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機電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的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之舉,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機電基礎》作為專業基礎課,應實現學科教育與德育培養相統一。針對《機電基礎》專業性強,尋找與思政元素契合點難的突出現狀,本文闡述了思政元素的內涵,分析了思政元素挖掘的策略,最后給出了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關鍵詞:機電基礎;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策略
1課程簡介
《機電基礎》作為我校多專業共享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有明確的課程目標,主要內容和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是了解電路的組成;掌握直流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掌握單相交流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掌握三相交流電路中的電源與負載連接及功率計算;了解變壓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了解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掌握常用半導體器件的使用方法;能對整流電路進行分析;能對邏輯電路進行分析。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電工基礎理論知識,包括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和疊加定理等基本電路理論,簡單的直流、交流電路的分析與計算,變壓器、電動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的認識,以及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基礎知識等。課程教學要求主要有采用理論講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在線課程、電路仿真軟件等資源。通過對電路模型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電路的組成;通過對電路基本定律及應用的講解,使學生掌握直流電路概念和分析方法;通過對單相、三相交流典型電路的講解,使學生掌握交流電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三相交流電路中電源與負載的連接及功率的計算;通過對變壓器、低壓電器元件和三相異步電動機相關知識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常用電氣元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通過對PN結單向導電性、三極管基本放大電路、邏輯門電路等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常用半導體器件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備整流電路和邏輯電路的分析能力,為后續電類課程學習做好鋪墊。
2教學現狀
《機電基礎》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采用傳統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形式,適時結合線上虛擬仿真的自主學習。但推行融入課程思政的《機電基礎》教學改革過程中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現實障礙和阻力。
2.1課程思政教育意識不足
高等職業類院校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抓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線,實現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對于提高我國高校青年學生專業素養,提升思政道德信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職業院校針對自身的特色和各專業課程的特點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由于處于探索階段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評價標準和參考指標。《機電基礎》課程改革在尋求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此前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圍繞著具體技能的講述和訓練,思想政治培養和專業知識傳授之間相對獨立。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當下《機電基礎》課程思政的推進中依然存課程教學價值觀的不統一的現象。部分專業課老師思想固化的認為專業知識與德育培養的契合點幾乎沒有,課程思政推廣的畏難情緒時有出現,他們主觀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專業教師或輔導員的工作。課程思政的地位長期缺少重視,其教育教學理念并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引起全體師生的共鳴。
2.2缺少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專業理論知識還是專業技能的傳授主要還是以說教的形式為主,老師布置什么任務,學生完成什么任務,教和學形式相對僵化、生硬。思政內容與《機電基礎》課程不同情景和任務沒能真正通入,內容講述比較枯燥、生硬,教學效果不理想,顯然沒能實現推進課程思政的初衷。思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明顯不夠,盡管有時對于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嚴肅性進行了突出強調,但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化發展。學生沒有參與感,只是被動機械的學習,同樣也違背了思政課程建設的初衷和目的。
2.3思政元素和課程知識點的契合點研究不深入
高校具有學科專業跨度大,背景和歷史積淀不同,課程內容明顯不同等特點。思政類學科有著自身的發展特點,對于國內外時政信息的簡單關注,很難深入的凝練并融合于課程知識點,并形成具有思政元素《機電基礎》課程體系。因此,需要進行需要深入學習和個性化挖掘,這對于從事自然科學理論研究,缺少思政領域知識儲備的專業課教師是不小的挑戰。現階段思政元素的融入與傳授,會有簡單復制和粘貼的現象出現,難以形成有效的價值引領。
3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政元素的挖掘,探索和整合是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最為基礎和重要環節,思政元素挖掘并與專業知識結合的課程開發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的前景。課程思政建設既不是對現有專業課程架構的推翻重建,也不是要求對每一課都有思政元素的融入,而是希望通過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點的有機融入,實現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實現學生自然科學知識學習與德育培養的共同發展。實現融入思政元素的《機電基礎》課程建設的依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機電基礎》課程標準。
3.1思政元素的正確理解
思政元素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隨處可見,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高高在上,遙不可及,抽象于日常生活而存在的。高校課程同樣也蘊含眾多的思政資源。只要圍繞堅定學生四個自信,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提升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水平等都屬于思政元素的范疇。另外,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培養方案中凝練的思政理念和思政內容等也是思政元素的重要載體。
