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繪畫的空間構成和形式表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具象繪畫中,現實世界的視覺信息轉換到二維的平面上,需要借助科學的透視手法,在二維平面上產生奇妙的視覺反應,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現實世界和超現實的空間。在抽象繪畫中,各種符號、色彩和圖案在白色的畫布上自由組合,心靈與思緒碰撞出火花,這些都得益于繪畫的空間構成和形式表達。
一、空間的維度轉換
在15世紀以后,西方藝術家作品中空間的概念已高度自覺,無論是調子、光影還是結構、空間,都能看出光學投影的影響,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繪畫作品中科學透視的進步。在二維空間中展示出三維立體效果的幻覺,這是繪畫的奇跡,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巨大飛躍。當畫筆在空白的畫布上落下第一筆便產生了圖與底的關系,成為一個有視覺意義的標記,我們可以稱之為圖像。這種圖像可以是能辨認的具體物體,也可以是沒有意義的形,抑或只是一個作畫的步驟或痕跡。但是不管是否有具體的形,我們都能很容易從這一筆的特征或紋理中把它從背景中辨認出來。一個字母、一個點、一個人或動物都有很明顯的特征,都具有了圖像的符號意義。正是這落筆的第一下改變了對空白二維空間的感覺。它將無邊無形的空間改變成較為具有明確意義的空間。接下來的第二筆,比之前有了深淺或長度的變化,提供了繪畫的第二個參考點,這兩個點就具有了空間的張力,增加了特定空間的體積幻覺。隨著筆畫的積累,筆畫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作品所描繪的空間構成,由此建立了繪畫作品幻覺性空間的視覺特征。藝術家頭腦中的意象與作畫的實際過程產生關聯,不斷積累成為空間形象的信息。畫一幅寫實的作品時,會把實際三維空間里的位置關系轉換到二維平面上去,這種視覺經驗表明我們對空間關系的理解與認知特點。當一個坐著的人面對畫家時,他的腳往往在畫面的下方,這個位置似乎離我們最近,而他的頭離我們更遠,在畫面的平面上就產生了近大遠小的空間關系,這種畫面的相對位置關系是三維再現的基本方法之一。與身體的直立狀態有關,我們會覺得垂直或橫向的物品看起來更加穩定,有一定角度的斜線則讓空間具有了深度。當同類物品斜放并逐漸變小時,這個物品看起來就像是正在退向空間的深處。這種視覺現象加強了畫面的緊張感,更具戲劇性和動態暗示。而當不同的圖像出現前后遮擋的關系時,圖像之間便產生了重疊,在這種景深空間中,尺寸大的事物被人類視覺安排在畫面的前景,而小一點的就往后退到了背景之中。這種構圖形式建立了畫面的另一種空間,形成了圖與底的關系,也更符合我們的視覺經驗。作畫時線條的快慢或者擦痕的多少、深淺的變化都會出現不同的標記特征,都有一種形式空間相對應,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增強了繪畫作品的空間效果,有一種空間的穿透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眼前的情景很清晰,遠處的對象就變得模糊,這是由于空氣中的水分和塵埃對光產生折射和反射,對象越遠景物就越模糊,畫風景時,藝術家經常用到這種空氣透視法。景物的清晰度隨著空間深度的增加而減弱,表面的細節和紋理變得朦朧,色調的明暗對比削弱,畫面的空間就自動分為了前景、中景和遠景,這是風景寫生中非常實用的原理。當繪畫空間被分成大小不同的局部時,空間與體積的感覺就會增強,這也會改變以前的視覺習慣,增強對幻覺空間的理解。手眼腦的協調和呼應在新的視覺系統中就會產生新的符號詞匯,新的視覺挑戰和異想天開的想法也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許多現當代藝術家都在有意強調繪畫的平面性,同時運用拼貼、重組、浮雕的手法把圖像從繪畫平面上延伸到觀者的參觀空間,將繪畫平面之外的空間和原來的二維空間結合,既保持了畫面的完整性,又讓畫面的空間得以進一步拓展。
二、繪畫的正負空間
繪畫的載體是只具有長度和寬度的二維平面空間,承載著繪畫者的觀看方式、風格語言和情感表達。繪畫作品的形通常是在二維的空間以逼真的效果展現出來,現實世界的物體包含正形和被它環繞著和承載的負空間。作畫時物體的正負形相互轉換成對應的圖案,并被安排在一個平面上,它們產生不同的區域形狀,形成一個整體,黑白灰關系的分布直接影響了這些形狀的構成關系。在平面上畫出這些物體的輪廓特征和空間,藝術家創造出了一個形,在這個形的周圍區域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形,正負形就這樣相互糾纏在一起。負形并不是簡單的背景,它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正形構成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畫面上的每一個形從形式和空間上來看都獨立存在于所要描繪的實際物體之外,形的重要程度取決于藝術家如何處理它。