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傳承視角下發展幼兒武術教育價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如草蛇灰線般貫穿于中國歷史的漫漫征程中。幼兒武術教育以武術運動為載體,結合多領域協同發展,通過多種教學形式,綜合武術禮儀、武德宣揚、藝術鑒賞等武術元素,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1幼兒武術教育的價值
1.1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1]文化傳承任重道遠。3-6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也是文化傳承之起點。緣此,幼兒武術教育應納入幼兒啟蒙教育中。幼兒武術禮儀教育可直觀、形象地引導孩子了解動作含義,使其明了不自大、不驕傲、止戈為武、謙虛團結、以武會友、文武兼學、尊師重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涵育下的優良品格,可通過觀看影片、聆聽故事等方式,了解英雄人物,接受武德教育,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其民族自豪感。
1.2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
劉馨指出體能是幼兒體質的一部分,幼兒階段體能是指幼兒在從事身體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身體能力,包括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2]。一般意義上身體素質包括力量、耐力、柔韌、靈敏、速度。3-6歲是幼兒快速發展階段,在此期間,及時通過專業的武術學習,可有效促進幼兒上述身體機能的發展。武術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精神氣力功。有計劃地進行幼兒武術教育,如通過各種馬步、弓步、仆步等基本動作的反復練習,步伐之間的轉換與方向的變化能明顯提高幼兒的下肢力量,同時對促進幼兒韌帶的延展性、骨骼發育也大有裨益。武術運動中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要求快速勇猛、力量順達,攻守進退動作疾徐,這些都能有效促進幼兒速度素質、靈敏素質的提高。金雞獨立、望月平衡、轉身劈掌等動作則對幼兒的平衡能力極富鍛煉價值。武術操“站如松,坐如鐘”,幼兒在兒歌中潛移默化地就對身體形態有了正確認識。通過練習幫助幼兒規范儀表儀態,舉手投足中,盡顯陽剛之氣。武術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精神氣力功。練習過程當中教師要求幼兒動作配合呼吸,促進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發育。
1.3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武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孩子尊重規則、習慣規則,并在規則框架下通過努力實現自身目標與價值。幼兒在武術學習過程中體驗如何在規則下贏,或感受體面得輸,勝負之間促使幼兒自信心的建立和抗壓能力的提升。通過武術游戲,幼兒能體會成功的喜悅,亦能承受失敗的考驗;克服膽怯、害羞等情緒,體驗合理進攻,懂得正當防衛,能夠與同伴交往、溝通、合作,也敢于對不當行為說“不”。
1.4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發展
幼兒習練武術不是個體學習的過程,需要與同伴交流、分享與合作。囿于目前家庭成員的構成情況,大多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協作意識。通過幼兒武術學習,幼兒可學會管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遵守規則,維護集體利益,感知、理解同伴的感受、訴求,明白自己的存在是在一個確定的體系當中,所以要懂得謙讓、學會妥協,遇到困難則要堅持不懈進行努力,永不言敗。成功時要分享,失敗后要總結。
2幼兒武術教育現狀
2.1武術文化的傳承與技能的脫節
幼兒武術教育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發展幼兒運動能力,對幼兒設定不同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次教學。對運動天賦突出,運動成績出色,有極強興趣愛好的幼兒,可以幫助其發展特長,作為國家體育后備人才進行儲備,對運動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以習武為目標促進其體育鍛煉能力;另一方面,專注于武術知識、武德的教育,有意識地將武術文化傳承于習武幼兒。目前幼兒武術的教育內容大多數以武術操、武術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幼兒武術操大多以集體教學為主,節奏感與整體動作整齊劃一是要求,可以培養幼兒集體主義觀念、提升幼兒專注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動作的規范性、連貫性和觀賞性。
2.2幼兒武術課程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全面性
幼兒武術教育應該貫穿于包括學前教育階段在內的整個教育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其規劃定位必須考慮到整體性和系統性。首先,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生理、心理特點,設計幼兒武術教育傳統體育項目計劃;其次,根據項目計劃,將學年、學期、單元、課堂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當下幼兒武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幼兒園缺乏規范、標準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統一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有較多的影響因素,導致教學內容或重復或缺失,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2.3幼兒武術教育的安全保障
