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大學語文課程有豐富的思政教學資源,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保證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但應突出專業特色。當前,高護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有待建設,教學形式較為傳統,考核沒有凸顯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注重護理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融入,應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保證高護大學語文思政教育融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思政理念;高護專業;大學語文;教改策略
“課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是指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和有目的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營造育人氛圍,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所倡導的道德要求、價值觀念、思想認識和政治理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傳遞給受教主體,使其成長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1]大學語文課是各個院校、各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承擔著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其母語能力,培養其審美品位的重要使命。但由于它不是專業課,學生覺得對就業無直接幫助,學習動力不足,教師也面臨著班額大、課時被不斷壓縮,難以提升教學效果的窘境。在當前價值多元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誤導,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素養的提升,這不僅影響其當下的健康成長,也勢必影響其日后的成才和成功。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彭書雄認為,大學語文教育,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構建大學生精神家園、提高全民族母語文化素養、夯實漢語國際傳播基礎工程、培養高素質人才市場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對科學和技術的強調,對文化和信仰的忽視勢必造成當代大學生精神的迷惘、心靈的脆弱、思想的匱乏、行為的失范,大學語文的人文作用可以作為醫治上述病癥的良方。所以,重視大學語文教學,努力通過教學改革提升大學語文對大學生的精神引領作用意義重大,“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護專業是培養護理人才的專業,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醫療事業的發展。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2]大學語文課程是高護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對提升高護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陣地。
一.高護專業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3]由于護理職業的特點,對高護學生來說,有同情心、寬容溫和、尊重他人、團結協作就顯得十分重要?!按髮W語文在完善人性或者人的完整性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大學語文中有許多篇目可以培養高護學生的道德品質,神話《女媧補天》里贊頌了女媧造福于民的奉獻精神,《精衛填?!分械木l,為了不讓大海奪取更多人的生命,不辭勞苦、常年累月的銜來樹枝和石子,立志要把大海填平,《詩經》中的《君子于役》、《擊鼓》表現了對生命和感情的珍視,這些都是對高護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2.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職業核心素養是職業發展變化對職業人才素養的要求,是直接與職業環境和崗位能力相對接的,關涉個體的社會適應性、崗位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性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5]高護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有責任心、技術嫻熟、細心嚴謹、果斷敏捷、積極主動、有科學精神、干凈整潔等。大學語文中同樣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屈原的詩篇中,就表現了對祖國不離不棄的責任感,《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對理想的不懈追尋,《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蘇軾對胸有成竹、孰能生巧等學習技藝秘訣的論述,余光中《我的四個假想敵》中表現的樂觀灑脫的人生智慧,都可以作為對高護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的素材。此外,要品味《紅樓夢》等長篇小說的細節,就需要細心、耐心地篩選信息,因此,精讀文本是對高護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的好方法。大學語文的高雅品位也有很好的審美教育功能,可激發高護學生對美好的事物的喜愛之感,對惡濁事物的厭惡之情,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注重自己儀容儀表的整潔、凈化自己的工作環境。
3.大學語文的教學形式有吸引力、感染力
大學語文的教學文本常常含有鮮活具體的人物、曲折生動的事件、真摯感人的抒情、鞭辟入里的議論,形象有趣的說明,不是枯燥的說教和晦澀的闡述。因此,學生學習容易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人格和道德的教育,內省于心,外化于行,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走好自己的學習成長之路。
二.當前高護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專業針對性不強
“結合人才培養實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是上好一門課的基礎?!盵6]高護專業的大學語文通常開一個學期,是公共課,教學內容和其他專業的語文教學沒有什么區別,沒有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的教材,教師本身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理論欠缺、實踐經驗不足,只是進行基本的文體閱讀和語言、寫作訓練。此外,學生會受到一些寬泛的審美追求和道德人格的教育,但涉及到醫護類人物和事跡的選文并不多見,很難和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聯系起來。
2.教學方法陳舊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采用“一言堂”、填鴨式教學,造成了很多的弊端,老師苦口婆心、口干舌燥、面面俱到的講授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學生低頭記筆記,師生都很疲憊,一學期下來大家看似忙忙碌碌,但學生只是被動的吸收知識,沒有把知識真正內化并學會運用,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大學語文的教法改革迫在眉睫。雖然學界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呼聲很大,但在大學語文課堂上,許多老師仍然沿用的是傳統的教法,一方面是老師覺得學生的水平有限,提不出多少真知灼見,課堂時間寶貴,為了趕進度,擠壓了課堂討論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習慣了傳統的聽課方式,不會主動地去預習課文,探究問題,沒有進行課前預熱,上課也不知該怎么討論,再加上缺乏課堂討論的訓練,也沒有信心當眾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大學語文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有簡單的課堂提問和討論環節,但因為不是專業課,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教師要求學生記住一些文學常識、了解一些經典篇目,大部分是為了學生能夠順利通過各種考試,缺乏對學生課前自學資源的篩選和課后拓展資源的分享。課堂上學生體驗和實踐的環節較少,所講的觀點雖然正確,但那大多是專家學者的解讀,然后教師在課堂上轉述出來,不是學生通過思考后自己形成的感悟,自然難以心領神會,被動接受別人的觀點,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學生缺乏主動深入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自然使該門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考核形式單一
