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頁建筑文化多模態翻譯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傳統文化元素外譯傳播成為學界研究的焦點,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元素也引起學界關注,但是,鮮有研究聚焦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外譯傳播。本文從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框架”的文化層面,分析了三坊七巷雙語官網建筑元素和建筑結構的英譯,并基于Kress&Leeuwen視覺語法構圖意義的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資源,分析了建筑元素的圖文排版。研究發現,建筑元素與建筑結構可以采取“文字+圖片”的多模態翻譯方法進行圖文排版;建筑文化可以依據圖文信息的作用、對瀏覽者的吸引程度以及圖片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圖文排版。
關鍵詞:福州三坊七巷建筑;多模態翻譯;構圖意義;文化走出去
一、引言
古建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州三坊七巷內保存了200余座明清古建筑,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目前,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遺產保護,比如,王瑜(2007)從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優勢、保護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保護開發的建議;吳建銘、景秀艷(2019)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統籌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需從體制和機制上開展建設,并對文化資源做好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但是,鮮有涉及三坊七巷建筑外譯的多模態傳播。以“多模態翻譯”為主題的國內外文獻數量也不多,張佳優(2020)以張德祿提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為指導,從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容層面、表達層面分別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翻譯版字幕進行了示例分析,探究了各個模態是如何相互配合詮釋出紀錄片的整體含義的,有助于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故宮文化;王敏、羅選民(2017)以《山海經》翻譯為例,在宏觀的多模態敘事體系下,有意識地將其與語內翻譯、語內互文改寫以及符際翻譯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動態的、相互交織的互文空間,共同促進了中國神話的多模態互文重構及其在海外的傳播;王小慧(2016)通過對ChinaDaily刊登的關于非洲報道的新聞圖片進行了解讀,分析了圖像向量、接觸、距離、視角、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但是,目前尚未有主題同時為“建筑”和“多模態翻譯”的國內外相關研究。鑒于此,本研究以三坊七巷中英文雙語官網為語料來源,分析多模態框架下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翻譯傳播。
二、理論框架
以網頁為媒介的古建筑文化翻譯傳播,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建筑文化元素的多模態翻譯,另一方面是建筑文化多模態翻譯在網頁圖文排版中的傳播。首先,根據張德祿多模態話語來分析框架的四個層面,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容層面和表達層面。“其中,文化層面是使多模態交際成為可能的39關鍵層面”[1]。文化層面的涵蓋面很廣,包括人的思考方式、行為習慣、交流模式、價值觀等,同時文化層面也決定著交際的傳播、形式和技術。由于中西方在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經濟體制、社會政治、語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導致中外文化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這進一步增加了中外人士在認識和了解不同文化時的難度。因此,從文化層面出發,通過多模態翻譯方法,正確翻譯三坊七巷的建筑元素和建筑結構,使外國游客真正了解到三坊七巷建筑文化是關鍵之處。其次,Kress&Leeuwen在視覺語法中提出,“圖像的構圖意義對應功能語法中的語篇功能,表明圖像中的表征成分和互動成分整合成一個有意義整體的方式。圖像的構圖意義是通過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三個相關聯的方面來實現的”[2]。其中,信息值是指不同的圖片通過特定的放置位置來提供信息,即從左到右放置圖片的順序會構成“舊信息———新信息”的結構;從上到下放置圖片的順序會構成“理想信息———真實信息”的結構;從中間到周邊放置圖片的順序會構成“重要信息———次要信息”的結構。顯著性是指圖片對觀看者的吸引程度,受圖片放置的前景或背景、相對尺寸、色調值對比、鮮明度等方面的影響。框架是指通過分割線條來分割或者連接不同圖片中的不同元素,若某個元素的分割度越高,表明它與其他元素的相關程度越低。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翻譯傳播,可以利用圖像構圖方法,將建筑元素多元化地呈現給外國游客,從而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福州三坊七巷官網中建筑文化的多模態翻譯分析
