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質量提升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教學反思是幫助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環節,是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的催化劑。文章通過構建學校、學院、基層教學組織為主體的三級聯動機制,從教師教學、學生學業、質量監測以及反饋機制四方面構建“三位一體四模塊”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創新教師質量評價機制,培養教師的反思創新能力,從而賦能教學質量提升,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破解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動力不足、身份難以轉變、教學能力弱等現實困境,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質量;青年教師;提升路徑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階段,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教師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層次、水平和質量,是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生命線。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的“初任者”,不僅面臨從知識接受向知識傳授的角色轉變,同時還面臨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從而部分教師出現了教學動力不足、教學觀念淡化、教學信仰迷失、教學科研割裂等問題[1-2],如何破解這一現實困境,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成為高等院校關注的一項重要議題。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學校要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培訓和研修,引導教師反思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不斷成長,培養和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和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反思賦能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與專業發展,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培養一流人才,實現高等教學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反思辨析
(一)教學反思的內涵
反思一詞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1933年提出的,認為反思是對某一個問題主動、持續以及周密的思考。1998年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的公式,強調了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法雷爾認為教學反思是教師系統地、有意識地以及有證據地思考自身的教學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的改進活動[3]。武海燕認為教學反思是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師本身以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教學計劃、教學檢查、評價以及反饋和調節控制能力[4]。通過教師不斷的思考、對教學方法的質疑以及解決教學問題等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成長[5-6]。
(二)教學反思的構成
教學反思的來源是教學實踐,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通過對已有教學實踐的回顧、檢查、評價與反饋,提出問題并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改進與提升。教學反思可以分為教學前、教學中以及教學后反思[7];也可以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反思:技術層面反思(低級反思)、實踐行為反思(中級反思)、批判性反思(高級反思)[8];還可以分為課堂實踐反思、認知反思和道德規范反思三個層面,其中課堂實踐反思是對課堂規范和課堂實踐內容的反思,也是高校教師反思最多的層次,認知反思主要是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教學信念等內容的反思,道德規范層面的反思主要強調對學生道德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啟發及引導[9]。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是核心,而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高校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否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思政目標,是否實現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融合,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三)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新形勢下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反思。當前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教學主體復雜性與高需求性、教學活動多樣性、教學手段多變性等特點,教學反思不是簡單的回憶、冥想,而是有針對性地從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反思,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反思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有沒有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雙目標,有沒有將重難點講清楚,有沒有提高學生的抬頭率等;二是反思教學實施手段是否有效,有沒有方便快捷地展現教學內容,有沒有更好地服務教學設計;三是反思教學創新水平,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有沒有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有沒有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能力等;四是對學生、督導等的評價進行反思,怎樣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教學反思賦能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的經驗邏輯
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是教學工作的全部內容及過程。教師是教學質量的主導者,教師教學質量不僅涵蓋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技能,還包括學生知識能力、綜合能力及職業素養等多方面的培養。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陣地。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知識的傳授,也會對學生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產生直接影響[10]。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教師提出了不僅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還要有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要求。當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難以從學生身份快速轉變為教師,缺乏實踐教學指導,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11-14]。這些現實困境成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的絆腳石。新時代高校教師教學不僅僅是圍繞一本教材的備課、教學、答疑、批改作業以及最后的考試,而是要在教學中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反思。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不斷融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發生了重大變化。要改革傳統課堂授課模式適應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發揮課堂育人功能,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教學反思是卓越教師從“教書匠”轉變成教育家的起點,也是決定教師是否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關鍵因素。高師是反思性的、不斷自我成長的老師[15]。因此,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積極聽取學生及督導等對自己教學的評價與反饋,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把握課堂教學這一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塑造學生價值觀的主渠道。從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深入了解學生“學”中的困難和教師“教”中的難題,可以更好地賦能教學能力,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信仰,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教學反思,結合教學活動中的自我體驗,通過“不斷實踐—教學反思—再次實踐”這一螺旋式教學反思,不僅可以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信仰,還能促進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將“立德樹人”這一目標貫徹其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三、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路徑
