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年教師融入主流研究方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對于行業特色鮮明的院校來說,青年教師保持傳統研究方向的底蘊和優勢是非常重要的,引進跨學緣的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優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融入主流研究方向”為主題,指出了融入主流的必要性,通過內化石油文化、創造外部環境等舉措幫助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快速融入,取得良好成效,為石油高等院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人才培養;非石油專業背景;主流研究
方向引進非專業出身的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優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下簡稱石油大學)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十分注重青年教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尤其是非石油專業背景的青年教師引進培養。這些教師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基本功扎實、創新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快。培養好這些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是石油高校教學和科研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關系到學院未來發展的決定因素。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學院創新開拓了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的系列方式方法,有效促進跨學緣青年教師快速融入學校和學院的主流研究方向,成長為具備融合交叉學科特點的高層次人才。
一、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融入主流研究方向的必要性
行業特色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1]。自2010年以來,石油大學整體調整了入職青年教師學緣結構要求,加大了國內外高校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了知識交換和學術思想碰撞,學術思想得到重大突破和創新。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每年至少有2/3的入職青年教師沒有石油相關專業背景,沒有接觸過學校主流研究方向和課程內容,這也就造成了一些青年教師在融入科研團隊、準備授課課程、申報科研項目等方面存在困難,迫切需要探索解決困難的有效途徑與措施。為了讓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更好地融入主流研究方向,集中統籌分析了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在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中的定位、類型,幫助其拓展研究方向,為他們增添一些“油味”,引導青年教師在思想觀念上發生轉變,在研究內容上有效拓展,促進傳統優勢主流研究方向進一步煥發生機[2]。
二、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融入主流研究方向的措施與途徑
1.內化石油文化,增強青年教師的認同感
學院深入實踐“人才強校”戰略,落實青年教師培養規劃要求。每年組織青年教師赴石油石化企業開展“石油行”社會實踐,青年教師們登上克拉瑪依的黑油山,站在大慶鐵人雕像前,深刻體會石油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每年為新入職教師安排3~5天的集中崗前培訓,幫助青年教師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了解石油行業,培養青年教師建立起“干一行愛一行,干石油愛石油”的職業理想。這些培訓和實踐幫助青年教師更好地了解石油文化、融入石油行業,堅定了為祖國石油行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注重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政治素質的提高,樹立正確的政治理念,使青年教師的職業車輪快速正軌前進。深入理解“三個認同”(即道路認同、理念認同、情感認同)“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開展“課程思政”,成為合格的全方位育人隊伍中的一員;邀請退休老教師與資深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體會,鼓勵青年教師夯實知識基礎,積累實踐經驗,在生活中積極向上、敢于拼搏、勇擔責任,在工作中要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2.創造外部環境,護航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一是以政策支持文件為指引。學院制定《關于化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培養的若干規定》《關于化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助教的若干規定》等相關文件,又根據學院發展情況,設立專項經費,按照《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及配套管理辦法》,資助青年教師科研發展。在《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崗位聘任與管理辦法》中,對青年教師考核列出明確要求,即入職前兩年可以免考核,給青年教師充足的緩沖和適應的時間。二是多渠道多層次引進人才。學院出臺《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人才引進管理辦法》,據此對人才引進工作進行規范。依靠國際精英論壇吸引海外人才,通過優秀學科博士后制度、師資博士后制度、后備師資選拔、直接引進等多種渠道優中選優,選拔有潛力、高素質的青年人才為學院發展注入新動力;設立優秀青年學者項目、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為青年人才提供高平臺高起點保障。三是以認真落實執行為抓手。學院和專業的行業特色鮮明,開設的專業課也帶有行業特色,因此學院嚴格執行助課制度,青年教師在教學指導教師與助課教師的共同指導下,熟悉教學要求,學習授課技巧,厘清授課思路,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在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入職時就明確告知,要求其參加本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礎課程學習,本科非工科專業的青年教師還需自修《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等課程。通過石油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學院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在團隊融入、專業融入、主流研究方向融入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四是配備專業的成長引路人。在《新進教師發展規劃書》中明確提出青年教師在科研、教學、學科建設等方面的要求,為其安排教學和科研團隊,配備教學和科研指導教師。建立學院黨政領導聯系青年教師的制度,每位領導至少聯系兩名青年教師,每年進行不少于兩次的面對面交流指導。五是搭建平臺和團隊作保障。依托“油氣化學轉化科學與工程”雙一流學科建設平臺,組建了以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等為負責人的六個團隊。團隊積極吸納青年教師,使青年教師所占團隊總人數的比例接近50%,形成團隊建設與發展的生力軍。通過團隊的引領,青年教師迅速深入到主流研究方向,不僅提升了青年教師從事研究的主動性,也為團隊開拓創新提供了機遇。隨著石油大學對“三個計劃”(即“攀登計劃”“提升計劃”“培育計劃”)學科建設項目的不間斷經費投入,為青年教師的科研啟動和發展成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融入主流研究方向的成效
學院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開啟了新時代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新局面,成效顯著。近年來,學院共引進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26人,其中3人晉升為教授、19人晉升為副教授。90%已經取得主講教師資格,青年教師為第一作者出版教材2本、參編教材1本,出版專著3本、參編專著3本、譯著3本。24人已加入科研團隊,共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件,已有3項成果實現了技術轉化。先后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3人在入職兩年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資助、1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人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才、17人入選校青年拔尖人才。人才發展可謂百花齊放。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一直以來,石油大學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學院積極貫徹“強優、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理念,不斷提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質量,努力培養非石油專業背景青年教師精準融入主流研究方向,力爭為石油大學“全面建設石油石化學科領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梅.行業院校教師績效考核研究——以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為例[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9,27(2):70-78.
[2]李釗.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困境與提升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8,357(11):226-227.
作者:郝雪蓮 高金森 魏強 孟祥海 單位:石油大學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