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當前的地理課堂中,要想真正落實有效教學,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標準,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靈活運用和融合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保證學生能在積累充足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因此,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重視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打造出提高學生能力、滿足學生喜好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指的是教師能在有限的地理課堂教學時間內,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借助教和學的有效互動,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逐步落實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目標要求,盡可能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益。因此,教師必須始終秉持良好的教學理念,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各項能力,并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合作學習、思維導圖等方式。
一、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常見問題
(一)教師方面
目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師未能真正深入了解和探究新課程標準,沒有在第一時間調整教學理念,秉承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去學習和了解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不僅會導致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和乏味,還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消磨殆盡,無法讓學生積累更多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此外,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未能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未能準確定位,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逐漸偏離正確方向,進而影響到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
(二)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很多高中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高考中獲得較為理想的分數,考入自己心儀的大學,因而格外重視自己的考試成績。從當前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其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主要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也有部分學校出現不夠重視地理學科的情況,未能合理安排課時。以上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度以及地理成績的提高,還會對教師的教學帶來諸多消極影響。此外,也有部分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出現諸多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地理學科涉及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知識,包含的范圍和內容較廣,且這些知識點相對較為細碎和煩瑣;另一方面,學生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在地理學科中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研究和學習,也未能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無法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網絡資源、微課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無法構建出一個更加系統和完善的知識體系。
(三)課堂教學存在問題
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從目前地理學科的日常教學來看,仍舊有很多教師將教學內容限制在教材中,未能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拓展和延伸,未能將靜態、抽象的地理知識借助直觀、形象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無法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無法實現知識面和視野的拓展。此外,也有部分教師出現不夠重視地理教學的情況,未能認真做好備課工作,無法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喜好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針對以上問題,需要教師及時更新和了解教學理念,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打造出一個能滿足學生需求、激活學生興趣的高效地理課堂。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地理教師的自我提升
學生學習好一門學科,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手段、教學風格、教學理念等存在十分緊密的關聯。要想保證地理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師就需要重視自我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認真學習和了解如何設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如何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如何與學生和諧相處。第一,學習和了解全新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今,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地理教師需要緊隨這一時代的趨勢,積極學習和了解信息技術,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搜集和整理更多與之相關的教學資源。在互聯網上,教師能接觸和了解更多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也能與其他優秀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最終實現個人能力和素養的提高。第二,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方法,學會和諧相處。無論地理教師是否是學生的班主任,都應當掌握與學生和諧相處的方法和技巧,重視彼此之間的關系。如果學生過于畏懼教師,在上課時就會出現不愿主動回答問題、態度較為消極的情況;如果學生喜歡地理教師,那么在課上課下都能主動學習地理知識,認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因此,地理教師需要適當放低自己的姿態,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課堂中加入更多的互動環節,帶領學生去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文風光,給予學生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當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關注度得到有效提升后,就能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地理知識。此外,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形成的最終階段,需要地理教師能借助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引導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其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重視生活情境的構建
地理學科涉及較多零碎的知識,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為了讓學生能理解這些知識,教師可根據地理知識構建相應的生活情境,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講述,借助生活元素、生活場景等拉近學生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中牢牢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始終保持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例如,在教學“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時,教師就可聯系實際生活構建相應的情境。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利用手機、相機等拍攝本地存在的各種環境問題,并將這些素材整理成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發現過環境污染問題?你家附近是否存在污染問題?你是怎么看待這些污染問題的?”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構建出更加具體、形象的生活情境。教師可讓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能根據實際生活探究地理知識,真正發現實際生活所隱藏的地理知識,還能鍛煉思維能力、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地理素養的穩步提升。
(三)重視問題情境的構建
