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可以從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入手,在高質量推進各項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教學
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小學語文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在該項工作中,會涉及到多個層面的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價值,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安排,并對教學方法的運用與優化進行持續性的探索。
一、培養學生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的方法
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主要體現在拼讀、認字等方面,在這一方面素養的培養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一)拼音教學
在拼音教學中,語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要緊緊貼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組織的拼音學習活動,要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指引性,從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信息的傳遞。在前期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帶有卡通形象的子母卡引導學生進行字母學習。在經過前期的學習后,教師則可以使用小型道具,指引學生道具擺成不同的字母,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深學生對字母的印象。在拼音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拼音字母改編成帶有趣味性的兒歌,如“aaa,誰在叫,原來寶寶在哭鬧;ooo,這是誰,原來公雞在打鳴;eee,又是誰,原來大鵝跑來了。”經過上述改編后,可以使語文知識的傳遞效率更高,以此提升拼音教學質量。
(二)識字教學
識字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在這一方面素養的培養中,教師可以圍繞課文中的生字組織學生所喜愛的趣味活動。例如,在《江南》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識別“東”“西”“南”“北”等生字,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并使用簡易道具在教室內不同的地方創設魚戲蓮葉的場景,只是不同的場景所展現的內容會有所差異。然后,指引學生使用“東”“西”“南”“北”等生字對不同的場景進行標注,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以上漢字。又如,圍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生字的學習,語文教師可以將帶有點數的骰子運用在課堂上,將七至十的數字制作成卡片,并在教室內設置帶有大型格子的路線,要求班內學生先投骰子,然后根據朝上的數字移動相應數量的格子,當移動到第七至十個格子時,則需要使用相應的卡片進行標記。當學生對生字識別錯誤時,教師要及時指導令其改正,最先移動到終點的學生獲勝。通過組織上述活動,促使學生在一次次投擲骰子的過程中完成數字的識別,并逐步掌握一系列的生字。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在該項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持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層面實施。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的重點是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和分析,在這一相對固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屬于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屬于知識的接受者。但是,這一被動的接受方式并非學生所愿,因此,一些學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隨著時間的延長,這一負面心理也會持續加強,語文學習效率會下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法,使得傳統課堂模式得到優化,通過在語文課堂上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得課文內容及相關語文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對語文學習所產生的抵觸心理會明顯減少。而且,借助構建起的教學情境,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以特定的身份參與其中,并在這一過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課文內容,優化學習效果,并逐步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望廬山瀑布》一課的教學中,考慮到本首古詩以寫景為主,教師可以根據古詩內容創設戶外旅游的的情境,要求學生化身導游講解員,將古詩的翻譯轉化為廬山瀑布景色的介紹。在介紹景色的過程中,學生將同學當作自己帶領的游客,根據古詩中的描寫努力突顯不同景致的特征,力爭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來打動游客。與傳統語文課堂上的古詩翻譯相比,上述教學活動的安排,能夠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傳統課堂上的翻譯及古詩內容講解轉變為趣味橫生的情境活動,在營造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詩內容,這對于課程知識傳遞效率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另一種形式是安排學生對課文情節進行現場演繹,并在這一過程中感受課文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此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進而優化閱讀學習效果。例如,圍繞《金色魚鉤》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通過簡單分析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再安排班內學生進行故事演繹。為了優化情境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需要使用手機或其他簡易設備進行燈光、音樂方面的支持,盡可能營造出課文中的氛圍。在正式演繹之前,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排練,要求學生在現場演繹時要通過語言、動作、神情的合理使用使得人物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體現,要努力通過自己的表演來打動教室中的同學。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安排,促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老班長的心理狀態,進而感受老班長不怕犧牲、舍己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以此更好地優化閱讀學習的效果。在上述情境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適當的指點,使其真正融入到故事情境中,這對于學生理解人物情感及課文內涵有積極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合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更加高效的互動,學生圍繞特定的學習課題進行合作探究,并在探究中高效完成閱讀學習任務。為了優化閱讀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多個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閱讀學習。例如,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語文教師圍繞課文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包括“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哪些?”“文章講述怎樣一個故事?”“主人公的行為表現你有哪些感觸?”其次,教師根據班內學生的情況進行小組劃分,要求學生先自主閱讀和學習,之后在合作中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隨著問題的答案一一明了,意味著學生對本課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經過教師的系統講解,能夠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上述教學活動的安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促使班內學生在探究中完成閱讀學習,這對于語文閱讀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三)進行課外閱讀指導
