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德育滲透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高中語文課程的改革,德育教育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重點,雖然許多教師已經在保障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適當融入德育元素,但德育教育效果依舊不明顯,高中語文的整體教學方向仍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為主。陶行知生活化教育思想更注重教學做合一,為高中語文和德育教育搭建了融合橋梁,在推動高中語文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綜合發展。因此,有必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思想,解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路徑。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應用意義
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教育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以及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強調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性,更指出教育不應該被學校所局限,而是要讓教育拓展至社會中,打破傳統教育束縛,為學生營造更為輕松的學習環境。教學做合一更是對教育理論上的一種創新,真正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基于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特點來看,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更有助于高中語文與德育教育的融合。受升學壓力的影響,許多學生和教師過于在意語文學習成績,試圖通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未來。但高中語文教育遠不止此,素質教育的推進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除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外,還需要通過語文知識學習和文化的積累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達到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的目標,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更有助于高中語文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可減輕學生語文學習的壓力,為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機會。其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打造生活德育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更強調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的提高。在推進學生的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的同時,利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生活德育教育使學生明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達到對學生思想、知識技能上的雙重教育。
二、陶行知生活思想下的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策略
(一)創新教育模式,貫徹德育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理應具備發明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來不斷更新教育模式,以此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高中語文德育教育,更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僅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掌握知識內涵,學會知識應用,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如此才能符合學生全面發展和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的目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突出生活化教育,所以教師應從生活化教學方式著手,為學生展現語文知識,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高中語文生活化教育的魅力。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許多學生認為高考是自己人生的關鍵節點,學習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高考做準備,這種思想不利于學生未來發展,也會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產生升學壓力。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的意義是為完善學生自身,不論從知識技能還是思想道德品質上都是為培養學生成為全面型人才,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同時,將生活化教育思想貫徹到高中語文德育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學習觀念,發揮學科育人功能,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中,秉持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學習觀念面對社會,以此助力學生綜合發展。如教師在開展《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教學期間,應改變傳統教育方式,為學生打造全新的生活化教育模式,先為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如可這樣提問:“同學們,通過閱讀你們對中國建筑有了哪些了解?作者在描寫這些建筑時都采用哪些修辭手法?”以往教學模式下,為加快教學節奏,保障學生獲得更多的復習和學習時間,學生擁有自主思考和實踐機會較少。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為學生預留出更多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機會,真正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著手,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建立小組,探討自己對問題的結論,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思維能力。為滲透德育教育思想,教師可在課后組織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盡可能多的中國建筑物在課上展示,并向其他同學介紹該建筑的詳細信息,包括建筑本身擁有哪些文化內涵等。這種方式不但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建筑物的了解,更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構建了相對完整的語文學習體系,也通過對建筑物文化內涵的解析,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深度挖掘教材,開展語文德育教育
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包括寫作、課文等教學內容都可作為德育教育展開途徑,教師有必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找到教材與德育教育之間存在的關聯,發揮學科語文功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體驗語文中的人文內涵,體會語文的人文魅力。雖然學生已經對語文學科知識產生一定認識,但思想道德品質還未完全形成,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師有必要全面創新語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體驗,以此發揮德育教育功能,助力學生綜合發展。如教師在開展《沁園春·長沙》課程教學時,需明確此篇文章具有較強的德育教育元素,為貫徹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分析作者創作詩歌的內涵和背景,側面體驗作者內心的情感。在學生完成思考后,教師需要對本篇詩歌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此篇詩歌是在毛澤東年輕時撰寫,詩歌中展現作者迫切改變中國現狀的愿望,彰顯作者的偉大抱負,也讓讀者認識到年輕時的毛澤東是一位心懷天下和國家的有志青年。在學生已經掌握本篇詩歌的重點后,教師便需要利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想象一下我們所處時代和毛澤東所處時代的不同。”這一問題的提出是為了讓學生形成現代與過去之間的鮮明對比,也使學生思考自己作為當代青年更應居安思危,肩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此教學環節更注重對學生情感上的引導,符合生活化教育原則,更突出德育教育特點,發揮語文教學功能,推動學生綜合發展。在課程結束后,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布置一些寫作題目,結合本課程的教學重點,闡述自己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應該如何做才能使祖國更加強大。布置這一寫作任務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促進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使學生能夠立志成為更優秀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對詩歌從情感上認同,逐步成長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且知識體系健全的全面型人才。高中語文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高中學生面臨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如何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達到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每位高中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陶行知生活化教育思想提出教學做合一理念,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也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為此,教師有必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結合德育教育元素,借助生活化教育思想開展語文教學課程,深度挖掘語文中潛在的德育元素,創設語文教育情境,更新語文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以此推進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實現高中語文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發展。
作者:江曉琳 單位:江蘇省啟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