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深挖教育資源下創新冬奧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第24屆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場全世界的體育盛會。在這一重大體育賽事報道中,中國教育報立足教育系統,立足全國師生,創新體制機制,在選題策劃、新聞生產、輸出渠道、評價激勵各方面推動報網端微緊密融合。同時挖掘行業優勢,在各類報道中深度體現體教融合,凸顯了行業特色,實現了推動全國師生關注冬奧、參與冬奧的報道目標。
關鍵詞:北京冬奧會 行業媒體 創新 融合報道
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國家體育場開幕,為宣傳和報道好這一盛會,中國教育報從去年開始,深入挖掘獨家冬奧內容,推出融媒體報道,面向青少年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和冬奧運動項目,講述運動員從訓練場到冬奧舞臺的成長故事,報道首都師生的全方位志愿服務,帶動全國師生參與冬奧,逐步推進,層層深入,創新形式,以新媒體為主陣地,報網端微融合發力,點燃了億萬學生的冬奧激情。
一、報網端微融合發力
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面對冬奧會這一重大體育賽事,中國教育報打通各個部門,促使中國教育報紙媒的采編隊伍、內容資源等,與移動端深度連接,實現了冬奧報道的融媒化生產。隊伍相融,傳統媒體記者走向移動端中國教育報的體育記者長期在體育報道一線,擁有豐富資源和較強報道優勢。冬奧會期間,在傳統紙質媒體影響力式微的當下,中國教育報深度挖掘體育記者的專業價值,推動他們走向網端,在移動平臺上面向師生講好冬奧故事,發出冬奧會的教育好聲音,是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需要,也是媒體深度融合的需要。具體而言,中國教育報全平臺為體育記者打造重點IP欄目《小偉跑冬奧》。體育記者進入冬奧會閉環后,與后方編輯通力合作,完成“前線采訪-短視頻拍攝-回傳-視頻剪輯包裝-AI播報配音-平臺發布-運營”全流程工作,日均發稿量4至5條。內容從冬奧主媒體中心食堂的“天上掉餡餅”到冬奧青少年志愿者,從“媒體背包沉浸式開箱”到在線排隊購買冰墩墩,報道選用小切口,運用AI技術完成配音播報工作,迅速發布搶占話題熱點。《小偉跑冬奧》系列視頻在中國教育報微信視頻號及多個社會化視頻平臺同步發布,多次登上平臺熱榜。在冬奧會報道中,傳統紙媒的體育記者走向移動端,不再只是報紙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更是有互動感、專業感,代表紙媒形象的鮮活個人,不僅提高了傳統媒體在移動端的專業度和活躍度,也增強了傳統媒體本身的傳播力、影響力。機制相融,從生產到評價一體化紙媒和移動端的可持續融合,不能僅靠移動端“一頭熱”,或者部分勇于觸網記者的一時熱情,而是需要體制機制緊密捆綁,促進共融互通。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在進行資源配置的時候,不斷在新聞生產、輸出渠道、考核評價等運行機制上進行創新。因此,在北京冬奧會報道中,中國教育報進行了全新探索。臨近冬奧之際,全天候中國教育報成立了冬奧融媒體報道組,統籌協調全天候中國教育報全平臺報道,形成了強有力的指導力量。在選題策劃上,分管副總編輯統籌多個部門組成工作群,進行選題碰撞,融媒體新聞中心、專業中心、視聽中心、移動傳播中心、協調中心、網絡傳播中心、總編室、融媒體地方新聞中心負責人從各角度策劃選題,交流碰撞,重點內容由分管副總編輯進行統籌協調。這一工作機制很好地保障了報網端微選題充分碰撞,各部門各司其職,各有側重,融合發力。在新聞生產上,推動采訪方式融合。現場體育記者和后方記者除了要用傳統紙筆,也要能攝影攝像。在視頻腳本的設計過程中,在共同采訪的碰撞中,紙媒記者和移動端記者互相學習,增進了解,移動端記者提高了專業能力,紙媒記者熟悉了新媒體技術手段。在整個冬奧報道中,記者既寫又拍甚至出鏡日漸成為常態。在輸出渠道上,中國教育報生產的所有冬奧會相關內容,都可以根據形態不同,在報網端微以及各大互聯網平臺號以多種形式傳播,一個作品出來,各個端口發力,實現了“1+1>2”的效果。例如,2月5日,處于春節停刊中的中國教育報推出電子版號外,重點報道2月4日的冬奧會開幕式,網端微全平臺都做了及時的跟進。再如,網端微根據自身特點生產內容,并加強融合傳播,中國教育新聞網推出“聚焦2022北京冬奧會”專題,中國教育報客戶端推出“冬奧進校園”“走近冬奧”“冬奧進行時”專題,中國教育報微信及第三方平臺矩陣重點推出的《冬奧課堂》《冰上體驗Vlog》等欄目,都在網端融合推送傳播,全平臺發力,取得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在考核評價上,中國教育報單列融媒作品,跨部門合作生產和傳播的作品,可以共同報好稿,而且在評價上向融媒體作品傾斜,這大大激發了記者生產冬奧融媒體作品的熱情。
二、開發獨家冬奧報道內容
“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
