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它在數學試卷中的分值較高,難度也比較大,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一種重要的題型。應用題對學生各方面的考查比較全面,它要求學生要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在做題過程中要仔細、耐心的審題,還要掌握一定的做題技巧,才有可能在這一道題中取得高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去掌握具體的解答應用題的技巧,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方法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全面地考查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運用情況,但這恰恰也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能夠在數學考試中取得更高的成績。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與日常生活缺乏聯系
應用題,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的問題,而應用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付諸于生活。但其實,目前很多的數學應用題與日常生活之間缺乏聯系。數學應用題是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能力的問題,在出題時,教師如果將題目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能夠根據生活經驗結合上課所學的知識點去解答數學題,學生自然就能夠學會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這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樂意去解答應用題,這樣的做法拉近了數學應用題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應用題充滿更多的興趣。
(二)學生不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去解答應用題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會發現有些學生不能夠自如地去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點去解答數學學習中的應用題。他們其實并不是不會,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點正確地運用在解題上,也正是因為這個,才導致有些學生明明在數學上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卻又沒有太大的成效。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記憶知識點,他們認為記住了知識點就能夠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因此,他們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點去解答數學題,甚至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花時間去練習的,而這種錯誤的想法恰恰就是導致小學數學應用題的學習效果不那么顯著的原因。
(三)學生不夠細心導致應用題錯誤率較高
有些學生在做應用題時,錯誤率比較高,但是其實不管是在知識點的掌握方面還是在知識點的運用方面他們都學得很不錯,他們的錯誤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做題的時候不夠細心,所以才會導致題目的錯誤率比較高。有些學生可能是沒有仔細審題,只是把題目讀了個大概然后就開始下筆答題,等到答到一半之后才發現審題審錯了,然后再重新審題、重新做題,但是這樣就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可能會導致試卷寫不完的問題出現。有些學生可能審題這一關安全度過了,但是在答題的過程中又會因為追求速度而漏寫或者漏算某個步驟,導致題目沒有辦法繼續算下去,最后只能選擇放棄做這道題。當然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前面這些問題都沒有出現,但是他在某一步運算中出現了錯誤,最終結果與答案不一樣,這也是學生做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種問題。其實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就是因為學生不夠細心,才讓這些錯誤一直存在。
(四)學生對數學學科不感興趣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難的科目,它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比較高。相對其他科目來說,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會偏多一些,在講課時教師可能會比較注重知識點的安排而忽略了課堂的趣味性,因此,數學課堂有時會比較枯燥,這可能就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科不感興趣。課堂教學沒有辦法吸引到學生的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可能就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去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點,上課不認真聽講,知識點掌握得就不牢固,況且課后學生可能不會進行復習,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逐漸下降,數學成績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提高,成績的不理想會讓他們對數學這個學科越發地不感興趣,這樣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越來越沒有信心。
(一)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應用題在數學試卷中的分值是最高的,難度也最大,一般都是作為最后一道大題出現,很多學生數學分數較低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在這道大題中拿高分,因此,教師提高對于應用題的重視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在應用題中取得比較高的分值,那也就意味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地掌握和運用相對比較熟練了,那在試卷的前半部分學生的得分也會比較高,因此,只要把應用題這塊“大骨頭”啃下來,那其他的數學題也就不難了。
(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運用能力
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質量還有另一個比較大的作用就是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不管是什么科目的教學,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數學應用題的學習,其實就是學生在逐漸地學習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一個過程。雖然數學應用題也是印在紙上的一些題目,但是它是和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能夠創設一種比較符合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更加真實地去利用理論知識去解答數學題,以此來充分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應用能力。
三、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的具體做法
(一)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題習慣
