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達到7%以上,則認為其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年撫養壓力增大,從而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對人口老齡化相關指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南京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產業結構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指出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與消極的影響,可以為人口老齡化格局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可行的策略方向。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撫養比
前言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從初見端倪到不斷推進。1990年,65歲以上老齡人口總量為62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5.57%;2020年該數值為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3.50%,30年間,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翻了2.4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了5.44%。歐美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多數已達到富裕水平,而中國則是未富先老。雖然目前中國的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中國的老齡人口規模是最大的。從國際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一般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都較高,而國家經濟水平較差的國家,人口年齡則較為年輕。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段,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不斷增長,生活及醫療水平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會更加嚴重,這勢必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環境保護要求提升等,今后我國經濟將難以像以前那樣高速增長。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文獻綜述
關于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在國外的研究中,早期有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增長會引發產業結構的變化。科林·克拉克(1940)的研究也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會下降,接著從事制造業的人數下降,最后他們都轉向去從事服務業。為了更好地描述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學者將其他中間變量引入其中進行研究。JohnLaitner(2000)將儲蓄率引入,從而建立數學模型以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認為,居民支出方向的改變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儲蓄率,而對非必需品需求的增多,可導致與之相關的產業規模擴張及繁榮,最終必然改變產業結構。Ronald&Andrew(2010)從宏觀角度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人口老齡化會促使政府的產業政策向老年產業方向傾斜,老齡人口的增多將使這部分人的需求增加。Karol(2016)基于擬合多項式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中東歐家庭消費水平的影響。事實表明,人口老齡化與家庭消費水平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也即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家庭消費水平下降,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在國內的研究中,從理論的角度,左奇(2016)對四大經濟區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結構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發現我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剩余較多,勞動力人口有較強的意愿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步下降,勞動力將向其他產業轉移,而第三產業則會吸納從第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就業人口;老齡化將使未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人數進一步短缺。從實證的角度,蘇斌(2021)等借助我國多地2000—2017年共18年的面板數據,運用靜態和動態面板模型研究我國人口年齡變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結論表明,我國東、中、西部不同的區域,人口年齡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也存在差異性。從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角度來看,少兒撫養比對其均有抑制作用,而老年撫養比可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但抑制產業結構合理化。在政策上應注意區域差別,促進各地協調發展。本文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三大產業從業人數的變動情況及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二、南京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的概念
國際上通常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
(二)老齡化程度的常用指標
1.老齡化系數(W)指的是某一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計算公式為:W=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人口×100%這個比值通常被用作衡量人口結構老齡化的重要指標,它可直接反映人口老齡化進程的速度,根據老齡化系數可大致確定人口發展模式類型,如表1所示。2.撫養比。(1)老年撫養比是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的比值。公式如下: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5~64歲勞動力人口×100%該指標用來衡量勞動力人口撫養老年人的壓力。(2)少兒撫養比是指14歲以下人口與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的比值。公式如下:少兒撫養比=0~14歲人口15~64歲勞動力人口×100%這一指標反映出勞動力人口撫養少兒人口的壓力。(3)老少比指的是老年人口與少兒人口數量的比值。公式如下:老少比=65歲及以上人口0~14歲人口×100%該指標反映的是人口老齡化是受老年人口的影響更大還是受少兒人口的影響更大。
(三)南京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點
