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應用型會計電算化微課群建設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結合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了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電算化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論述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在“互聯網+”時代,結合ERP環境建設會計電算化微課群的必要性和建設要點。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電算化;應用型本科;微課群
0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方式、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出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會計應用型綜合人才,筆者認為結合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現狀,研究ERP環境下,會計電算化微課群建設的必要性和要點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課程教學內容不完善
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課時都較少,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基本以總賬處理、固定資產核算、薪資管理和報表編制為主,采購、銷售、存貨、往來賬款以及成本核算等相關內容基本不涉及,基于這種單一的、不成體系的會計核算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ERP系統的應用要求。
1.2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陳舊
目前,在應用型本科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大多數高校采取“教師演示、學生觀摩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傳統授課方式,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還占據著主流地位。學生在這樣的授課方式中處于被動接受灌輸的狀態,缺乏對已學會計和計算機知識進行復習整理、融會貫通、在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中綜合應用的能力,更缺乏主動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1.3教學所需硬件條件較差
據對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實驗設備現狀的調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存在嚴重的信息化教學硬件陳舊、老化現象,包括計算機、校園網絡和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互聯網+”時代下,在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有些院校表面上有幾個實驗室,但只有一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能滿足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需要,有些老式的計算機匹配不了ERP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運行環境,有些勉強匹配,但運行起來慢得很,經常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出現死機現象,嚴重影響了會計電算化正常教學。
1.4師生現代信息素養水平不足
通過對目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調查和研究發現,部分教師已經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對會計實驗課程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形成了正確的認知,但是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會計實驗教學的頻率并不高,目前仍有院校在開設手工會計實驗。這是由于ERP環境下的會計電算化系統對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要求較高,而部分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素養和水平有限,尤其是對那些年齡較大的教師而言,掌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課程建設、開發、應用等技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學生也是如此,對于新鮮事物很樂于接受,但是卻缺少主動求知的動力,習慣了解信息化所帶來的娛樂和消遣信息,不愿深入探索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數據處理流程及應用原理,長期被動學習的狀態難以轉變為信息化教學中主動學習的狀態,對于教學內容接受程度較低。
1.5教學考核評價機制單一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仍有應用型院校對會計電算化課程采用期末機試與筆試各占成績50%的考核評價方式。這種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但無法考查學生平時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理解應用程度。這種形式下,大多學生一般在考試前,采用突擊的方式進行暫時記憶性復習,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考試之后迅速忘記。這種“一考定局”的考評機制,會讓學生更加重視考試結果,會導致學生放松日常的學習,輕視平時對知識的理解和積累。這種單一的考評機制,更容易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出“考試的巨人,應用的矮子”。
2建設會計電算化課程微課群的必要性
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綜合應用性,在“互聯網+”時代ERP環境下,會計電算化不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相關操作步驟,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在ERP環境下,綜合運用所學的會計及計算機相關知識。為解決當前教學內容不完善、教學時間空間受限制、師資欠缺等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按模塊分知識小點視頻講授其具體的應用方法和步驟。按系統模塊將微課視頻組成一個應用項目的微課群,多個應用項目的微課群就組成一門課程的微課群,多門課程的微課群組成ERP環境下會計電算化系列課程微課群。
2.1通過碎片化時間學習,解決課時有限問題
目前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受到教學課時限制,學生無法在課內短時間學完、學牢相關知識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只講授主要的知識內容及其應用,其余的要求學生利用碎片化、零散時間對微課群視頻加以自主學習。課余學習時間靈活,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直接找到自己欠缺或特別想加強的那部分進行選擇性學習,靈活高效,減少了傳統教學輸入模式所帶來的弊端。
2.2通過教學資源共享,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會計電算化微課群學習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電算化師資不足的問題。在主講教師不足的情況下,助教可借助主講教教育教學研究師錄制的微課群學習資源平臺,課上隨同學生一起學習微課視頻,然后隨堂輔導學生綜合實驗,并講解會計電算化系統業務處理流程,資金及物流變化,賬簿、報表間的相互鉤稽關系,在系統中處理業務容易出現的錯誤等。采用這種新型培育師資的方式,不僅年輕老師成長速度快,而且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2.3利用微課預習,變被動學習狀態為主動學習狀態
由于微課程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課前學生可利用微課群視頻進行預習,了解教學重點難點,再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反復觀看學習,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很好的自學能力,還能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狀態為主動學習狀態。課中可以結合預先學習視頻中的知識內容,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和升華已學習的知識,課后利用閑散時間對微課群資源再次進行選擇性復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因此,微課群作為一種很好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運用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3“互聯網+”視域下會計電算化微課群建設的要點
3.1依據ERP系統構建會計電算化系列微課群
在如今高效、便捷、共享的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應用型本科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早就不只是培養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簡單操作能力了,而是要培養學生對整個ERP系統中的財務處理流程有全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1],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成為ERP系統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及財務管理能力強的綜合型會計復合人才,以便能讓學生適應當前信息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為滿足“互聯網+”會計人才需求,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應依據ERP系統,對應基礎會計、中級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分析課程的內容,構建會計電算化系列微課群。通過微課群的學習,使學生對業務推動財務處理的全過程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3.2搭建會計電算化微課群學習平臺
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簡短精練,一般通過10分鐘左右的時間講明白1至2個知識點及其具體運用方法。制作好的微課群,仍然是“碎片化”的知識內容,所以還需要搭建一個學習平臺,將“碎片化”的微課視頻組建成一個“群”,形成一個會計電算化系列微課群。學校可提供網絡和服務器,以便教師搭建面向本校全體師生開放的教學平臺———微課群。在資源平臺中,責任教師根據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大綱,整理歸集各個章節、各個模塊知識點的微課群視頻,圍繞各章節的教學目標把各個“碎片”整合集中起來,便于學生使用已分配的賬號,登錄到會計電算化資源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并在ERP系統中進行相關的應用練習,教師再個別或整體解答學生在業務處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3會計電算化微課群素材要有職場元素
微課教學類似一種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會計電算化課程不同于理論課,也不同于一般的實驗課,它是融會計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交叉學科,要使學生對微課視頻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微課視頻內容時,結合企業實際,做到綜合案例數據必須豐富多樣,讓微課視頻內容具有一種很強的職場代入感,吸引學生觀看視頻學習。同時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主角,以職場業務處理為中心,結合學生可能遇到的疑難點、興趣點進行講解。例如筆者在講授采購業務處理的時候,根據業務的進程,設計了請購單、采購訂單、到貨單、入庫單的填制和審核,以及采購發票的錄入、采購的結算和入庫材料成本的核算等不同環節業務處理場景,并據此制作了相應的講解、操作視頻,這種設計能讓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中,代入職場情景,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在公司真正處理會計業務,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在講授和演示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的過程中,還要按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其相應業務處理的原理,使學生不僅能理解其中操作要點及區別,還能舉一反三,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結論
微課視頻是利用信息技術,以講授某一兩個知識點為目的的簡短精練的教學視頻。依據ERP系統,對應基礎會計、中級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以及財務分析課程的內容,構建會計電算化系列微課群學習資源平臺,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能有效解決課時有限的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也能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立新.改革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理念[J].山西財稅,2017(11):61-62.
作者:陳英蓉 單位: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