大學語文的考核通常是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一定比例,最后計算總成績,但平時成績通??己说氖菍W生的到課和作業情況,作業多是需要識記理解的文體知識、文學篇目,“母語教育的課程定位,決定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不是知識灌輸,而是以文載道、以文化人”[7],但高護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的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凸顯出來。期末考試也多是按傳統的方式出題,注重對學生文學素養的考查,很少融入思政元素。
三.將思政理念融入高護大學語文課程的策略
1.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
大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清醒地認識自身所肩負的重任,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努力成為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教師,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高校教師的神圣使命。[8]學院應邀請“課程思政”專家入校園開展講座,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理論修養和認識水平,使其理解“課程思政”理念,知道每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自覺地踐行這一理念,提高語文教師對“課程思政”問題的重視程度。邀請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已有經驗的院校教師來為本校語文教師傳經送寶,使其知道在“課程思政”中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組織本校語文教師觀看“課程思政”的專題報告,推薦相關報刊書籍,并組織教師開展研討會,做讀書筆記,說心得體會,在全校營造研討“課程思政”問題的熱烈局面。還可請思政課教師定期為全體語文教師開展專題培訓,提升語文教師的政治素養,為“課程思政”和語文課程融合做好知識儲備。讓思政課教師和語文教師結對子,共同開展課題科研,交流切磋思政問題和語文課有效融合的難題,答疑解惑,互幫互促,共同進步。
2.建立專業匹配度高的大學
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對接護理職業標準、崗位要求,編寫富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以愛心耐心、精益求精、服務精神、愛崗敬業等護理專業人才必備的品質為主題,精選相關的教學篇目,設計教學模塊。增加古今中外醫護類的名人故事、傳記類的文本,增加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幫助他們樹立人生榜樣。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分享教材相關的課件、音頻、視頻、書籍、論文等資源,方便學生課外學習,讓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某篇文章,而且能夠了解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能夠融入特定時代的氛圍中,去感受文化名人的心路歷程和人生選擇,給學生以全息的體驗,這樣學生受到的就不是碎片化的知識教育,而是人生的教育。
3.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落到實處
課前,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在學生進行充分預習后,課上交流討論學習心得體會,教師在設計討論問題時,可有意融入思政元素。如讀了莫里哀的《偽君子》,你認為虛偽有什么危害,應如何看待誠信問題?在《西廂記》、《牡丹情》的細讀中,帶著學生體驗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心靈之美。語文課堂要注重美的體驗,也要注重情的融入,通過文本精讀,讓學生了解《史記》所寫的蘇武牧羊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和氣節。帶著學生品讀《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故事,學習他扶危濟困的大愛情懷。對文中的精彩字句仔細揣摩,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處境和心理,領悟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實質,從而受到道德教育。課堂可先布置任務,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派代表上臺展示討論成果,最后教師點評補充,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還可采用情景模擬的形式,派學生表演戲劇或小說中的某個片段,以加深學生的切身感受,加強思政教育效果。課后在網絡學習平臺布置作業也可設計開放性的題目,滲透思政教育,引發學生思考。如學了食指的《相信未來》,你是怎么理解永葆希望的重要性的?如何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女士的擇偶觀?學生可采用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完成作業,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授學生寫作計劃和總結時,可滲透人生規劃的教育,在教授學生寫作求職信時,可滲入職業理想教育,在畢業論文的寫作訓練中,可培養學生科學求實的嚴謹精神。
4.改革評價機制,以制度導向
提升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鑒于大學語文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作用有限,在考核教師的教學成績時,應將是否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作為一個考核標準。教師在計算學生平時成績時,應對課堂中參與討論積極、發言有理有據、態度端正的同學予以加分,在思政類的征文、演講、朗誦、辯論、文學社、戲劇社等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同學也可獲得大學語文課程的加分,在大學語文網絡學習平臺上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同學可獲得積分獎勵,做社會調查、寫調研報告,也可作為考查形式。教師在考試命題時,不能只考查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還可設計一些考查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小論文,如你如何理解《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中的及時行樂思想?屈原《橘頌》中的橘樹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如何理解湯顯祖的至情觀?這樣學生就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思考、查找資料,將想法訴諸筆端,形成文字,使文字準確流暢的過程,也是使自己的認識更為明晰化、信念更加堅定化的過程。總之,根據護理職業的行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編訂高護專業的大學語文教材,增加教材內容和高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匹配度,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情景模擬表演等多樣化形式開展課堂教學,將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融會貫通起來,給學生現身說法和切身體驗的機會,在考評教師和學生時都應當增加課程思政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將課程思政深度融入高護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德技雙馨的高護專業人才培養中實現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作者:王蕾 單位:商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