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人才培養與培養藍印花布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藍印花布源于秦漢,興盛于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跨越了數千年的歷史,是見證時代變遷發展的活化石。但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傳統手工藝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創新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衍生品,對藍印花布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藍印花布;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1藍印花布簡介
江蘇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氣候適宜,物阜民豐,素有“崇山福地”之稱。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在這里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蘇文化風情。南通歷來盛產棉花,當地人將藍草加工成靛藍,染制出“衣被天下數百年”的藍印花布。經過民間一代代藝人的不懈努力,南通藍印花布不斷創新,從單一的土布制品演化為多樣的面料制品,在今天依舊是南通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最初是以靛藍染料印染,由此得名。藍印花布主要為藍白色,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植物染料藍草制成的工藝品。當地人將收割的藍草作為藍印花布的染色顏料,用石灰、豆粉混合成灰漿烤藍,制作過程復雜,且要經過多道程序。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凡藍五種,皆可為淀靛。”
2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問題與解決策略
民間藍印花布最早見于漢代,到了明代中葉以后,“澆花布”開始流行于民間。自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化生產逐漸代替了手工制作,這對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造成了一定沖擊。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各種民間工藝品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物以載道”是我國傳統造物文化中的主要設計思想之一。匠人在造物的過程中賦予器物深厚的情感,體現出民族精神內涵。藍印花布以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以及鮮明的地域特色流傳千年,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南通當地有一座藍印花布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先后在許多地方舉行過展覽。1999年,南通市人民政府與北京民族文化宮在北京主辦了“中國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展”,展出藍印花布圖片70幅、藍印花布實物200余件。南通地區除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外,至今傳承藍印花布藝術的還有通州二甲印染廠、曹裕興染坊和振興染坊等,這些染坊大多集中分布于南通市通州區的二甲鎮。筆者了解到,傳統的藍印花布制作手工的成本較高,利潤較低。同時,藍印花布制作周期較長,人員不穩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作成本。這些問題在其他部分手工藝的傳承當中也同樣存在。下面從兩方面提出解決方法。
只有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藍印花布才有可能走入現代社會人的視野。設計師需要充分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思索、創新和發掘藍印花布的魅力。目前藍印花布的傳承人往往年歲較高,一些傳承人對現代社會出現的新的生活方式適應能力比較差。作為新時代的傳承人不僅需要了解藍印花布的歷史,掌握藍印花布的制造工藝,而且要傳承匠心。只有不斷注入新的年輕人的力量,才能促進藍印花布的發展。
2.2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
在調查期間,筆者了解到,相關部門對藍印花布的保護沒有和設計公司合作。相關部門在投入資金的同時,要與設計師合作,努力開發藍印花布的衍生品,打造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結合的生產線,同時,要與企業合作,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公益活動使藍印花布廣泛地進入人們的視野,逐漸受到大眾的認同。
3藍印花布創新發展路徑
為了加深對藍印花布的了解,筆者特地去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參觀調研。藍印花布從紡紗、織布到印染全部都是采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簡單的藍白兩色,創造出淳樸自然的藝術世界,布上的紋樣來自民間,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藍印花布施工的技藝一般是手工進行的,做工十分細致。和批量化生產的產品不一樣,每塊手工制作的布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紋樣,隨著技藝的進步,傳統的單面印花逐漸發展成了雙面印花,色彩也由從前的單一色彩發展成為現在多樣的色彩。花布具有多樣的樣式和色彩,布料的品種也日益增多,用途十分廣泛,可以制成窗簾,背套,枕巾等生活日用品。