現實場景中的很多事物本身就具有負形的特點,如梯子、桌椅、輪胎等相互疊加起來就會制造出各種負形,越雜亂負形的可塑性就越強,顛倒它們的位置或者調整光線的明暗變化都可以改變正負形的關系,負空間的重要作用也會凸顯出來。弱化輪廓線的同時加強大面積的重色區域,負空間的形式感和重要性便會大大加強。如果在畫面上增加一個模糊空間來打破正負形的原有關系,畫面的空間效果和作品的平面性之間的矛盾便會得到有效解決。正負形的逆轉,即它們的內容出現翻轉時,也可以讓空間關系變得模糊。由于觀者對作品的理解不一樣,這種圖和底的關系就時刻發生著變化,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里,這種逆轉現象的效果更加強烈。單獨的形在模糊空間的轉換中存在著正負兩種不同的屬性,運筆的速度、線條的深淺、色調的多樣性會導致邊緣線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影響整個作品的正負形。加強這種邊緣線的位移變化,可以創造出更多空間及形體的變化,形在間接空間和交替的正負形之間來回轉換,形成圖與底的關系。塞尚的很多作品在空間的轉換上使用了間接空間這種概念,在正形和負形之間微妙的形體變化里巧妙借助它,通過正形輪廓銳度和強度的變化,揭示了正負形的關系,凸顯了質量和顯性的空間幻覺效果。
三、形式的客觀再現
形式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會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形式之間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可以不斷調整,不斷變化,解構再重組,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可塑性。畫面的形式構成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相對穩定,隨著條件和關系的差異會呈現很多變化,可以借助不同的表現內容和各種形式因素做進一步延伸。視力的局限性決定了藝術家會對太密集或者太遠的物體以整體的形式去表現,傾向于把它們歸納成一個整體空間或形式。與此同時,他們又會執著于微妙的局部變化。他們專注于細節的刻畫,用不同的點線面去歸納整理這些關系,產生有趣味的形式美感。他們在二維的平面空間里用繪畫的方法研究對象的比例和形式美感。在面對復雜的客觀形象時,他們會根據所看到的來簡化對象,把觀察與想象結合,抓住對象的形式,用概括歸納的方法表現在畫面上。他們捕捉人或動物的行為、姿勢,用畫筆快速地畫出物體或空間的表現性動勢,讓連續的動態同時呈現在一張畫面,揭示它們之間的視覺聯系。
(一)動態表現
當面對靜止的物體時,可以理性地分析研究,當面對動態的物體時,對象不停地變換動作,這就需要藝術家運用靈感來記憶、想象和表現了。他們常常用快速的線條去概括這些運動中的人或物,用動勢描繪的方法去探索形式與空間、形式與形象之間的關系,不僅把一個可見形式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也把內在的力度和張力以動態線的方式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拿巴拉、羅丹以及馬蒂斯的作品來體會這種動態的形式美感。巴拉在《被拴住的狗的運動》中,畫了一組連續的腿的組合,把狗的腿幾乎以半圓的形式畫出,這種動態的表現生動地再現了寵物小狗被主人牽在街頭行進的動作,用重復的形象描繪了一種運動軌跡,闡釋出一種新的形式趣味。羅丹非常擅長對移動的物體做出準確的估量,尤其對舞者的運動變化,他用線標出人物的基本框架和動態,再用色調統一畫面。羅丹一系列的紙上水彩作品,每一張都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人物的動態和激情。同樣是畫運動的女子形象,馬蒂斯的《站立的女子》畫面結構相對平穩一些,他在人物外形的基礎上用不同方向的動態線條來判斷和表達人物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和相對比例,把具有強烈明暗對比的線條用在腿部和陰影中,加深了對空間和形體的表現。這些帶有動態形式的畫面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藝術家會頻繁地利用動態線條去判斷和表達物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和相對比例。線條能勾勒出物體的輪廓,也能概括出體塊的動勢,用交叉的輪廓線還能描繪形態的扭曲和翻轉。線條的疊加會形成一系列的平面,這些平面有的是畫面空間的構成部分,有的是平面立體空間轉化的魔術師,它們化腐朽為神奇,形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這些作品通常完成得很快,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很多藝術家在進行正式繪畫之前會以這種形式來進行構思,用草圖的形式整理自己的創作構思。作為畫面元素的線條在形式的表達和完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能用分析的方法構建形式的形態空間結構,也能通過點與點的連線構建形象的豐富性,讓觀者的眼睛關注在主體的形態上。