(一)建筑元素多模態翻譯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外國游客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角度與中國本土游客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并且國外尚未有類似三坊七巷的建筑,因此,外國游客在了解三坊七巷建筑元素時,更易出現認知偏差,也更易導致無效的文化傳播。福州較為潮濕的氣候特征和獨特的歷史文化,促使基礎的防潮工藝和形態優美的封火墻(馬鞍墻)成為三坊七巷獨有的建筑元素,它們一起形成了三坊七巷獨特的建筑輪廓和建筑景觀[3]。然而,三坊七巷官網中,只有中文版本對馬鞍墻的相關介紹,英文版本中沒有馬鞍墻的相關內容。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采用直譯加意譯再結合圖片的方法,譯為:Saddle-Wall(Fire-and-Wind-Proof)(圖1)。直譯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辭方式,使目標語言能夠原汁原味地表達原語內容。封火山墻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呈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形狀似馬鞍,又稱“馬鞍墻”[4]。“馬鞍”一詞譯為“saddle”,“馬鞍墻”直譯為“Saddle-Wall”。這種極其形象化的翻譯會讓外國游客產生聯想,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配上馬鞍墻的照片,會使外國游客的聯想更具象化,有助于加深其印象。意譯法可以根據目標語的文化和風俗對原語進行轉化。三坊七巷建筑大都以木材為材料,易燃,而馬鞍墻是封火墻的一種形式,有御風防火的作用。“Fire-and-Wind-Proof”不僅點明了馬鞍墻防風防火的作用,而且暗示了馬鞍墻是三坊七巷建筑獨特的元素,達到了傳播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目的。
(二)建筑結構多模態翻譯
中西方文化差異會導致外國游客對三坊七巷建筑元素產生理解障礙,以及對三坊七巷建筑結構產生理解偏差。三坊七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朝,幾千年來,三坊七巷傳統街區各歷史時期的建筑結構在不斷地變化融合,因此,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單一的翻譯文字難以幫助外國游客突破文化壁壘,也不能給瀏覽者提供全面詳細的景點信息,因此,難以產生視覺影響。外國游客在瀏覽網站時,不能將文字描述與圖片實景結合起來,導致對景點建筑的印象十分模糊,因此難以產生視覺影響。而翻譯多模態翻譯方式,能夠大大增強外國游客對建筑結構的理解程度。比如,在三坊七巷官網英文版中,對林覺民?冰心故居的建筑結構僅用了兩句話描述:“Sittingwestandfacingeast,itoccupiesatotalareaof694m2.Itusedtobecomposedofthreecompoundsbutnowitonlyhastwo.”三坊七巷建筑屬于“多進天井式”民居,即多采用中軸對稱、封閉內向的布局,縱向延伸的空間組織方式,形成兩進、三進或是復雜的多進院落的組合群體[5]。其中,僅用“threecompounds”進行表述,既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三進”結構的含義,又不能表現出復雜而又精妙的整體建筑結構。此外,英文版在此建筑的介紹界面中只有英文文字,沒有建筑圖片,這些英文文字也沒有對照中文版本的介紹將建筑結構完整詳細地表達出來(圖2)。在三坊七巷官網中文版中,盡管有大段描寫建筑結構的文字敘述以及林覺民?冰心描寫這棟建筑的文章節選,但是,中文版中的圖片卻只有一張大廳照和一張字畫照片,且均非高清圖片(圖3)。由此可知,中外兩個網站版本都沒有很好地利用多模態翻譯方法,向外國游客詳細地講解三坊七巷的建筑結構。筆者建議英文版的網站應當對照中文版網站的文字進行翻譯,更準確、完整地描述出建筑結構,同時根據文字描述配以建筑全景、“三進”結構的照片以及建筑平面圖,用圖片輔助文字,使建筑更加具體、更加形象,從而讓外國游客更易理解建筑的結構(圖4)。
(三)建筑文化圖文排版
以三坊七巷官網英文版界面介紹嚴復故居為例,界面上只有微小的圖片和文字敘述,并且圖片不能點擊放大觀看(圖5),當瀏覽者點擊某一文字標題進入詳細介紹的界面時,只有大段的純文字敘述,也沒有相對應的圖片(圖6)。中文版本中雖然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和兩張圖片,但是,這兩張圖片僅僅只是簡單地羅列在一起(圖7)。中外網頁的排版方式均沒有實現視覺語法中的構圖意義,不利于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對福州三坊七巷建筑元素進行圖文排版時,可根據Kress&Leeuwen視覺語法構圖意義的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比如,網頁英文版示例(如圖8)與中文版示例(圖9)。首先,在介紹嚴復故居的界面中,圖片中的建筑是客觀世界已存在的真實信息,文字會讓瀏覽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聯想和想象,是理想的信息,因此,圖片應被放置于界面上方,文字應排版于界面下方。其次,由于原版三坊七巷官網英文版界面上已有嚴復故居的門面圖,并且瀏覽者對門面圖也有了初步印象,因此,門面圖為已知信息,應被放置于左上方;建筑結構為重點介紹內容,而且屬于新信息,因此,可將建筑結構平面圖放置于門面圖的右邊。最后,由于大多數外國瀏覽者并不了解嚴復的具體樣貌,筆者建議在平面圖右邊放置一張嚴復肖像照。在傳播建筑文化時,門面圖、平面圖和嚴復肖像照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因此,這三張圖中間不應有分割線,彼此間既獨立又融合,且尺寸應相對一致。此外,門面圖的色調應盡量真實,平面圖和嚴復照因受功能和歷史的影響,顏色均為黑白,這樣才能讓瀏覽者聯想到嚴復在這所建筑里生活的場景,既引起了瀏覽者的興趣,又讓瀏覽者充分了解了嚴復的故居,起到了傳播文化的作用。
四、結語
我國在21世紀初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戰略”,目的是積極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但是,中外文化的差異,導致外國游客在思維模式、理解角度、認知程度等方面都與中國本土游客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單一的翻譯文字對三坊七巷建筑文化的傳播效果有限。本研究從張德祿提出的“多模態理論框架”文化層面出發,以福州三坊七巷官網為例,通過利用“文字+圖片”的多模態翻譯方式,介紹了三坊七巷建筑元素與建筑結構,讓外國游客更好地理解三坊七巷建筑文化,此外,根據Kress&VanLeeuwen在視覺語法中提出的構圖意義的三種資源,即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以嚴復故居網頁界面為例,在利用“文字+圖片”多模態翻譯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圖文排版方法,即在界面上方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分別放置建筑門面圖、結構平面圖和嚴復肖像照;界面下方應對照網頁中文版的文字介紹放置譯文,從而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幫助外國游客更好理解三坊七巷的建筑。
作者:祝暢鄭 凌茜 單位: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