幼兒武術除了武術操之外,還應包括器械武術套路,但多數幼兒園這類項目很少開設。究其原因,客觀上持有器械武術的學習存在一定危險性,家長擔心幼兒受傷,教師擔心看管幼兒不當。幼兒無法體會武術持有器械的樂趣,也就失去了武術學習的全面性。教師為了規避風險就會選擇動作簡單、易操作、沒有挑戰性的內容,但這樣的做法忽略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導致幼兒缺乏挑戰困難的勇氣,對突如其來的危險缺乏判斷和應對,更談不上自我保護意識的建立。
2.4人力資源的匱乏
幼兒體育教師隊伍以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為主,他們大多對武術知識、武術技能、武術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容易出現示范動作不夠標準,攻防內容理解不透,武術文化結合不緊等問題。其次,幼兒園選擇專業培訓機構武術教師,他們的短板是缺乏學前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對幼兒自身的發展規律、心理特點了解甚少,教學方法偏向專業化訓練,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游戲性和趣味性,其主要原因有下述兩點:第一,人才終端的培養。部分院校依然將幼兒體育教師納入到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該種模式下培養的人才缺乏專業能力和體育素養,培養方向無法兼容市場需求;第二,教師自身體育素養的發展。教師缺少再教育機會,制約了教師專業性的發展。綜上,在現代教育理念下,需要專業的幼兒體育教師,他(她)們既要有專業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良好的體育素養和職業道德來完成幼兒武術教育。
2.5家園共育平臺不暢通
家園共育本質上是由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參與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是現代學前教育制度大力倡導的一種教育模式。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是“5+2=0”這樣的教育悖論在教育界屢見不鮮,尤其在幼兒武術教育方面,更是日益嚴重,有極端化傾向。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家園協同發展。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人生老師,家長對幼兒武術教育的認知關系到幼兒的身心發展。家園共育平臺不暢,幼兒園專業的知識與育人方法不能與家庭很好結合,幼兒在家庭中的現象也不能很好反饋幼兒園教學成果,這一切都將導致幼兒武術教育事倍功半。
3幼兒武術教育發展對策
3.1優化幼兒武術教育目標
幼兒武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是運動技能與文化傳承相結合。首先,武術運動沒有思政教育,不利于幼兒身心的發展,甚至會淪為暴力工具。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將武術文化的內涵傳遞給幼兒,讓幼兒具有強壯體魄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武道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勇,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在學習武術基本動作、基本套路中發展幼兒基本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及各項機能。主要培養幼兒運動興趣、運動習慣,在歡快的氛圍下能夠主動、自愿去學習,能夠為終身熱愛武術運動進行啟蒙,奠定基礎。
3.2設定幼兒武術長期教育計劃
幼兒園要對幼兒武術教育的實施進行長遠的規劃,要有延續性,為幼兒將來的學校體育、社會體育打基礎、固根本、利長遠。在長遠規劃基礎上要有階段性的計劃,按年、月、周、單元、課時層層細化,步步落實,要根據課程實施隨時檢視反思。
3.3多領域協同開發幼兒武術教學內容
幼兒武術教育通過語言領域滲透武德教育,比如幼兒通過聽故事、講故事的形式,了解歷史事件、英雄人物。能夠鍛煉幼兒傾聽能力,感受人物的情感、體會人物的優良品質。幼兒武術教育利用社會領域教學,使幼兒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幼兒武術禮儀的學習,使幼兒懂得尊老愛幼、文明禮讓;分組活動,幼兒學會與人交往。幼兒在掌握各種武術技能的同時,探索各個環節之間的關聯,在活動當中大膽的猜測,思考解決問題。通過多媒體以及拼圖的形式,讓幼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刀、槍、棍、棒等中華武器。幼兒武術操的學習,幼兒學習動作時感知韻律。組織觀看武術比賽和表演。武術的動靜結合,神形合一的展示。鍛煉幼兒欣賞的能力。幼兒根據武術知識,畫出英雄人物;制作中華武器;通過拼接擺出武術動作等等。
3.4提高幼兒武術教師素養
倡導人才輸出地管理模式。各級教育部門以及高職、高專院校高度重視,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課程改革,根據幼兒武術的特點及特征,在課程結構層面上改革,探索并創新幼兒武術課程,淘汰普通體育課程,增設專業課程有針對性培養具有武術專業的幼兒體育教師;其次,實施校企合作。幼兒園與高校協作,引進高校教師進行講座、培訓。高校將幼兒園作為實訓基地,進行教學、科研活動。
3.5家園合作
第一,幼兒園可以聘請專家開設幼兒武術講座、公開課,傳遞幼兒武術教育理念,使家園教育目標統一;第二,構建幼兒武術教育氛圍,組織親子活動,如講故事大賽、舞臺劇等形式,都能有效激發幼兒家長在共育方面的教育積極性;第三,搭建互聯網平臺,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教師可以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武術運動,家長可以及時反饋幼兒家庭武術運動情況。
參考文獻:
[2]劉馨.學前兒童體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作者:浦莉娟 單位: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