在冬奧會這樣的重大賽事報道中。作為傳統紙質媒體,中國教育報沒有現場拍攝權限,也沒有賽事直播平臺,僅有一個體育記者進入閉環,如何做好內容創新?站在行業的角度,中國教育報有著獨特的優勢:“帶動三億人上冰雪”,2.9億青少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冬奧會開閉幕式上,95%的演職人員來自首都教育系統;冬奧會的場館、服裝、會徽、吉祥物等設計中,大多有各地高校的科技助力……有龐大受眾、有獨特報道內容,所以,中國教育報從去年開始,就立足教育戰線,積極做好獨家冬奧報道。面向青少年,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和冬奧運動項目為在青少年中推廣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及冬奧運動項目,增加青少年的數字化參與,中國教育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2021年7月13日是北京夏奧會申奧成功20周年紀念日,全天候中國教育報推出第一期視頻節目《冬奧課堂》,共推出六期。《冬奧課堂》特點鮮明:面向青少年,內容聚焦奧林匹克歷史、冰雪運動項目、冬奧科技藝術元素、我國青少年冰雪運動開展情況、雙奧之城等;嘉賓權威,每期都邀請教育和體育領域的重量級嘉賓參與,如教育領域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等,體育領域的滑冰協會主席李琰,世界花滑冠軍龐清、佟健等;用戶垂直,每期都邀請各地中小學生收看,大大促進了冬季運動在校園開展、體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中國教育報還推出了中國教育報主播體驗冬奧項目系列視頻《冰潔冰上Vlog》,主播帶著觀眾在首都體育學院體驗短道速滑項目,在北京體育大學體驗冰球項目,在北京電廠路小學體驗冰壺、雪車等項目……幫助青少年了解不同冬奧項目的歷史、特點、比賽規則。這些輕松活潑的節目形式,對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來說,簡單易接受。因而在網端,每期節目都得到了許多學生用戶的關注,還有很多學校組織學生集體收看《冬奧課堂》,在線和節目中的冬奧冠軍交流的環節,深受師生喜歡。講好冬奧青年運動員成長故事,為青少年樹立同齡人榜樣2月5日晚上,中國短道隊5名隊員協力拿下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首金,這5名隊員均為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生。這也是本屆北京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的特色之一——不少運動員的身份為在校學生,其中,谷愛凌、蘇翊鳴、李文龍均為“00后”。如何在青少年中樹立好同齡人的榜樣,講好青年運動員的成長故事?中國教育報新媒體團隊緊抓熱點,提前做好大量準備工作,比賽成績出來后,中國教育報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報道《奪冠!第三金!谷愛凌:“我只有0.1%的天賦”》《任子威奪冠背后的故事,讓人淚目!他的這個愿望,實現了……》等冬奧人物和冬奧故事稿件,有速度,有深度。雖然是在一個教育類公眾號上報道體育賽事,仍贏得了不少用戶的關注。因此,同樣的體育賽事報道,不同媒體可根據不同的用戶定位,做不同角度的報道。作為教育行業媒體,中國教育報面向師生和家長用戶,聚焦青年運動員的成長經歷,體現他們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品格,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用好行業資源,獨家采訪教育系統師生為深入生動報道教育系統師生參與、服務冬奧的故事,中國教育報與北京市教委冬奧專班密切溝通,推出了多篇獨家報道。2月2日上午,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在北京啟動,北京冬奧園火炬傳遞第三棒是首都師范大學團委書記齊成龍。中國教育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他,講述了他成為火炬手背后的故事,以及高校教師育人育才的情懷。對于開幕式幕后的師生演員,中國教育報記者除了拍日常訓練,還專門在小年、除夕、開幕式當天、開幕式結束后的凌晨等進行了實地拍攝。記錄了參加開幕式演員們的幕后故事。推出了《我是冬奧會開幕式引導員》《我是冬奧會開幕式執旗手》等系列視頻,講述了北京冬奧會平凡人物的故事。對服務冬奧的教育系統志愿者,中國教育報也進行了圖文報道。推出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暖心活動為冬奧師生志愿者送新春祝福》《凝聚青春力量,北京八十中赴冰雪之約》等相關圖片報道,在新媒體端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冬奧課堂》在教育系統內開展多方協同,申請教育部體衛藝司為節目指導單位,與北京冬奧組委合作推出,聯合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多方專家資源,面向青少年推出了權威、專業的冬奧相關內容。冬奧期間,各類采訪報道容易同質化,要在眾多的報道中,找到與眾不同的定位,作出獨家優質報道,只有立足自身優勢資源。中國教育報廣泛連接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專家,才推出了此次冬奧會中的諸多一手新聞報道。
