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容易忽視自身不良生活習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還缺乏生態社會責任感,及保護自然環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生活行為上更多的是習慣使然和盲目從眾,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有待進一步規范。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情感態度有待改善

大學生生態文明情感是指大學生在心理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注,對其生存的具體環境的敏感度,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持的態度,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良好的生態情感離不開正確的生態意識的支撐,培育生態意識有助于增強公民的環境責任感和生態使命,是提高公民環境素養的關鍵。對于生態類的選修課程,6.46%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開設此類課程,可能會選;16.82%的大學生表示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選修該門課程。在生態文明基礎知識的了解方面,70.35%的大學生對此有一定的基礎了解,29.65%的對生態知識不了解;學校組織參加關于環保公益活動時,46.62%的大學生非常愿意參加,51.9%的要視情況而定,1.48%的不愿意參加。目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還不完善,生態文明教育方式比較單一,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力度不夠,高校環境類社團影響力不足,導致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效果不佳,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情感態度有待改善。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環境也會對大學生的生態情感態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文明氛圍

一是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制定法規標準、規劃、政策,并對旨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梳理和完善,尤其應加強監管,加大執法力度,保證既有制度法規收到預期效果。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應強調政府引導,讓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社會組織與公眾共同參與建設,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聯動的公共治理結構。三是需要主流媒體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利用電視、雜志、廣播、報紙等多種媒介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生態學習榜樣,普及生態文化,提高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監督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四是增建高質量、高標準的生態教育基地,在社區舉辦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引導公民接受生態文明知識,學習生態文明相關文化,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

(二)發揮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主陣地作用

在生態文明教育上,高校應發揮生態文明教育主陣地作用。一是主動改變單一的教育方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匯報式,設置翻轉課堂等的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升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活動來促進生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7]。二是采用跨學科式的課程模式,開設生態文明相關公共選修課。三是利用微博、QQ、微信等軟件作為生態文明知識傳播載體,為大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8-9]。四是建設綠色校園文化,規劃綠色校園,打造校園環境這一隱形的生態文明課程;加強校園生態文明社團建設,邀請名人、專家來學校做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講座;倡導綠色消費,讓大學生堅持綠色消費教育,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建設愛護校園環境,尊重校園環境,節約水電,節約糧食的綠色校園文化。

(三)提升大學生自身生態文明修養

1.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要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必須幫助大學生轉變價值觀念,認識到人與自然是聯系的整體;提高大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自發了解生態文明現狀,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會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及自身健康;改變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建立綠色消費理念。綠色消費觀念應是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同時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當前大多數學生認為買到自己喜歡的的東西就會感到很“幸福”,甚至不惜破壞資源來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

2.內化大學生生態文明自我修養

促進大學生合理的權衡生態環境意識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將外部培育內化為自身道德修養[5]。當代大學生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去反思、檢討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開展自我批評。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生態文明修養,把學到的觀點、方法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塑造新型的生態人格。

3.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踐行能力

提高生態文明素養不能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能只停留在意識層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拓寬個人視野,增長見識,鍛煉實踐能力。在環保實踐活動、寒暑假生態旅游活動、生態實地調研活動、志愿者服務等各種活動中為國家和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進而提升自身生態文明素養。

[參考文獻]

[2]馬妍.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大學生生態素養提高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3]張蕾.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4]周軍軍.國民生態文明素養的內涵[J].黨政論壇,2013(11):53-55.

[5]王曉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

[7]陳翠麗.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47):205-206.

[8]王甲旬.生態文明教育的新媒體途徑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7.

[9]余曉慧,陳錢煒.生態文明建設多元文化的求同存異[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1):87-92.

作者:李嬌秀 劉芝芹 張王菲 徐紅運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 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高平市| 化德县| 林口县| 珲春市| 土默特左旗| 且末县| 屏南县| 彩票| 双峰县| 卢湾区| 石柱| 河东区| 成武县| 太康县| 信宜市| 福贡县| 庆安县| 蛟河市| 洪泽县| 郑州市| 玉环县| 井陉县| 斗六市| 通海县| 禹城市| 会昌县| 康平县| 铜梁县| 金山区| 六盘水市| 南阳市| 绍兴市| 镇巴县| 宝丰县| 上虞市| 贵阳市| 德惠市| 崇左市| 山阴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