花布上面的紋樣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設計定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流的更迭,藍印花布的紋樣也發生變化,現在走進南通的集市,可以購買到各式各樣的藍印花布,如今手工的紡織布都被機械化的生產所取代,在以前藍印花布在南通地區都是作為女方的嫁妝,它承載的不僅是一份手工技藝也是一種文化歷史,傳統手藝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尋找消費者的認同感,將藍印花布本身的藝術價值融入現代化的商業產品上,不僅提高了商品的價值,還能讓這一傳統手藝能夠發揚傳承。在工藝上,花布使用的植物染料是非常環保的,這種扎染技藝值得被學習借鑒,目前很多的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中藍印花布的元素符號形式是多樣化的,走入全國各地的酒店民宿就可以看到,從床上用品、擺件和包裝上都能夠適用,這是藍印花布的實用價值,在藝術的價值上由于色澤淡雅質樸,在傳統的紋樣上表現美好的寓意,體現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和法則如圖一所示“吉慶有余”“鳳戲牡丹”等等圖案體現了古代老百姓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將這種向往寄托在了花布當中,對吉祥圖案的崇拜也體現了古代人們的設計思想,這對于研究那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習俗有很大的價值。南通地區的衣著紋樣的特點就是娟秀細膩,款式豐富,藍色具有視覺上的收縮效果,能夠凸顯女子的窈窕身姿,我國的第一夫人彭麗媛隨主席出訪時穿著的旗袍上就有藍印花布的圖案,寓意著團圓吉祥的鳳凰團花,讓世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現代化的歷程當中,曾經盛行的民間手藝不斷被機器和工業化的設備所淘汰,長期以來的民間手工藝處于無人關注的狀態,工作辛苦,收益低,很多人不愿意學習,使得民間手工藝處于瀕危的狀態。現代的工業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代人的審美相比于農耕時代更加的多元化了,所以針對不同的市場需要在做設計時要能夠捕捉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彰顯其藝術魅力,藍印花布的發展與創新需要年輕設計人才的加入,設計師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走訪調研,在南通西高鐵站中設計師對藍印花布的紋樣元素都有提煉,如圖2所示高鐵站房立面采用南通傳統技藝藍印花布為主題,提取了民間板鷂風箏元素;漸變的外墻處理表現出江海交匯處的波瀾起伏、海闊天空車站的內部裝飾就運用了藍印花布中的經典紋樣。設計者用藍白對比的方格紋,使車站的整體風格簡單又高雅,彰顯現代感。藍印花布的創新要適應多元化的審美和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在現代的生活中無論從生活,消費或娛樂等方面都是追求簡潔化的,如圖3所示在設計中選擇圖案進行重組,有傳統韻味,又有現代感,讓人輕松愉悅。家居空間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呆的地方,是一個有家庭溫度且有幸福感的空間。藍印花布文化元素的融入室內裝飾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一個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滿足人們的文化精神需要。如若是把傳統民間工藝的元素點綴于家居空間中,如圖4既可以使像藍印花布這類極具特色卻鮮有人問津的藝術得以更好傳承,也能使空間被賦予更多的東方美感和傳統韻味。此種融合也可以稱為傳統與當下的結合。當今的時代需要一場屬于我們自己的手工藝運動,手藝代表著溫度,它有著傳統的技藝與記憶,是人類情感的歸屬,并不會被輕易取代或抹掉,尤其是在今天這樣非常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非遺的手藝總是有一種向往和眷戀的情結。近些年來,藍印花布的裝飾元素在現代的家居生活和室內裝飾領域被運用得很多,在一些大城市的展覽當中讓更多的市民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工業化和機械批量化生產的時代,現代人們都返璞歸真去追求一些古樸的東西,手工制作的物品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現代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選擇不僅僅限制于實用功能,而更加看重裝飾性的趣味,從圖5中的提取元素看圖案的造型色彩的搭配等方面進行塑造,才能夠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要的產品,伴隨著藍印花布工藝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使得紋樣更加細膩,越來越多的布料元素被應用在生活日用品當中,如背包雨傘抽紙等等,設計師們用藍印花布的視覺效果進行裝飾。可以看到設計師保留了傳統的藍色和白色的配色,圖6中的花布紋樣包包在制作工藝上也是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簡潔流暢的線條顯得素雅,給人一種清純美麗的視覺感受。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社會,藍印花布在傳承自身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夠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從產品的包裝設計和室內的裝飾手法應用上挖掘到可以吸引消費的信息點,使得更好地適應現代的審美環境,藍印花布所表現的是形式美、韻律美和自然美的結合,以新的方式呈現古樸之美。源于生活的非遺手藝要歸于生活,這些需要傳承人、手藝人自己去體會和思考,我們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理解和認識東方文化的美。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通藍印花布正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大量的手工藝不斷涌現,藍印花布也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設計。但要傳承藍印花布,僅僅依靠手藝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設計人員的共同努力。只有緊跟時代發展,加入更多現代化元素,這項傳統工藝才能在南通更好的發展。
作者:杜威 單位:南通理工學院 傳媒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