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速公路增設樞紐設計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以太原西北二環高速公路清徐南樞紐為例,介紹了在新增樞紐與既有互通凈距不足的情況下,綜合考慮互通功能、交通流優化、工程規模、舊路改造強度等因素,比選得出合理的樞紐方案。
關鍵詞:既有高速公路;舊路改造;互通立交設計;方案比選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區的擴大和高速公路路網不斷補充完善,既有高速增設立交的情況越來越多。地方路網對進入高速的便捷性要求提高,需要增加互通出入口;新增高速公路與既有路網交叉增多,需要增設樞紐立交。既有高速公路增設樞紐一般工程規模更大,面臨的技術困難也更多,需要仔細研究。
1項目概況
太原繞城高速公路義望至凌井店段(太原西北二環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京昆高速公路的太原過境段。該項目為規劃中的太原都市圈提供快速便利的交通運輸服務,對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山西省高速公路網有重要作用。本項目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采用80km/h,路基寬度25.50m。被交路為青銀高速與京昆高速共線段,設計速度120km/h,路基寬度28.5m(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之間的立體交叉,應為樞紐互通式立體交叉[1]。項目起點位于呂梁市交城縣義望村東,銜接京昆高速公路(G5)、青銀高速公路(G20)的共線段,形成十字交叉,需要在項目起點設置清徐南樞紐。樞紐選址區屬于山前平原區,地形開闊、平坦,地表沖溝不發育;地表巖性為第四系沖洪積粉土、粉質黏土、中細砂、圓礫等。地面坡度向山前盆地中心傾斜,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地表植被以農作物為主。方案研究初期考慮路網規劃和通行效率,將起點選在京昆高速與青銀高速交通流轉換節點義望樞紐,見圖1。采用全部利用原有匝道,新增部分轉向匝道的改造方式,實現十字交叉各方向的交通轉換。但由于現狀義望樞紐周邊村莊、廠礦密集,以此樞紐為節點,路線方案穿過規劃的工業園區,地方政府無法接受。最終將交叉節點選在義望樞紐東北約3km的清徐南互通處,通過改造及增設部分轉向匝道,將現有清徐南互通和義望樞紐組合為復合式樞紐立交,實現本項目與被交高速公路的交通轉換。
2交通量分析
在現狀高速舊路增設樞紐后,路段轉向交通量如圖2所示。該樞紐交通量轉換要求較為特殊,本項目西二環主線(古交方向)在現有清徐南互通位置,形成帶出入口的十字交叉,實現部分交通流轉換和清徐縣車輛的出入需求;在義望樞紐位置仍然為T型交叉,實現青銀高速與大運高速(南環)的車輛轉換。
3樞紐方案設計研究
原有的清徐南互通,為A型單喇叭互通。A匝道為設計速度50km/h,路基寬度15.5m的雙向雙車道;B、C、D、E四條單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為8.5m;環形匝道最小圓曲線半徑60m,匝道設置三跨現澆連續箱梁上跨主線,設置“四進六出”共十條收費車道。義望樞紐是一處單喇叭型樞紐,該樞紐實現了青銀高速與大運高速的交通分流。太原二環高速在此段落增設樞紐,必須要考慮現有兩處立交的功能,合理改造,利于現有匝道,還需保證改造期間主線的通行能力。
3.1方案一
結合本樞紐和清徐南互通的服務水平及地形條件,采用部分利用原有互通匝道的變異苜蓿葉樞紐形式。在部分保留匝道及收費站的前提下,改造清徐南互通半定向左轉E匝道,另外增設7條匝道,成為全互通立交加高速出入口的樞紐形式,見圖3。新增7條匝道為:F匝道為古交去往汾陽、祁縣方向,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10.5m(單向雙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350m,最大縱坡3.399%。起點順接本項目主線西環高速,上跨L匝道后匯入青銀高速,采用雙車道直接式加速車道,加速車道終點距離現有義望樞紐減速車道起點491m,需要設置貫通的輔助車道。H匝道為古交去往太原方向,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10.5m(單向雙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240m,最大縱坡3.523%。起點與F匝道采用匝道分流設計,下穿J匝道后上跨青銀高速、A匝道、C匝道,最后向北匯入青銀高速。J匝道為汾陽、祁縣去往古交方向,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10.5m(單向雙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350m,最大縱坡3.882%。起點采用雙車道直接式減速車道,減速車道起點距離現有義望樞紐加速車道終點634m,需要設置貫通的輔助車道。J匝道上跨B匝道、青銀高速、H匝道、L匝道后,與G匝道采用主線合流設計后,向西匯入西二環高速。G匝道為太原去往古交方向,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10.5m(單向雙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400m,最大縱坡2.762%。起點采用雙車道直接式減速車道,終點與J匝道采用主線合流設計。L匝道為古交去往清徐收費站方向,設計速度50km/h,路基寬度9m(單向單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350m,最大縱坡3.85%。起點采用單車道直接式減速車道,下穿F匝道、J匝道,上跨青銀高速后,與原收費站匝道順接。N匝道為清徐入口車輛去往古交方向匝道,設計速度50km/h,路基寬度9.0m(單向單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180m,最大縱坡2.893%。起點由A匝道分流,上跨P匝道后,匯入G匝道。P匝道為封閉原互通E匝道后,新增的太原去往清徐出口方向匝道,設計速度50km/h,路基寬度9.0m(單向單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130m,最大縱坡4%。起點與G匝道分離,下穿N匝道后,從左側匯入L匝道。本樞紐施工時,由于設置了輔助車道,需要將主線加寬,影響正常通行,施工時要做好完善的交通組織工作,完善保通安全設施。
