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媒體建設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校園媒體是高校新聞宣傳的重要陣地,新建高職院校從無到有地建設校園媒體面臨著學生文化基礎薄弱、高校管理模式落后、專業設置先天不足等阻力。鑒于此,新建高職院校應把握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校園新聞的傳播者、校園輿論的引導者的建設定位,從依托團學工作,加強學生團隊建設;結合專業建設,提升團隊媒介素養;緊跟時代步伐,強化網絡陣地構建三個方面,加大校園媒體的建設力度,將校園媒體打造成推動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助推器。
關鍵詞: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建設路徑
校園媒體是高校開展對內對外新聞宣傳、意識形態引導等宣傳工作的重要支撐力量。而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也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高職院校在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其中校園媒體的建設力度既是學校內涵建設的具象,也是學校綜合發展的縮影。
一、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建設阻力
目前,許多新建高職院校是由中等職業學校升格而來的,雖然辦學層次提升了,但是各方面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與普通高校完全對標,尤其是在校園媒體建設方面對比普通高校幾乎是零基礎。新建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媒體方面還存在諸多阻礙因素。
(一)學生文化基礎薄弱
師資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學生則是一所高校辦學的直接受教育主體,是立校之基[1]。校園媒體的主要運營主體也是以在校學生為主。新建高職院校在升格或者新建之后大多數還保留著部分五年制高職和三年中職的在校學生,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這部分學生才能完全畢業。由于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這與文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明顯差距。而對于校園媒體建設來說,學生的文化基礎尤其是文學素養、邏輯思維能力等直接決定著校園媒體內容制作的水準。因此,新建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于學生文化基礎尤其是文學素養、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為校園媒體的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幫助學生與校共進,盡快從傳統的職業技術人才轉向應用型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2]。
(二)高校管理模式滯后
扎實有序、高效流暢的管理,是高校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堅實保障。一些新建高職院校在升格后,依然沿用升格前的管理體系,但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學校的管理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教育教學管理和學校內部管理,具體的范圍、內容和要求都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校園媒體的管理模式也應該隨著學校的升格或新建而轉型升級或破舊立新。目前,新建高職院校對于校園媒體的管理模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依然保留了大量中職時代的管理模式,這對于進入高等教育的校園媒體來說是一種桎梏。建立全新的行之有效的關于校園媒體的高校管理模式,以促進校園媒體快速適應高等教育宣傳的需要,是當前新建高職院校亟須也是最易進行的工作之一。新建高職院校應根據實際需要,對管理層級和管理機構進行調整、重組,培養管理人員特別是管理工作的中堅和骨干的思維習慣、工作方式和能力素質等[3]。
(三)專業設置先天不足
校園媒體是否可以高質量運營除了學校管理之外,學科專業的建設也是支撐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校園媒體的運營歸根結底是基于大眾傳媒的宣傳,一所學校傳媒相關專業的建設水平,能否為校園媒體的運營隊伍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校園媒體的發展質量。然而高職教育的定位就是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多是以理工科等實用性專業作為主要專業。傳媒相關專業多開設在本科層次的高等院校,尤其是當前對于新聞傳播等專業人才的培養逐漸走向“精英化”,清華大學在2019年甚至宣布以后不再招收新聞傳播學科的本科生,全面轉向培養研究生層次的高層次人才。缺乏傳媒相關專業直接造成了高職院校校園媒體在專業人才培育上的“先天不足”,新建高職院校尤為嚴重。在職業教育技能化的大趨勢下,新建高職院校應當著力培養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借助開設大學生媒介素養等選修課、開展傳媒相關學生活動等手段彌補學生媒介素養的不足,為校園媒體的人才培育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二、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建設定位
高校是面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而校園媒體則是高校生產、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品的主要載體。對于新建高職院校來說,為適應高等教育的學校思政要求,其校園媒體建設應牢牢把握住以下定位。
(一)校園文化的創造者
高校的校園媒體一般都隸屬于學校的黨委宣傳部、團委、學工部門等黨團部門,這些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為在校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園文化產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娛樂文化等。這就使得校園媒體本身就被賦予了媒體生產文化產品的功能,校園媒體需要持續為在校大學生輸出優質的校園文化產品。而大部分高校的校園媒體都是以學生作為其運營主體,而教師作為指導和監督主體。這就相當于師生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享受者。然而高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傳播環境,師生很容易陷入信息傳播的“繭房效應”中,這就要求校園媒體所創造的校園文化既要有大眾性,又要有針對性,讓廣大師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
(二)校園新聞的傳播者