在數學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審題是第一步,同時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學生要進行正確的審題,只有審題正確了,才有可能正確地解答應用題。如果審題不夠細心或者審題出現了錯誤,那么就很難正確地完成應用題。1.正確讀題,標出重點條件。首先教師就要讓學生正確讀題。學生要仔細、認真地讀題,最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在小學的數學考試中,時間其實是比較充裕的,因此,學生不必為了節省時間而粗略地讀題。讀題非常關鍵,在進行數學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讀題的習慣,讓學生在讀題時把握題目中的重點條件,弄清楚題目的問題,把重要的問題或者重要的數據標注出來,方便學生在后續解題中抓清題干。2.正確把握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在讀題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正確地去把握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楚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學生可以通過寫等式、畫圖、畫輔助線的方式去幫助自己理解題目,正確把握題目所給予的信息。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解題步驟
正確讀題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接下來就需要學生正確地去解題了。1.聯想適合解題的知識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正確地完成了讀題的步驟,也大致了解了題目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大致理清楚題目的問題,那么接下來就需要學生根據這些基本知識去聯想相關的知識點,再從這些知識點中找到解題的方向。例如,在遇到計算商品利潤這類題目時,正確讀題之后學生就要立刻反應出利潤的計算公式,學生可以將公式寫在草稿紙上,方便做題時直接套公式計算。2.仔細進行答題。將題目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都想出來之后,學生就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進行答題了。在答題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形成細心答題的習慣,告訴學生不要著急,考試時間是十分充裕的,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急躁,一步一步慢慢寫,保證題目的準確率才是最重要的。3.答題結束要檢查。在答題結束之后,一定要讓學生養成檢查的習慣。答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如果在答題之后進行檢查,那就能夠把這些錯誤進行改正,能夠更好地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在平時的練習中,教師要教導學生對自己的計算進行驗算,答題之后要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確保自己的做法沒有錯誤。
(三)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應用題是非常考驗學生的數學基礎的,學生要有一定量的數學知識之后,才能更好地解答應用題。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為學生后續解答應用題積累一定的知識量。
(四)學生之間形成幫扶小組
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合成幫扶小組,讓一些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去幫助數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是不一樣的,學生相互之間比較了解,而且他們的年齡比較接近,可能要比教師更清楚怎么講才能讓同學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再加上他們都是初學者,對于數學的接觸時間差不多是一樣的,數學的難度對于他們來說是相同的。相比之下,教師接觸數學的時間就比較長,有時候學生很難理解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其實是很容易的,所以很多時候教師不能夠快速準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但學生相互之間可能就更容易感同身受,他們能更快地了解其他同學的難點。因此,讓學生彼此之間互相幫助進行學習可能會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
(五)讓學生自己解說題目,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
教師可以適當地和學生進行角色的交換,讓學生當一當教師,給學生解說應用題的機會。對一些比較簡單的應用題,教師可以讓一些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講解,在學生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于知識點地把握是否扎實,做題過程是否正確,解題思路是否完整,如果學生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的話,教師可以給這些學生一些口頭鼓勵,讓學生能夠繼續保持下去。讓學生自己講解題目的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還能激勵班級里的其他同學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爭取自己也能站上講臺為班里的同學講解題目。
(六)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解題
在解答數學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解題的能力。圖文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問題,更容易發現解題的方法。例如,在“兩輛列車從甲、乙兩地相向出發,甲車每小時行駛2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30千米,5小時之后兩車相遇,請問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這道題中,把圖畫出來就能很直觀地發現甲、乙兩地的距離就是在這五小時里甲車行駛的距離再加上乙車行駛的距離。所以在解這類題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多畫,讓學生習慣做題畫圖,從圖中去理清解題的思路,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做題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做題習慣。在平時的練習中,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花時間,一定要多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題目,對同一題掌握不同的解法,這樣在考試中才能更好地去解答題目。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平時做加法的習慣,這樣在考試的時候學生才能學會做減法。例如,在解答“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共有88個頭,244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這道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假設所有的動物都為兔子,那腳就一共有352只,比244多了108只,那么根據這108只腳就可以算出雞的數量有54只,進而求出兔子有34只。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試著把所有的動物都假設為雞,算出腳多了68只,而根據這68只腳就能夠算出兔子有34只,最后就能求出雞有54只。教師用這種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去掌握更多元的解題方法,在考試時學生就能選擇自己覺得容易的方法去做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解答數學應用題的技巧能夠很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成績。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小學數學教師一起努力,培養學生掌握并且形成運用數學理論知識的能力,形成較好的邏輯思維,正確把握圖文結合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幫助他們更好地去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潘淑玲.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
[2]柳瑜.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的問題及優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3):1.
[3]吳培強.淺談利用數學建模解數學應用題[J].中學數學,2020(2):1.
作者:馬月芳 單位:臨夏市城郊鎮肖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