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包括自編插圖故事,突破教學難點;拓展背景故事,豐富教學資源;嘗試續編故事,提高想象能力;演繹文本故事,開啟閱讀之旅;等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故事教學法;想象能力
故事是小學生接觸最多、最感興趣的文體,尤其在低年級教材中,故事類課文占了很高比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用故事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能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更好[1]。那么該如何讓故事在語文課堂中助力教學、演繹精彩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日常課堂教學,對故事教學法的應用進行積極實踐探索。
一、自編插圖故事,突破教學難點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從以圖像把握為主逐漸向以符號把握為主過渡的時期[2]。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其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更喜歡通過色彩明麗的圖片感知新事物,以形象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課本中的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自帶的教學資源,其不僅能以畫面的形式給予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清晰地反映出課本內容的關鍵信息。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插圖為導引,自己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編故事,促使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思考,以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先研讀課標要求,并分析當節教學內容,以定位教學重難點,再按照以下步驟自編或引導學生編寫插圖故事:第一步,先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思路觀察已有的插圖,分析其呈現的人物、事物、片段;第二步,根據插圖呈現的細節信息,圈畫出課本內容對應的詞句或段落;第三步,立足插圖對應的詞句或段落,聯系上下文構建故事脈絡,形成完整的故事線,再表述出來。這樣以插圖為導引,梳理故事內容,可為學生把握課本主旨,深入理解重難點知識提供支持,進而有利于提高教學成效。例如,在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這一課教學中,“理解曹沖如何稱象”是教學的難點。針對課文第四自然段的稱象過程,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了初步理解詞語的能力,但是這種稱象方法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讓其按照步驟說出稱象過程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熟讀第三、四自然段,將官員“砍大樹造大秤”的提議和曹沖的“趕象上船,畫線、稱石”的辦法進行對比,接著借助課文插圖幫助其理解稱象過程。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插圖呈現的是“大象已被趕上船,官員在船體做記號,岸上則擺滿石頭”,明顯缺少了后面兩個步驟,即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最后稱石頭重量。在學生描述完插圖表述的內容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腦補后兩個步驟的畫面,并口頭講述稱象過程。這樣立足一幅插圖聯系課本內容串聯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鏈,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現了從插圖語言化到文字圖像化再到形象直觀化的過程,突破了教學難點,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拓展背景故事,豐富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資源,但課本素材極為有限,無法呈現較多的背景資料[3]。而課文的背景資料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是學生深入全面理解課文的有效介質。筆者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各個板塊進行分析,發現統編本小學語文3~6年級課后的“資料包”和“閱讀鏈接”提供了相關語料,為拓展課外閱讀提供了便利[4]。同時,這樣合理而新穎的模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拓展背景故事提供教學資源的選取方向。基于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圖書館、輔助教材及網上平臺等渠道,從作者生平、文本創作背景、課文主題等角度出發尋找背景資料,也可以從課后的“資料包”和“閱讀鏈接”入手選取與當節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然后教師可將文本的背景資料以故事的方式進行講述,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與作家達成心靈的交流,以此讓學生獲取豐富而有意義的感性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選取講述背景故事的時機,確保切到痛點,最大化發揮故事的價值,幫助學生拓展認知,使其領悟文本的精髓所在,悟透文本表達的深刻思想內容或文學價值,體味語文的魅力。通常,可選取的有利時機包括導入環節、段落解析環節或總結環節。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蜜蜂》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法布爾對動物的癡迷之情,筆者在導入環節引入故事:“同學們,在100多年前的法國,有這么一個小男孩,他和你們一般大,可是他又和你們不一樣,不一樣在他對昆蟲的癡迷到了忘記自己的境界。”