科學合理的課外閱讀指導,是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對該項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視。在該項工作中,首先,教師要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如著名的童話故事等,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學生進入四年級后,對閱讀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教師需向學生分享一些課外閱讀技巧,指導學生在面對不同類型的讀物時恰當運用閱讀方法。其中,當面對文學經典時,需要仔細品讀,結合課堂上掌握的各項知識能力,深層次剖析文學經典讀物中的思想內涵;當面對科普類課外讀物時,可以采用速讀的方法,僅需要通過快速閱讀的方式獲取其中的關鍵知識信息即可;當面對學報等課外讀物時,則可以選擇精讀加速度的方式,根據學報中的內容,選擇自己擅長的閱讀方法,以此提升閱讀學習效率。通過指導,學生對課外閱讀方法有一個系統的了解,能進行更加高效的課外閱讀學習。最后,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安排情況為學生開展閱讀交流課。在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向同學介紹自己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要分享課外閱讀的收獲,還可以向同學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借助此類課程,指引學生圍繞課外閱讀進行交流,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對課外閱讀產生新的認知,以此逐步提升閱讀能力。
三、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
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學生的作文存在很多共性問題,如不同學生之間的作文存在較大的相似性,有大量編造的內容,并沒有融入真情實感,作文中的語言運用不合理,出現過多的空話和套話。為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后,對其展開針對性的指引,以此逐步提升學生這一方面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寫作教學流程的完整性
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工作中,教學流程重點包括兩個環節,即前期指導和后期評價。在第一項流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圍繞特定的寫作任務或主題,在腦海中構思寫作思路,明確文中所包含的內容,并設計文章結構。然后,正式寫作,在此過程中,要避免瞎編亂造,而且不必為了展現文采而大量使用空話、套話,只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使用樸實的語言講述真實的故事即可。通過這一階段的指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寫作方法,并在長期訓練中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逐步提升作文質量。在第二階段中,則安排學生進行寫作評價。首先,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作文進行自主評價,在評價中展現自己作文的特色,并指出作文的不足。其次,安排班內學生進行作文互評,在互評中對他人的作文提出客觀的意見。最后,教師則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全面評價,并針對作文提出改進建議,指導學生在一次次修改中完善作文,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提升寫作水平。
(二)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寫作素材
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并合理運用于作文之中,這樣能夠提升作文的真實性,也可以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在素材的搜集中,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基本的生活入手,如在日常上下學途中看到的社會現象、自然景物變化等。其次,要指導學生進行專項搜集,面對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事件,隨時記錄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例如,面對我國舉辦的冬奧會,在觀看比賽中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針對不同運動員的場上表現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將上述內容合理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向學生分享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并提出自己對不同社會現象的看法,以此作為學生寫作素材的一部分。針對當前社會中出現的各類見義勇為事件,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了解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和人物,在對事件發表看法時要指出,見義勇為是一個人優秀品質的體現,此類行為的發生,有利于社會正能量的傳遞,因此,這類行為應該受到表揚。通過對事件的介紹,學生可以在作文中恰當地將其融入,以此提升作文質量。最后,在寫作素材搜集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素材進行分類,根據寫作主題快速調用素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而為寫作提供有力支撐。
四、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往往比較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以及考試技能的掌握,但是,針對學生口語表達方面的訓練則有所忽視,為了更好地突顯語文教學的實際功能,并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該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加強重視。
(一)促使學生敞開心扉
受文化環境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有著比較內斂的性格,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與他人交流的主動性相對較差。對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借助各類機會幫助學生努力敞開心扉,并安合理排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以口語交際“我說你做”為例,教師重點選擇班內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擔任指令發起人,鼓勵該學生大膽向同學發出各種指令,從簡單的舉手、搖頭等指令發起,然后逐步增加指令內容的難度,如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具按照要求擺放。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安排,學生努力敞開心扉,在教師的層層指引下逐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二)開展常態化的表達訓練活動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口語表達訓練逐步變成一種常態化活動,促使班內學生在頻繁的訓練中逐步提升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課前一分鐘自由表達時間,班內學生依次進行。在課前一分鐘,學生可以自由表達各類信息,但是要努力做到語言通順、表達規范。例如,利用這一分鐘向同學分享一件趣事,還可以簡單介紹今日的所見、所聞、所感,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甚至可以發表一下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借助該項活動,將語言訓練逐步轉化為一種常態化活動,促使學生在持續不斷的訓練中逐步增強表達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為此,語文教師要明確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不同的層面入手合理安排各項活動。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
作者:王光華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郭里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