下面從人口的數量、結構、空間等三個方面對南京人口老齡化的特征進行分析。1.數量特征。(1)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全省排名靠前。江蘇省是老齡化程度較為嚴重的省份,南京市的老齡化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在江蘇省的地市排名中靠后,但是老齡化人口的絕對數量較大。2010年南京市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為73.64萬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該數據則上升至127.59萬人,增加了53.95萬人,在全省排名第五(圖1)。(2)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轉變。2000—2019年,南京市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為6.09%,平均增長速度為3.88%,人口老齡化向深度發展趨勢明顯。2.結構特征。(1)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2010—2019這十年間,南京市常住人口數增長速度為6.18%,而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增長速度為-0.85%。由圖2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勞動力人口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人口內部結構老化明顯。(2)勞動年齡人口撫養負擔加重。如圖3所示,南京市2000年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1.16%,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2020年該數值上升至18.62%;2010年少兒撫養比為11.7%,之后快速上升至2020年的17.33%,南京市人口總撫養比負擔不斷加重。3.空間特征。一般認為,人口老齡化的初級階段是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7%;當該比重達到14%時,則越過初級階段進入深度階段;大于等于20%時,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超級階段。(1)從時間維度上看:南京市接近人口老齡化的深度階段。2000年,南京市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49%,2010年發展至9.2%,而后的十年,快速發展至13.7%,已經接近人口老齡化階段,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65歲以下人口的比重,則將向人口老齡化的超級階段發展。(2)從空間差異來看:經濟越發達,人口結構越年輕。從空間差異的角度來看,江蘇省內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較輕。從2005年開始,有“長壽之鄉”美名的南通市率先進入人口老齡化深度階段,至2020年,南通市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超級發展階段。從圖4可以看出,總體來講,江蘇各地人口老齡化的程度符合“越富越年輕”的規律,蘇南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明顯輕于蘇中、蘇北地區。圖4江蘇省各城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三、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一)南京市產業及就業結構現狀
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個明顯特征,即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越來越大,第一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小。有學者提出用產業結構升級系數表示產業結構升級的合理性。公式如下:R=fir+2×sir+3×tir在該式中,fir、sir、tir分別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產業結構系數R的值介于1~3,該數值越高說明產業層次就越高,經濟水平也越高。經計算得知,2000—2020年,南京市該指標數值從2.4升至2.6,可見,南京市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調整到合理的結構。由圖5可知,2000年,南京產業結構仍是“二三一”的結構,而自2002年開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自此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模式。2000—2020年,產業結構雖稍有波動,但總體趨勢是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高,直至2020年,第一產業比重為2%,第二產業比重為35.19%,第三產業比重增至62.81%。產業結構升級不僅涉及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的變動,還與三次產業從業人數的變動有關。如圖6所示,自2010年至2019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從發展趨勢上看都是下降的,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總體上是上升的,由242.1萬人上升至279.5萬人,平均增長速度為1.6%。
(二)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三次產業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目前,南京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正以14.3%的平均增長速度向前發展,而人口老齡化程度則不斷加劇。人口老齡化會降低勞動力人口數,影響勞動生產效率,也會影響消費需求、人力資本及技術創新,而這些要素又將反過來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影響,最終影響經濟發展。但是,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也不完全是消極影響,也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1.積極影響。人口老齡化可促進與老年人需求有關產業的發展。老齡人口的增長,使得與老年人需求有關的產業———日常生活服務需求、養老需求、醫療服務需求、金融保險需求、老年旅游健身需求等存在巨大的發展機會,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有利于文化娛樂和休閑旅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人口老齡化還可促進第一、第二產業升級。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城市勞動力將會陷入短缺,農村富余勞動力將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人口減少,有利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及規模化經營,進而推動第一產業的結構升級;在人口老齡化程度提升的同時,平均每個家庭撫養的孩子數量也在下降,使得家庭平均投入孩子身上的教育費用增加,有利于未來就業市場上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提升,進而促進第二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2.消極影響。人口老齡化將使得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低生育率使得未來適齡勞動力數量的絕對數值降低,這將不利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不利于提升社會發展活力。而老年人一般只進行社會消費活動,極少參加社會生產活動,將使得年輕人養老負擔加重,政府對養老保險的支出加大也會降低對于研發活動的投入,進而影響產業發展,最終阻礙經濟發展。
四、結語
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十四五”期間,南京市發展的總體要求為:常住人口突破1千萬,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2萬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0%左右。在產業發展方面,南京將提振發展實體經濟,優化升級現代產業體系。202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為931.47萬人,是GDP全國十強中唯一一個常住人口規模小于千萬的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勞動力人口的增長,如需實現人口過千萬成為超大城市的目標,一是需要提升人口出生率,二是要大力引進發展所需人才。此外,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老齡化會推動老齡產業的消費需求,政府政策應引導和支持老齡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該產業勞動力人口的流入,使得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政府應大力扶持老年產業的發展,以需求帶動發展,提升發展質量,這應該成為未來戰略布局和政策制定的重點方向;還應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作者:張敏 翟雨芹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