講到此,預習過課文的學生便一臉興奮地喊了起來:“是法布爾。”筆者接著講道:“是的,法布爾有一次看到一只從沒見過的小蟲,他興奮地用左手抓住小蟲子,想著帶回去好好觀察研究。結果又爬來了一只,他不假思索地伸出右手也把它握住了。沒想到不遠處又爬了一只一模一樣的小蟲子,但是他沒有第三只手了,這可怎么辦?你們猜法布爾會怎么做?”學生非常激動,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回答:“放到口袋里。”“踩住它。”“跟著它走,或許能找到蟲子的老窩呢。”看到學生如此回答,筆者便說道:“哇,大家的思維非常活躍,我們揭曉答案吧!答案就是法布爾毫不猶豫地把右手的蟲子放到嘴里含著,用騰出的右手抓住了這第三只蟲子,不管蟲子在他的口中怎么掙扎,釋放毒汁,法布爾就是不松口。因此,法布爾中毒了,舌頭腫大,無法說話,一個月后才恢復。”故事聽罷,學生的注意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隨后的學習中,其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這樣在導入環節將課文背景資料適當演化為故事講述,課堂就有了背景故事的補充和提示,不僅增添了趣味性,而且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對人物精神的領悟變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嘗試續編故事,提高想象能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了很多學生喜歡閱讀的童話故事,這些童話故事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情節,以及富有想象力、擬人化的語言特點,切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心理[5]。學生在解讀文本之后續編故事,能起到訓練閱讀思維、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的效果。其中,模仿上文續編故事是一種教師常用、學生易學的方法。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采用“模仿上文續編故事”這一方法時,需要指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分步落實:首先,要求學生熟讀課文,使其通過熟讀課文,了解課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部分情節等主要內容,把握課文的中心,為續編故事做足準備;其次,選取合適的續編故事的切入點,一般可選取情節的轉折處、原文結尾處;再次,通過提問或提出“假設”,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思考各種可能發生情況的可行性,以此啟發學生從中選擇一種可能性將故事發展下去,形成完整的故事;最后,在寫完后,讓學生把續寫的故事多讀幾遍,使其邊讀邊思考續寫故事的情節是否合理,內容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連貫、完整,用詞是否恰當,進而把故事修改得更加完美。例如,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和大人一起讀”中的童話故事《拔蘿卜》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熟讀課文,讓學生找出各種角色名稱,并提煉出每段重復出現的詞語,如“喊、幫忙、拉著、嗨喲嗨喲、拔呀拔,拔不動”。接著教師可以文中泡泡提示“后來怎么樣了?”為切入點進行提問:“還會喊哪些動物來幫忙呢?”從而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并鼓勵學生選擇其中一個小動物續編故事。之后教師要檢查學生續編的故事與原文語言、風格是否一致,再讓其進行修改[6]。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編故事的樂趣,享受了閱讀的快樂。另外,統編版教材也開發了“預測故事”的單元,從三年級開始學習預測的閱讀策略,如“一邊讀,一邊預測后面的內容”“注意細節,預測更準確”“看標題,猜內容”,這也為續編故事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鑒[7]。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插圖中老屋的形象,推敲描寫老屋語言、動作的詞句,再結合書旁的提示語:“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他應該會答應吧。”由此判斷出老屋的善良,他一定會答應別人的請求。所以當學生根據上文續編故事時,受傷的小鹿、躲雨的白兔、迷路的山羊……這種需要得到幫助的動物都成了之后故事的角色。如此,在續編環節中,學生根據課題提示、文中的細節描寫,預測故事的走向,能續編出精彩有趣的故事,進而升華原文。
四、演繹文本故事,開啟閱讀之旅
古人曾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而演繹故事作為一種極富趣味性的展現方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8]。低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甚至親身演繹故事。這些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聽力、視力、表達力、腦力等,讓聲音、文字、肢體動作在頭腦里轉化為形象、情節,從而使其學會判斷是非、明辨好惡。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開啟了一次次身臨其境的閱讀之旅。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演繹好文本故事:第一步,遵從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選擇想要演繹的故事片段或情節,一般既可以從語文教材上的文章中選取片段或情節,也可以選取與語文教材上主題相關的文章片段或情節;第二步,適時指導,幫助學生梳理演繹的具體內容,包括設計演繹的場景、需要表現出的重點字詞等;第三步,明確演繹的方式,讓學生選擇純語言表演或純動作表演的演繹方式,完成對故事的呈現,從而讓學生收獲更生動的閱讀體驗。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孫悟空打妖怪》一課時,低年級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筆者就借機讓學生各自組隊演繹《西游記》里的經典故事。