3.2方案二
方案二統籌考慮了原有清徐南互通的出入功能、既有兩處立交的交通轉換功能和青銀大運共線段的通行能力,將交叉高速的直行車道分離設置。該方案涉及到的高速公路主線形成錯位交叉,共用路段約3km,按照《公路立體交叉設計細則》的要求,高速直行車道應各自保持連續,且分開設置[2]。結合現有清徐南互通和義望樞紐位置,以及該節點各轉向交通量,方案二采用復合式變異苜蓿葉樞紐形式。方案二在保留原有互通匝道、匝道收費站、青銀和大運共線段主線的前提下,局部改造清徐南互通匝道,重新連接義望樞紐H匝道,另外再新增9條匝道,改造為如圖4所示復合型苜蓿葉樞紐形式。方案二的西二環主線按分離式路基設置A匝道、B匝道,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均為12.75m。兩匝道并行青銀高速主線向南跨越現有義望樞紐后,通過設置加減速車道匯入現大運高速主線(南二環),在大運主線設置輔助車道。清徐南互通新增匝道C、D、E、F、G,實現該節點的交通轉換和上下高速功能;在現有義望樞紐位置,設置匝道H、I、J實現青銀高速與大運高速交通轉換。方案二新增及改造匝道如下:A匝道、B匝道為二環高速主線的延續,實現了南二環和西二環的貫通,匝道采用寬12.75m的分離路基,設計速度60km/h。兩匝道在青銀高速兩側并行現有高速公路主線,不需對舊路加寬改造。C匝道利用現有清徐南互通出口,為太原方向車輛去往清徐南收費站匝道,設計速度40km/h,采用單車道出口的雙車道。匝道設置1-60m簡支鋼箱梁橋跨越青銀高速主線后,進入清徐南收費站。D匝道由B匝道分流,為西二環古交車輛去往清徐南收費站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采用單車道出口的雙車道,連續跨越匝B、匝A、青銀主線,最終通往清徐南收費站駛離高速。E匝道為清徐南收費站去往古交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為9.0m(單向單車道),跨越C匝后匯入A匝。F匝道為由西二環古交去往太原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圓曲線最小半徑80m,最大縱坡3.8%。起點順接D匝道,連續上跨A匝道、青銀主線后,采用單車道加速車道向北匯入青銀高速主線。G匝道為青銀高速太原去往西二環古交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圓曲線最小半徑130m,最大縱坡3.9%。起點由C匝道分流,匯入E匝道去往西二環古交方向。H匝道為青銀高速汾陽去往大運高速祁縣方向,可利用原義望樞紐匝道輕微改造。匝道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9.0m(單向單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253m,最大縱坡2.4%。起點為原義望樞紐祁縣方向匝道的中段,終點與本方案B匝道合流。I匝道為西二環古交方向去往青銀高速汾陽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為9.0m(單向單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200m,最大縱坡3.6%。起點接西二環分離式路基主線匝B,終點匯入青銀高速去往汾陽方向,設置加速車道匯入主線交通流。J匝道為青銀高速汾陽去往西二環古交方向匝道,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10.5m(單向雙車道),圓曲線最小半徑300m,最大縱坡3.6%。起點設置減速車道從青銀高速主線分流,連續上跨H匝、B匝、義望樞紐大運主線、A匝,最終與A匝道合流,去往西二環古交方向。
3.3方案比選
方案一優點為保留了原有高速出入口,用地少,功能基本滿足使用要求,工程規模較小,造價較低。缺點是沒有完全利用原有互通匝道,建設中需暫時封閉高速出入口,需要加寬主線路基和橋梁較多,影響改造期間主線通行。青銀大運主線共線段、義望樞紐交通壓力更大,易形成局部交通瓶頸。方案二優點為保留了原有高速出入口和原有互通立交,二環主線采用分離設置,對既有高速公路主線改造強度低,滿足規范錯位交叉互通立交的設計要求,使用功能較好,對原有高速共線段和義望樞紐不造成進一步的壓力,施工期間對主線通行影響較小。缺點是橋梁眾多且結構復雜,工程量較大,新增占地較多,造價較高。方案一和方案二技術指標及主要工程量比較見表1。對本樞紐從使用功能、交通流優化、工程規模、對原有公路設施利用和改造強度等方面綜合比選分析,認為方案二優于方案一,推薦復合式變異苜蓿葉樞紐方案。
4結語
既有高速公路新增樞紐立交,應當合理配置路網節點,優化交叉道路的車輛轉換方案,盡量采用新建的方式,謹慎采用復合式樞紐。復合樞紐新增匝道時要分清主次交通流,交叉跨越方式要理順并優化,原有立交匝道及出入口應充分利用,還必須兼顧保障改造期內的舊路通行能力。對立交方案的比選,也應從整個區域路網結構來分析,以功能最優為第一原則,不可簡單地以工程代價高低做方案取舍。本項目在現有道路環境復雜,匝道布線影響因素較多情況下,統籌考慮現有立交,優化形成了結構緊湊,占地集中,功能完善的樞紐方案,較好地解決了該項目樞紐設計節點難題,可為類似情況立交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公路立體交叉設計細則:JTG/TD21—201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
作者:王添榮 單位: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