三、創新報道傳播形式
作為傳統媒體,如何用網絡用戶喜聞樂見的方式報道冬奧會。
近年來,不少主流媒體以互聯網思維引領跨界敘事,在創意化表達上下功夫,強化差異化、服務性,推出不少“網感”鮮明、直抵人心的現象級全媒體產品,運用“微傳播”“融傳播”,實現廣泛的圈層互動,大大增強了主流輿論吸引力感染力。如何讓更多青少年、更多人群愛上冬奧,參與冬奧。在此次冬奧報道中,中國教育報也嘗試在創意化表達上下功夫。以移動端為主陣地,進行多種形式報道傳播在冬奧宣傳報道中,我們以移動端為主陣地,如前期的《冬奧課堂》《冰潔冰上Vlog》等,在中國教育報自有視頻平臺和社會化視頻平臺上傳播。冬奧會開幕后,中國教育報客戶端推出中國教育報號外(電子海報),聚焦冬奧開幕式及創造中國冬奧歷史的運動員,進行“圖文+短視頻”報道。《中國!首金》《翊鳴,驚人!》《“我的天!”愛凌一躍驚世界》等號外報道,制作精美、視覺沖擊力強。與此同時,中國教育報APP開設“冬奧進行時”專題,聚焦奧運健兒在冬奧賽場上取得的佳績,開設多個文圖音視頻欄目:《冬奧快報》,報道賽場動態新聞;《奪金時刻》,聚焦奧運健兒奪冠的精彩瞬間;《小偉跑冬奧》,聚焦本報記者從賽場發回的連線報道;《走近冠軍》:介紹冬奧冠軍背后的故事;《冰雪奇緣》,介紹賽事花絮;《“青”力冬奧會》,聚焦學生冬奧會志愿者,等等。中國教育報公眾號開設《冬奧日報》欄目,每天盤點當天賽事,介紹我國奪牌情況和奧運健兒風采;開設《冬奧快訊》欄目,我國運動員奪牌后第一時間推送,如《第4金!破紀錄!祝賀高亭宇》等,顯示了運動員的英姿颯爽,速度與激情。隨著視頻平臺的飛速發展和受眾對信息形態的需求多樣化,傳統的圖文報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Vlog、短視頻、海報……中國教育報在此次冬奧報道中,嘗試了諸多全新的報道形式,大大增強了傳統媒體的輿論吸引力和感染力。多種形式激情互動,帶動師生參與冬奧除了加強與教育權威部門、各大體育院校的合作,中國教育報移動端也努力踐行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強化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開展多種形式互動。冬奧會期間,首次推出《冬奧問小偉》的互動欄目,進入閉環的中國教育報記者在線回答讀者提問。“如何才能獲得一只冰墩墩”“怎么才能去現場看比賽”“運動員餐廳好吃嗎”……欄目推出后,收到了師生、家長們的各種問題,互動的形式讓更多師生有了“參與冬奧”的體驗,也為記者提供了新的選題思路,成為連接師生與中國教育報的重要橋梁。冬奧會正值寒假,在中小學“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為推動青少年積極強身健體,中國教育報與北京教育學院聯合推出“健身迎冬奧”寒假鍛煉月課程,緊密結合冬奧冰雪運動動作與北京冬奧會賽程,推出每日健身課短視頻,包括健身舞、健身操、滑冰項目+體能等。視頻每期兩至三分鐘,動作簡單易學,適合青少年和家長親子活動,既能幫青少年學冬奧知識、練技能、強身體,又能促進親子關系。“健身迎冬奧”系列視頻在多平臺發布,反響熱烈,收到不少師生“每日打卡”的評論。中國教育報搭建廣闊舞臺,組織開展青少年手勢舞征集展示活動,鼓勵孩子們舞出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與暢想。征集令發出后,后臺收到了大量大中小學的手勢舞視頻來稿。編輯篩選后在多平臺每日更新。同時組織開展冬奧主題青少年書畫作品征集展示活動。征集令發出后,郵箱內涌入了千余封投稿,水彩、國畫、粉筆畫、葫蘆畫、書法、篆刻、塑像……大江南北的孩子們用各種形式的作品表達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與暢想。多種形式的互動不僅讓更多師生主動參與到冬奧之中,也大大增加了中國教育報移動端的用戶黏性。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擺在黨的新聞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職責使命。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是一次很好的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機會。在這樣一次重大的世界矚目的賽事報道中,中國教育報創新體制機制,以移動端為主陣地,報網端微融合發力,深度挖掘教育資源,面向世界講述冬奧教育故事,傳播冬奧教育聲音,擔起了一個主流教育媒體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易鑫 李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