(二)光影關系
除了動態對象的形式變化,光線的效果也可以營造出生動而有趣的形式美感。從各個角度照射過來的光線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這些方向的設定讓藝術家在構圖的時候以特定的形式把光和影按照自己的構思一一展現出來。韋恩·第伯一直以食物糕點作為他的創作主題,他的畫面用重復的糕點形象加上特定方向的光源構圖,這樣的構圖讓畫面的形式感非常強烈,反復加強的形象加深了觀者對這些物體的認識,仿佛置身其中,引起強烈的視覺強度和觀感。愛德華·霍珀擅長用特定的光源照亮建筑物,憑借其產生的陰影去突出建筑物的固有色。因為強烈的光線會在亮色與暗部之間產生巨大的對比,從而使人難以察覺到物體的固有色,這時霍珀會主觀地控制光源,對畫面進行主觀形式的處理,巧妙地解決這個問題,并且讓他的作品中固有色的層次豐富而有韻味。金屬或玻璃器皿對光線的反射也能形成豐富的形式變化。在珍妮特·菲什《三個餐廳玻璃杯》作品中,玻璃杯上的反射光所呈現出的復雜變化被他分割成數不清的、閃亮的、細碎的小塊,而玻璃杯自己本身的形體和表面環境因素被這些碎片形式打亂扭曲,無法辨認,形成既形象又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們體會到一種變幻無常的感官體驗。
四、形式中的抽象表現
繪畫中的形象具有一種外在的形,它的形態特征可以通過具象的手法表現出來,但是在主觀處理的形象中,藝術家會賦予它一種意象,內涵的豐富性讓這個形象更加飽滿,同時也可以通過抽象的線條去構建新的表現形式,讓抽象的符號豐富畫面的表現空間,從而建立另一種不同的觀看方式。客觀對象的誘導和藝術家朦朧的、敏感的、復雜的、暗示性的心態驅動,讓抽象的形式更具多元化。情感成為抽象概念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它的精神支柱,觀眾可以從這種形式中感悟,產生共鳴,有所寄托。凡·高的太陽、星空、大地和樹木等形象是用螺旋的扭曲線條來表現,色彩也是強烈的互補色,這是他情感的載體,帶有神經質的筆觸和夸張的形象讓他的心靈得到慰藉。這些特定的形式意味有很強的主觀表現傾向,抽象表現的可能性初露端倪。康定斯基不經意間看到自己倒過來的畫,對其中脫離具體物像的而呈現出來的畫面色彩非常著迷,從此他找到了新的藝術方向。他追求個性的表現手法,強調主觀感受,把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內心的繪畫觀念轉換為抽象的繪畫語言形式。那些出人意料的色彩就像具有魔力的調色盤,讓他的繪畫獲得了童話般的魅力。蒙德里安從蘋果樹的具象形式中抽絲剝繭,非常冷靜地理性分析,先如實地進行蘋果樹的描繪,弓形的樹枝有力地伸向四周,生機勃勃;緊接著突破形的限制,把樹的基本結構和形態展開,把樹枝進行簡化,強調線條的力度和流暢性;接著拋開樹的基本結構特點,提煉形與色的關系,抽象出繪畫的語言特點,最后形成一個只有點線面關系的形式感非常強的抽象畫面。在抽象主義繪畫中,抽象是從具象演變過來的,形象是有所限制的,而傳情達意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的形式非常寬泛,正所謂言有盡意無窮。抽象繪畫給形式開辟了更廣泛的表現空間,也擴大了藝術創作的自由度和可能性。
五、結語
藝術與生活是互為補充的,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在精神上對人們的生活進行調節、補充,讓情感與體驗得到進一步的升華。繪畫的空間表現顯示了人類對于世界與自我的認知,語言形式的探索讓藝術的這種認知不斷推進。在繪畫藝術中,形式語言不僅描繪了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也表達了人類復雜敏感的內心世界;繪畫的形式美感既是藝術內在的組織結構,也是人類對美的主觀表達。藝術多元化的追求讓抽象表現成為一種特殊的需要,藝術的求新創造讓人們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馳騁,在形式的美感中品味藝術創作的獨特魅力,回歸生命之本,在百變的秩序中找到平衡,品位繪畫藝術的超脫之境。
參考文獻:
[1][英]E·H貢布里希.貢布里希文集——秩序感[M].楊思梁,徐一維,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2][德]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M].潘耀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法]德拉克洛瓦.論美術與美術家[M].平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法]薩特.薩特論藝術[M].歐陽友權,馮黎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王琳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