在閱讀分享課上,學生用各種模仿性的語言、惟妙惟肖的動作演繹了《真假美猴王》《孫悟空大鬧天宮》《火焰山借芭蕉扇》《智取紅孩兒》等《西游記》中讓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誦讀經典名著的熱情,為后續深入閱讀名著播下了“趣味”的種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選取了演繹的素材,然后指導學生通過語言和動作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對重要故事情節的演繹,使語文閱讀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講述文本故事,培養復述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一項重要的語文訓練———復述故事[9]。部編版教材要求教師把“復述”作為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進行集中學習,其指向對故事內容充分了解和把握基礎上的詳細復述,是內化課文語言、學習表達的過程。如何在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內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故事的復述,是教師教學要突破的難點。對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先讓學生采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或畫線索示意圖的方法梳理故事情節,形成復述的“主線”,搭建好復述的第一支架;接著指導學生按照故事發展進程添加重點信息,如涉及人物對話時,盡量選用原文的語句,以此形成復述的第二支架;最后再讓學生遵循從點到面、從面到體的原則,用自己的語言有秩序、完整地把故事講出來。如此,學生在有序地引導下講述文本故事,有效鍛煉了復述能力。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編排了4篇長文,都是有趣的故事,分別為《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漏》《棗核》,這些故事情節夸張、語言風趣、人物性格鮮明。以《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為例,筆者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潛心會文、交流分享,并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其填寫課后的表格,梳理課文脈絡,再以這份表格為支架,串聯起4天的故事,引導其概括主要內容,這就是復述故事的第一支架。接著提供第二個支架“代入角色”,指導學生朗讀“慢性子”和“急性子”的對話,體會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特點,再通過為動畫角色“慢性子閃電”和“急性子兔子”進行配音,表現出“一急”“一慢”的語言特點,點燃學生模仿人物語言的熱情,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可滲透第三個支架“學習轉述”,即根據“語言園地”中的要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轉述別人說的話”。如此,教師借助這三大支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復述,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復述能力,最終實現了語文教學目標。
六、串聯古今故事,打造“雙減”課堂
“雙減”政策落地后,一線教師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既能有效落實教學任務,又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這就要求在相同的課堂時間內,實現與以往相比更高能的學習,打造高效課堂。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課堂練習,將古今故事串聯起來,并講通、講透,最終形成一個高效的教與學的過程[10]。其中,教師設置的課堂練習要分為三個模塊,第一模塊的練習以讀懂、讀通古文故事為主,在這一模塊的練習中,教師可適時地教授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及誦讀技巧;第二模塊的練習以編譯現代故事為主,可深化學生對古文故事的理解,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模塊的練習以遷移拓展訓練為主,可讓學生將已掌握的認讀方法、理解技巧及鑒賞方式等進行遷移運用,做到融會貫通,以避免增加課后復習鞏固的負擔。以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三個模塊的練習。其中,在第一個模塊練習中,要求學生“選擇出正確的字音、字義、朗讀節奏”。對此,筆者以“三個小錦囊”為激趣點,揭示出三個學習小古文的秘訣:“讀通古文、讀出滋味、讀中解惑”。即學生先借助拼音讀準字詞,把古文讀通順;接著標注停頓號,讀出古文的節奏,讀出古文的滋味;最后認識古文結構,借助“注釋”理解重點詞語意思。在學習“秘訣”的指引下,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同桌合作、自己品讀等多種形式,由易到難,從讀中悟,初步讀懂了古文。第二個模塊練習要求學生將古文《司馬光》編譯成故事《司馬光砸缸救人》,這加深了學生對司馬光的認識,使其懂得要學習司馬光遇到困難保持冷靜、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的優秀品質,之后筆者將《司馬光》的“古文”和“現代文”展開對比,使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真正讀懂古文。第三個模塊的練習要求學生誦讀小古文《孔融讓梨》,并能夠嘗試借助注釋講述故事。即展開拓展延伸,使學生借助熟悉的故事實現學習方法的遷移,從而保證課堂學習的質量,減輕家庭作業負擔。如上所述,筆者通過三個模塊的課堂練習,串聯古今故事,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能真正推進“雙減”落地,打造高效課堂。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需要“故事”來助力,要遵從教學目的、學習內容、學情特點等要求。教師只有結合實際、創新形式、激發主動,讓“故事”為課堂教學服務,才能在語文課堂上演繹更多的精彩,實現“減量提質”,優化教學,打造“雙減”課堂。
作者:雷雯 單位:福建省寧德市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