如果學生能在地理課堂中不斷活躍自己的思維,嘗試利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地理問題,那么學生就能更加順利地記憶地理知識,還能實現各項能力和素養的同步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設計一連串的問題,運用問題逐漸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始終保持思考的積極性。同時,這樣的方式還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全身心參與到問題的探究和分析中。例如,在教學有關洋流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真正掌握該部分知識,教師就可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你知道泰坦尼克號在哪沉沒的嗎?北極與紐芬蘭群島之間距離較遠,那么為何在四月份的紐芬蘭群島附近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冰山呢?”這些問題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再由小組長進行總結歸納。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分析這些問題中隱藏的地理知識,并嘗試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能與他人進行有效互動交流,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思維的有效發散。
(四)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
科學技術正在快速發展,教育模式也隨之實現不斷優化、完善和更新。從當前各個學科的教學情況來看,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如果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講解地理知識,就能實現教學效率的自然提升。在地理教材中,很多人文常識和自然現象交融在一起,如果學生在運用知識或復習過程中未能構建出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那么將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考試成績。此時,教師就需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網絡資源,借助更加直觀、便于操作的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幫助學生逐漸打造出一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例如,在教學有關水循環的內容時,該節課涉及較多的細節知識,并且內容相對較為抽象。此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水循環的動態圖,并分層次、分方向地進行多方位分析和研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與水循環相關的知識。教師可利用圖解的方式為學生講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所產生的影響,并加上與之相關的動畫,將水循環相關的整個知識體系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根據該節課的知識點從網絡上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資料,逐步填充自己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漏洞,最終構建出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五)巧用合作學習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激活,逐漸改變過去較為僵化的教學模式,提倡和應用全新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并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保證學生能始終處于平等互助的良好學習狀態,能在和諧、活潑的氛圍中學習更多地理知識。例如,在教學“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里”時,教師就可在該節課運用合作學習模式。在此次活動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積累的知識確定自己想住的地方,并圍繞著自己的觀點搜集一些資料,證明自己的想法。學生可在小組中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同時還需要認真聆聽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能復習和鞏固之前曾經學習過的知識,還能擁有展示自我的舞臺。當各小組的學生完成組內互動交流后,需要選出一名代表分析住在市中心和郊區的不同之處以及各自的優劣。之后,教師需要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帶領學生整體回顧該節課所積累的地理知識。
(六)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師必須要改變過去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逐步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切勿在上課時占用過多的課堂學習時間,而是要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知識點,借助聽講座、看視頻、查閱學習資料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并帶著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來到課堂中進行集中解決。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交流、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真正成為地理課堂的主人翁,牢牢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實現高效學習、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在課下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講解生態脆弱區的概念、治理等,同時還需為學生準備好完善的預習計劃。在課余時間,學生需要認真觀看微課視頻,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記錄下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利用提問、知識競賽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各小組的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針對各小組仍舊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進行集中講解,開展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消化和吸收地理知識。
(七)靈活運用思維導圖展開教學
地理學科涉及非常多較為零碎的知識點,如果學生無法發現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就可能會出現知識點混淆,無法順利應用所學知識的情況。此時,教師就可在課堂中加入思維導圖,借助直觀明了的方式與學生一起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樣不僅可切實提高地理學習的有效性和整體性,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實現學生地理素養的穩步提升。例如,在復習有關水循環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分析和閱讀教材內容,并嘗試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水體的構成繪制出來:第一層是水圈,第二層則是海洋水、大氣水、陸地水,其中陸地水又被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表水又被分為沼澤水、河流水、土壤水、湖泊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學生需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分析各種水與河流水之間的關系。教師需引導學生從空間分布和形態的角度準確把握水圈的特點,發現水體概念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方式可有效鍛煉學生的圖表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出完善的知識網絡。教師可列舉一些具體的案例,如地下水與黃河的互補,逐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自己所繪制的簡單思維導圖,給予學生更多繪制的靈感和想法,之后再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積累的知識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真正理解和掌握水循環的三種類型,了解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資源觀。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地理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明確各項要求,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靈活運用合作學習、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思維導圖、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在打造高效地理課堂的同時實現學生地理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肖百靈.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研究[J].教育研究(2630-4686),2019(10).
[2]蘇生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智力,2020(25).
[3]秀琴.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6).
[4]高艷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4).
作者:張菊秀 單位:甘肅省甘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