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發展下高校美育教育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注重美育在全面發展育人理念中的綜合育人價值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校美育教育在高校全面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在探討高校美育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學生美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完善美育促德育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優秀校園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和優化美育考核成績等加強高校美育教育的對策,為進一步加強全面發展理念下的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校;美育教育;全面發展理念;對策
美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大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加強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美育有效推動地方藝術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是加深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的橋梁和紐帶[1]。因此,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通識美育改革的主要思想和目標定位。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在著作《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通過審美自由這個中間狀態能夠實現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思想和意識的主動狀態這一轉變過程;只有成為審美的人,才能由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2]。美育理論表達了美育的藝術哲學與人性完善的基本內涵。審美教育承載著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品格的神圣使命,能夠與德育形成互為支撐,相互補充的關系;美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機制具有認知作用、感化作用、心理調節作用和品質提升作用[3],美育引導人以嚴謹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二)美育教育適應新時代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要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下功夫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新時代、新形勢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品德、知識學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身體素質、藝術修養、人文氣質、勞動技能等。我們培養的接班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必須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必須堅持立德為先、修身為本;必須具有豐富學識、真知灼見、世界眼光;必須志向高遠,具有勇于奮斗和奉獻精神;必須具備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目前,在高?!暗轮求w”三方面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尤其是對智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但美育教育程度有待加強和完善,要構建相互協調、促進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方式,以適應新時代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發展要求。
二、高校大學生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大學生的美育工作實效性有待加強
目前,部分高校大學生美育工作偏重外在形式表現,缺少內涵性建設;對于美育人文精神、美育哲學、美育與德育整合深度不夠,美育觀念缺乏時代性;美育目標不明確、形式簡單;美育成績構成單一且在評優中被長期忽視;學生自身對美育缺乏正確認識[4]。有些高校開設了美育相關公共選修課程,如藝術鑒賞、藝術欣賞、中國書法等通識選修類課程,考核方式為考查,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與藝術欣賞能力。但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看,與語言美、形象美、行為美和心靈美還有一定的距離。有的大學生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能力差、缺少理想信念、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淡薄等一系列問題。部分大學生日常講話不夠文明,衣著不夠得體,就餐場所隨意,宿舍和個人衛生較差,個人愛好偏向于簡單、庸俗、無內涵的內容等,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還需進一步進行約束。有些大學生在增強內在修養、人文素養、陶冶性情等方面做得不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語言美、形象美、行為美和心靈美的教育有待深化。還需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使其以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度過大學的時光。
(二)中華傳統文化在美育中的靈魂性作用和引領作用尚需加強
當代大學生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引領和弘揚當代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群體,也是中國先進傳統文化邁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主要活動載體。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由經濟引領價值而引發的對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和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冷漠,從整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從幼兒園到大學,從物質生活到飲食習慣,從學外語到出國熱,從日常休閑娛樂到節假日慶?;顒?,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多個方面都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認識程度不夠。在大學四年的時間里,有的大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有意識地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吸取中華文化的精髓,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三、全面發展理念下加強高校美育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美育促德育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