3.2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
高校教師應加強政治修養,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挖掘思政元素水平,強化對教育方針政策的深層次領悟和執行能力。作為重要的育人陣地,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三個重大的問題。育人是長期、系統、全面的過程,單從一門課程難以實現,需要依靠所有課程教師共同參與。通過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的發掘,讓專業課程的教學具有能力目標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是育人方向正確性、育人目標一致的重要保證。
3.2.1依據專業課程的背景挖掘思政元素
任何一門專業課在教學之初都會對其相關背景資料進行簡介,其目的主要是盡快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整體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后續專業課能力目標的實現。每一門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眾多科學巨匠的偉大成果之上,尤其是電工電子相關技術領域,近30年我國取得的飛速的發展,這對于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此處是與思政元素較好的契合點。對于芯片、高端電子器件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問題可以展開討論,使學生充分意識到高端電子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和為祖國的科學研究奉獻畢生所學的民族精神。
3.2.2運用辯證思維挖掘思政元素
從哲學的視角看來,對于專業知識的認知過程遵循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感性認知—理性認知—感性認知多次反復,無線循環的過程。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感性認知—理性認知的階段。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之初,老師都會進行前期的引入,通過工程實踐例子等方式的簡介使得學生對知識點“是什么”“為什么”“干什么”有整體初步感性認識。比如《機電基礎》課程中RLC電路中諧振的概念,可以通過收音機和電視機等實例中諧振原理講解,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下一階段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就是理性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是傳統教學內容的推進。隨后的環節是知識運用環節,通過實驗的方式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簡單的實踐問題,該環節的感性認識不同于上一環節的感性認識,是有本質上的升華。他是學習最為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推動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可以肯定,這不是認知的終點。我們當下對物理世界還遠遠不夠,比如經典物理定律只適用于低速、宏觀、淺引力勢、大量子數的情況,而在宇宙的奇點所有物理定律都會崩塌。同樣,電工電子理論的學習和探索是感性認知—理性認知—感性認知多次反復,無線循環的過程。這種結合辯證思路的專業知識學習,對學生領會和探索自然科學的真諦有積極引領作用。
3.2.3挖掘能夠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政元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平時的學習中隨處可見,以《機電基礎》課程中二極管的導通條件為例,至少可以有兩個與思政元素結合的契合點。二極管導通:第一要施加正向偏置電壓,第二施加的正向偏置電壓要大于二極管的導通電壓。二極管組成的橋式整流電路可以實現交流到直流的整流功能,但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每一個元器件各司其職,以及施加導通電壓的外部條件要滿足。這是典型整體與局部關系的現實例證,小到一個家庭、小組,大到一個國家,人類社會的凝聚和發展都需要每一個最小單體的努力,崗位不同,不分貴賤。二極管導通同時也蘊含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理論。只有兩種導通條件同時滿足,二極管的工作狀態才會發生根本質的變化。《機電基礎》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學習之初特別是模擬電路部分,部分同學可能會質疑,該部分內容對我們的實踐和就業沒有明顯幫助,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知識的積累不斷增多,會發現基礎電學理論的應用無處不在,沒有足夠相關知識儲備就不可能深入理解,開發運用更是無從談起,這也是由量到質的轉變。
3.2.4從事物發展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關于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經典而科學的闡述。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以《機電基礎》課程為例,半導體的材料發展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以我們所熟知的硅、鍺材料制成;第二代:典型的材料是砷化鎵、磷化銦;第三代:以氮化鎵和碳化硅材料制成。我們日常所用的高端的手機電腦快速充電器就是由氮化鎵材料制成的。無論是電工電子材料還是相關的理論處處體現了發展的原理。
3.2.5從培養學生善于發生事物本質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關系中關于現象與本質是這樣表述的:本質與現象是揭示事物內部聯系和外部表現相互關系的一對辯證法的基本范疇。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統一關系。現象與本質的辯證思想在《機電基礎》課程也有相應的切入點。戴維南定律核心的思想是這樣表述的:一個含獨立電源(電壓源或電流源)的線性電阻二端口網絡,就端口特性而言(不是實際意義的等同),可以等效為一個電壓源和電阻串聯的二端口網絡。該定理的推出對于求解復雜的電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工具。該定理告訴我們對二端口網絡所連接的負載,電源電路如何復雜多變,本質上都可以看作一個電壓源和一個電阻相串聯或者一個電流源和一個電阻相并聯的形式所替代。這說明透過紛繁變化的現象,學會和掌握探究事物本質,對于更準確、從容的解決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4“機電基礎”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機電基礎》課程開設為大一第一學期,總課時為48個(40個理論學時、8個實踐學時),周課時為4學時。通過本課程學習應該除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以外,思政目標為: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增強職業道德和素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德技雙馨、大國工匠”為主線,在專業知識講授中將“三觀”教育、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與課程中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敬業精神、集體利益等相關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主流價值觀的熏陶,實現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專業素養”的新時代德能兼備人才培養目標。
5總結
關于教育根本性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提出和思考,使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切體會到,不僅要在專業知識的研究和傳授上尋求突破,更應在學生思想德育層面力求創新,尋求自然科學與思想德育的契合點,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
作者:卓自明 徐敏 單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