教育大計,以教師為本。在“雙一流”建設下,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提升教師教學質量是關鍵環節。高質量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主動探究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養創新型的卓越人才。提高教師教學質量需要從學校、學院等外部層面和教師本身兩方面共同努力。
(一)構建“三位一體四模塊”的青年教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都構建了常態化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于實施教學過程管理、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側重于自上而下的教學監控,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規范、教學資源和條件建設等,缺乏對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生參與和學習成效的系統評價與考核,同時也存在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障主體單一,不能覆蓋教學質量全過程以及缺少新技術手段等問題。教師教學保障體系應該是一個有目標、有標準、有評價、有反饋和改進的閉環式的質量保障體系。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等意見》中提出要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2022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高等教育一號文件《關于加強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促進教學能力提升的指導意見》提出高校要從學校、院系和基層教學組織三個層面,構建富有特色的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新體系。因此,教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院系及基層教學組織為主體的三級聯動機制,從教師教學、學生學業、質量監測以及反饋機制四個模塊來構建教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即“三位一體四模塊”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一方面,可以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供支撐,給予示范指導,幫助其快速成長,適應教學崗位,培養其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較快實現從學生向教師轉變;基層教學組織為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重難點有無突破,教學技能是否熟練掌握提供了組織支撐,有利于提高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實現三個層次的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有利于幫助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掌握課堂教學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的參與率、抬頭率以及學習效果,為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提供支撐,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創新青年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對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高校的教師教學評價機制雖然結合了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同行、督導、學生等主體的共同參與,但是教學管理部門評價權重較高,而且更多的是追求“學術GDP”,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偏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等方面[16],對學生“學”的方面評價較少。人才培養質量最終以學生發展作為判斷標準,教學質量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就要涵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建立全過程、全員參與以及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過程性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氛圍、學生學習效能納入評價機制,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與使命感,促進教師不斷反思、改進,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該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平臺,依靠大數據搭建智慧校園,可以很方便地將學生的抬頭率、課堂互動情況、學習效果等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教學效果及過程的量化分析,使得教學質量評價更加科學全面,更加符合“立德樹人”教學理念和思政目標,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培養青年教師反思創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反思創新能力是激發教師成長發展的著力點。實踐是基礎,反思是關鍵,沒有反思的教學實踐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利于高校教師的成長,基于反思后的創新、再實踐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路徑。實踐—反思—創新—再實踐依次遞進,形成一個有機閉合系統,這一系統能有效破解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無法適應教師職業、缺乏教學信仰等難題。為保障教學質量,激發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教師成長發展的激勵機制是培養教師反思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教學質量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教學反思要針對“師”和“生”這兩個核心要素,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通過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實踐中獲得改進、創新以及提升。教學前首先反思“我教什么”“如何教”“想成為什么樣的教師”,這有利于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提高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青年教師盡快從學生轉變為教師;其次反思教學目標如何實現,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利用現代化技術能力;最后反思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抬頭率等問題,將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中反思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如何采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虛擬實驗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哪種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的反思對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師課堂應變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學后的反思是一個評價反饋、及時修正、創新并提升的過程。教學后的反思可以通過反思日記、教研組等基層教學組織探討、創新教學課堂等多種形式,一方面可以對自己課堂教學進行總結、體會和反思;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層教學組織來探討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師生互動是否有效、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以及通過創新教學課堂方式來改善、修正已有課堂的問題,更好地發揮課堂育人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教學后反思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一個關鍵環節。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講教師的成長路徑是“樹立理想信念—實踐中反思—學習再提高”,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路上的催化劑。一名教師只有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立德樹人的責任感,才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通過反思、修正和創新,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具有創新型的卓越人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作者:李丹 劉妍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