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具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形成了深厚而綿延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在文學中的滲透和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文學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代表,承載了文化發展和傳承的任務。我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糟粕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保留了精華并使之得以傳承。從新文化運動以后的現代文學作品來看,整體創作方向已經脫離了傳統文化的范圍,但其內在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與傳統文化不謀而合。因此,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梳理,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角度探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學;關系;分析
我國現代文學源于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思想和文化先驅們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并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依然在我國現代文壇熠熠生輝,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可否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是在反對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是,這并沒有從文化的根本上將這兩種文學類型進行切割,相反現代文學的發展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正是這種聯系讓我國的文學發展在創新中體現出了文化的一脈相承。
一、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概述
傳統文化是對我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它以傳統文化思想為主干,包含了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囊括了不同地域的文化成果。我國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在發展和延續中也形成了鮮明特征:第一,傳統文化具有延續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我國傳統文化總體上綿延不斷、世代相傳,沒有因為各種外部原因而中斷,同時華夏民族在特定區域內繁衍發生,形成了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的文化內容,也在民族內部的融合以及與外國文化的交流中不斷拓展、融合、互補,形成了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中原文化為核心,兼具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文化發展態勢。第二,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倫、強調德行。先秦著作《禮記》中早有記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論語》有云:“仁者愛人。”《孟子》中說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國一體是我國古代社會構成的基本理念,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成為了傳統文化強調倫理、重視道德的根本原因。在家庭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上升到國家則是忠君愛國,而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成為君子的終極追求。第三,傳統文化崇尚中庸、追求和諧。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其他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都提倡和諧,并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說法;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則主張“貴和尚中”,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則強調“協和萬邦”等。這些思想無一不在凸顯“以和為貴”的主張。第四,傳統文化中的不同思想相互補充,雖然也有某些文化傳自外邦,但是在與我國本土的儒家文化融合中也逐漸深入人心,并在傳統文化同化中實現了新層次的境界。我國現代文學是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新文化運動所掀起的革命思潮迎合了現代文學發端時期的社會環境需求,直至新中國成立,現代文學的整體體系基本成型。新中國成立后,現代文學也進入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時期,展現出獨有的特色和生命力;現代文學經歷了漫長的“蟄伏”后,再次表現出空前的創新和進步,并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下呈現出多樣化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相較于傳統文化而言,我國現代文學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算得上的是推陳出新,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不斷涌現,獨特的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讓文學作品充滿生機。縱觀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總結其呈現的特征:第一,現代文學的發展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過程相重疊。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均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接觸到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窮則思變”,將革命的矛頭對準了傳統文化,并開始了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斗爭,希望從思想層面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第二,現代文學的發展符合我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在封建社會末期,古典文學發展已近尾聲,在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必然會在文學創作中有所展現,最終推動文學發展進入現代階段。第三,我國現代文學作品受外國文化影響深遠。例如新文化革命初期的“民主”與“科學”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等都成為現代文學反對傳統文化的思想利器,而由此衍生的文學作品也成為了一代人的思想啟蒙,同時也為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
文學藝術是傳統文化展現精神內核的重要載體,我國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創作、積累,形成了豐贍、充盈、燦爛、輝煌的文學藝術寶庫。傳統文化鑄造了文學藝術,文學藝術承載了傳統文化,文學藝術是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但其自身也具有獨特的審美文化內涵,而那些久讀不厭、耐人尋味的經典文學作品就是審美文化的具體體現。早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諸子散文就為我們呈現了文學創作的獨特美學價值,并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墨俠文化等。后人經過對諸子百家作品的注解闡釋和發掘梳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統或思想體系,而這些也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時至今日這些經典的作品依然常讀常新,并且與現代文學思想存在不謀而合之處。例如《論語》中的“仁者愛人”和“泛愛眾”講的是人道主義思想,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的人道主義思想是相通的;《孟子》一書對儒學的民本思想有著精辟的論述,而這與現代的人本思想也存在關聯;《墨子》中提倡的“兼愛”和“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等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推崇的仁義理想,這與現代社會提倡的平等觀念、守望相助等思想亦有相通之處。