以建立“文化自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美育內涵建設,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和高校實際,利用社會資源,多維度、立體化開展“大美育”教育。加強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不僅有利于高校文化引領功能的發揮,而且有利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目前,有些高校設有風景園林、建筑學、服裝設計等藝術類專業,其中,可供非專業類學生作為通識類的教育課程比較多,如形象設計、中外服裝史、服裝設計原理、美術史、園林史、美學、盆景花卉、水彩畫、書法、篆刻、優秀建筑、園林賞析和中外建筑史等。以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現有教學資源供大學生選擇,學分最低標準可以在原有學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授課目標要從技能傳授調整到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吸收文化精髓、陶冶道德情操、開闊視野為任務和目標,以實現素質教育。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利用現有資源,多維度、立體化增強“美”的現實性和可觸摸性,用現實的“美”震撼學生的心靈,在大學生群體樹立文化認同感,逐步建立“文化自信”。學??沙浞掷蒙鐣Y源,通過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引進專業演出團隊進校園演出,包括書畫類、歌舞音樂類和朗誦類等,并鼓勵有特長的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對審美和創造美的重視;以班級為基本單元,組織學生到當地展覽館、博物館、歷史紀念館、風景名勝參觀游覽等[4]。大學生會感覺到“美”在現實生活中是具體的、看得見和摸得著的,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美的追求。利用地方特色和優質文化開展美育工作。一方面,使學生增強對當地文化藝術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畢業后還可起到對當地文化藝術及風土人情的宣傳作用,促進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文化藝術互動,進而推動當地文化藝術建設和創新發展,形成文化藝術的傳播、繼承和發揚、再傳播的良性循環。發揮美育音樂在校園生活中的作用。音樂可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焦慮情緒。在課前,任課教師可組織班級學生集體歌唱紅色歌曲或正能量歌曲,形成與德育互相促進的良好效果,既能讓學生從困倦中變得興奮,調整好上課狀態,又可使學生始終牢記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培養;另外,還可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積極向上又充滿朝氣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使學生在美育、德育、智育方面共同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具備正確價值觀念的綜合應用型人才。美育教育依托于課堂教學開展,能夠達到與課程建設互相促進的目標,形成美育、德育和智育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搭建優秀校園文化藝術交流平臺
具有內涵的校園文化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彰顯高校文化底蘊。高校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促進文化融合和創新,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通過營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塑造高校文化精神內涵,可以改善學習氛圍,增強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能夠吸引更多優質的生源。利用“互聯網+”搭建校園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建設,將美育教育成果用于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大學生文藝社團征集獨創性的文藝作品,例如書畫作品,它們可以傳遞許多崇高精神的內涵,如表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追求,表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世之道的至理名言,表達“精忠報國”愛國愛民信念的民族氣節等等,在追求藝術美的同時,為大學生精神追求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既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又在審美中追求崇高的價值追求,達到文藝交融發展。又如歌唱作品,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征集與節日氣氛和文化匹配的歌唱作品,如弘揚孝道文化的作品,贊美祖國頌揚黨的紅歌作品等;再如藝術攝影作品,包括校園風景、學生們良好道德修養的行為,食堂的一頓美食、分享學習生活經驗和小妙招,或是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和巧妙設計,或是以班級或支部為單位舉行的學習交流活動,開展融入美育教育的黨建活動,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等;建立的短視頻賬號等快捷新媒體形式,能夠對高校美育教育活動進行宣傳,調動同學們對美育教育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美好校園生活的感悟,激發學生在興趣中探索科學真理,啟發其創新創業思維。同時,體現“以大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持續推進建設高校校園文化藝術平臺,堅持從大學生中來,到大學生中去,宣傳優秀校園文化,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讓中外優秀文化走進校園,達到文化互通、相互借鑒、相互欣賞、相互了解、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優化美育考核成績的構成
美育考核成績可以由美育課程分數和體現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德育日常表現得分以及大學生參加校園建設及獲獎附加分構成,同時也可以考慮學生參加學校相關活動的貢獻情況和獲獎得分情況。按照班級同學互相給分、輔導員給分、班主任給分綜合計算,參與學校美育教育活動,可給出相適應的美育創新學分。將上述得分按照一定比例計算美育成績總得分,并將美育總分按照一定比例計算在綜合成績評定中。通過加大“美育”成績構成的目標引導力度,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一方面,可矯正大學生不健康的課后學習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促進高校德育發展,進而促進大學生“智育”發展。大學生在強烈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形成后,學習和工作熱情得到更大的提高,為“創新發展”提供力量和智慧的源泉[5]。加強全面發展理念下高校美育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更加堅定而執著的理想信念,更加濃厚而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增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與見識,更加具備為黨的事業奮斗的決心和拼搏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張丹 韓寧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