校園媒體作為學校黨團部門領導下的新聞媒體,其一大功能就是樹立學校形象,起到信息傳播的渠道作用,利用其自身在校園內部擬態環境中的主導地位,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做好學校形象的樹立工作,作為學校宣傳的喉舌,發布屬于學校官方的權威消息。校園媒體的另一功能就是校內校外的新聞宣傳。從校園媒體的媒介形態來看,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新媒體、校報校刊甚至是校園公告欄都是校園媒體傳播的渠道。作為信息傳播的渠道,校園媒體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去傳播校園新聞,發揮其自身的媒體屬性,為高校師生提供信息傳播服務。
(三)校園輿論的引導者
高校的校園媒體普遍都是在學校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作為社會主義辦學的中國高校,這也意味著校園媒體也是黨和政府主辦的新聞媒體之一,是黨和政府在高校內部的宣傳陣地[5]。這就必然要求校園媒體要在引導主流意識形態、樹立主流價值觀方面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那么作為為校園師生提供文化娛樂產品的高校校園媒體,傳播校園新聞的時候也必須要承擔起引導校園輿論的責任。必須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運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創新黨媒的傳播方式,同時要配合做好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工作,真正把做好校園輿論的引導工作放在校園媒體工作的首要位置。
三、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建設要點
作為新建高職院校,在各方面與普通高校相比還有差距,尤其是在當下媒介融合日益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建設更要把握要點、突出重點、聚焦亮點,利用好新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創新傳播模式,實現校園媒體建設的彎道超車,間接提升學校的內涵建設工作水平。
(一)依托團學工作,加強學生團隊建設
校園媒體的運營主體是學生,而校園媒體又是在學校黨團部門指導下開展工作的,這就賦予了校園媒體的二元化主體屬性,即校園媒體既是媒體組織又是學生組織。作為學生組織其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為學校師生尤其是廣大的學生群體服務,學生工作一直是高校團學工作的核心主體。因此,校園媒體需要依托學校團學組織積極開展工作,整合學校新聞宣傳資源,做到集約化運營,尤其是加強校園媒體學生團隊的建設。選拔優秀的學生干部充實到校園媒體的宣傳隊伍中去,優秀的學生干部是校園媒體學生團隊建設的基石,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校園媒體學生隊伍。同時作為學生組織,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黨團活動也是其作為學生組織的功能之一,這就要求校園媒體也要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或者積極參與其他學生組織或社團開展的學生活動。大量的學生活動也為校園媒體的學生隊伍創造了良好的錘煉業務技能的環境,校園媒體隊伍可以在活動中踐行媒體人的“四力”,為校園媒體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能保障[7]。
(二)結合專業建設,提升團隊媒介素養
新建高職院校雖然專業基礎薄弱,并且專業結構尚未完全完成升級轉型,但是校園媒體也可以借此機會,結合專業建設,為校園媒體團隊提升媒介素養提供專業基礎。新建高職院校可以依托校園媒體的相關專業,選拔專業素養過硬的學生充實到校園媒體團隊中,聘請有媒體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加以指導。讓學生將專業所學運用于校園媒體的實踐當中,為校園媒體的建設奠定基礎。同時,與學校教務部門合作,逐步開設如大學生媒介素養等公共選修課或在線開放課程,配合校園媒體建設,逐步在全校范圍內提高非傳媒相關專業學生的整體媒介素養,并依托青馬工程、思政課程建設等,為校園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最后,由于高職院校的教育定位為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普遍采取“2+1”即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外出實習的培養模式,相比本科院校,學生在校時間少了一年,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校園媒體必須強調校園媒體隊伍的實踐動手能力。而這也正是高職院校的優勢所在,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校企合作的優勢,建立以“項目制”為核心的校園媒體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借鑒本科院校新聞傳播類人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嵌入式”融合、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技能訓練的“延伸式”融合、學校與行業的“互動式”融合的“三融合”培養體系,提升校園媒體團隊的整體媒體業務素養[8]。
(三)緊跟時代步伐,強化網絡陣地構建
當下新聞媒體的傳播已經進入了融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符合當下尤其是年輕大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基于新媒體平臺可以開發出多種形式的雙向互動模式。新建高職院校要積極把握住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采取新媒體的傳受雙方的互動形式,努力增強校園媒體在校園師生中的影響力和權威性[9]。校園媒體要牢牢把握住網絡新媒體宣傳陣地,借助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強與在校大學生的互動交流,積極協助學校做好引導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輿論工作,這也是新時代高校黨團部門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另外,新建高職院校還要積極引導校園自媒體的發展,新建高職院校的生源相比以往有了質的飛躍,高職的主要生源變為了以中職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為主,這些學生有著多元化的個性化思潮,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也有著眾多的“新意見領袖”,這些“新意見領袖”盡管在受眾數量和范圍上相比傳統的“意見領袖”略顯不足,但是在小范圍的受眾群體內部的權威性和話語權卻極大提高了[10]。新建高職院校校園媒體應該搶占校園輿論的話語權高地,積極引導校園自媒體盡快適應學校教學育人環境,這是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思政教育的有利補充。
作者:吳飆 單位:江蘇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