當然,與現代思想不謀而合的不僅限于先秦諸子的文學作品,后世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依然能夠從精神層面與現代社會中的思想建立聯系。例如,詩歌是傳統文化中的“明珠”,古代的文人騷客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文體表達著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例如陶淵明的田園詩獨具一格,細細讀來既讓人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隱逸灑脫,也讓人體驗到了儒家文化“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詩仙”李白向來瀟灑恣意,傳統文化思想是其創作的源泉,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他的詩作中窺探到儒家的“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理想,以及游俠文化中反抗強暴、救弱扶傾的精神;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三吏”、“三別”、《兵事行》、《春望》或者《赴奉先縣五百字》、《征夫》、《登樓》等詩無一不在替百姓憂愁、替國家憂愁,而這愁緒是在儒家文化“仁者,愛人”的仁政愛民的影響下產生的;文豪蘇軾詩、詞、文俱佳,它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融合的影子。例如蘇軾飲慕屈原、諸葛亮、陸勢等經世濟時的人物,認為“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想做一個風節凜然、敢作敢為的儒者,但又酷愛陶潛,希望過上隱逸生活,同時熱衷于養生之術,“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練”。當然,他與大和尚佛印的故事也被后人津津樂道,正是這種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融合,讓蘇軾的作品在審美價值與藝術精神上別具一格,并吸引著后人研讀品味。除去詩歌,還有古典文學名著傳承者傳承著傳統文化。經過上文簡單梳理,可以看出我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深刻的思想,更有經典的文學作品作為宣傳的載體。而從精神層面來看,其中與現代文學所重視的民主思想、人本思想、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存在諸多關聯。我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大家、名家,幾乎都是飽讀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小說戲劇,這些文化作品會潛移默化地陶冶性靈、滋養精神、塑造心理,從而讓其在創作中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追尋和認同。通過對我國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可以發現文化先驅們早年所獲取的傳統文化已融化其靈魂或血液中,成為其心理結構或藝術機制的組成部分。這就使得其整在文學創作中即便對傳統文化嚴厲地批判,依然呈現出濃郁的傳統特色或民族性質感。例如,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造詣頗深,他撰寫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依然是后人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參考資料;胡適在古典小說研究與整理上也下足了功夫,他收集整理包括《紅樓夢》《水滸傳》在內的多部古典名著作品,對這些作品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并著述六十萬言結集為《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由此開啟了小說學術研究路徑。胡適甚至發現了《紅樓夢》海內孤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為近代紅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從胡適的這一行為來看,他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表現積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并投身到傳統文學的研究之中,為這些作品的傳承和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新文化運動中,郭沫若的張揚個性和反叛精神十分典型,但即便如此,對于傳統文化也沒有全盤否定,甚至在文學創作中多受傳統文化的滋養。例如郭沫若創作了《論中德文化》《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等文章,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即便是在《女神》這樣以追求個性與自由的作品中,依然沒有看到他對傳統文化的唾棄,反而能夠看出其中來自傳統儒家的主體哲學精神與及其自由意志;之后在《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等歷史作品中,更是將儒家美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國現代文學家許多都有著深厚的古代文學修養且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他們雖然反對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造成的精神鉗制,但是也通過解讀或研究古代文學文本感悟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并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為傳統文化通向現代中國文學搭建了一座橋梁。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并非完全是西方文化的“空降兵”,它也是從傳統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果。有的文學研究者在分析了傳統文化與我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關系后,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在精神層面是相通的。其中一個佐證就是,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雖然在文學體裁、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等方面截然不同,但是在思想精神上卻存在著繼承和延續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澄清,現代文學在思想意識層面與傳統文化精神確實存在相通之處是,但現代文學發源于現代文化意識,它與傳統文化精神的差異點十分明顯。我們之所以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存在相同之處,是因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包容性極強,同時傳統文化精神以非理性形態滲透于文學作品。例如作者或者通過寄寓意象意境、或者通過設計情節或者通過塑造人物來呈現文化精神,這些都為后人精讀細節和反復體驗提供了機會,也為探索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文學意蘊之間的關聯性和互通性創造了條件。鑒于此,我們在分析研究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文學意蘊關聯的時候,應該從多角度出發,綜合分析作品呈現出的文化內核,并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這樣才能從文化傳承的視角正確看待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
三、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源頭,從現代文學的發展表現來看,雖然其開端是從批評傳統文化開始,但是傳統文化的因素在現代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卻長久地保持著思想的烙印,而現代文學的發展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過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這期間形成了深厚而綿延不絕的文化積淀,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優秀文藝形式,現代文學要想發展必然不能將其全盤否定,而是應該從中汲取精髓。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現代文學的產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沖擊,但其所形成的優秀成果也是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的表現。
作者:周君澤 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