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彩畫造型藝術審美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水彩是繪畫藝術中的一種,是充滿美感和韻味的一種表達方式。水彩畫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各個時代的藝術家的思維、觀點各不相同,這些也都在他們各自的創作中充分表現出來。藝術家們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會在作品中融入審美判斷與審美情感,包含很多聯想、感情、文化成就等主觀因素,從而為觀眾更好地了解水彩造型藝術美學提供借鑒。而若造型上出現問題,便沒有資格談及美學,這足以證明水彩造型藝術和審美的重要性,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進步的。
關鍵詞:水彩;造型藝術;審美水彩
作為造型藝術的一部分,因為其由水和顏料搭配使用的特殊性,所以擁有獨特的美。創作這些美的過程就是審美心理的發展和變化過程,會涉及多種審美心理因素,因此筆者主要研究水彩的肌理美、意象美,以及水彩造型藝術的審美心理因素。
一、水彩畫與造型藝術
(一)水彩畫
水彩畫歷史久遠,是人類繪畫史中最古老的畫種之一。水彩是以水和顏料為工具,通過水與顏料的融合,使畫面呈現通透、輕盈、潤澤、流暢等特點,并達到具有特殊韻味的效果。在繪畫過程中,水的流動性導致水彩畫在外觀和創作手法上有別于其他畫種,如顏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畫有清晰、透明的表面效果,而水的流動性則產生了瀟灑、自然的意境。藝術家利用水的透明度,通過渲染、滲透等手法充分表達了韻、勢、意等典型的東方審美內容。水彩的繪畫屬性和透明屬性產生的隨機性、偶然性、肌理性等特性豐富了水彩表現手法,這些特性賦予了水彩一定的抽象性,使人們能夠從這個概念中造出一種意象,這種意象應比概念自身提供的意象更加完美。
(二)造型藝術
1.造型性與直觀性
因為水彩是通過線條和顏色在二維空間里塑造圖像并以此為客觀物體的基本表達方式,所以中外畫家都專注于觀察生活和捕捉物體有意義的外部特征。造型性決定了人們要對客體外觀進行關注,并把對客體的外觀表現作為自己的特長,但并不局限于對物體外觀的寫實表現,相反,它要求以形寫神,并基于構造的外在形象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和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水彩造型藝術創造的藝術形象取決于鑒賞家的眼睛,并使觀者通過視覺感官感受到,從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2.瞬間性與永固性
造型藝術不適合表達事物的運動和過程,但是客觀世界里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因此為了反映客觀的現實生活,藝術家必須找到適當的表現方式,也就是說,要在特定時刻掌握客觀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瞬間的形象,用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進行創作,并追求精益求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變化的瞬間需要通過材料和繪畫語言來凝固成永恒,做到變動為靜,所以造型藝術具有瞬間性和永固性的特征。當造型藝術的瞬間形象被創造出來時,它可以保存下來以進行多次鑒賞。
3.再現性與表現性
再現性具有真實感,如卡西爾所說:“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如果不重復和重構一件藝術品藉以產生的那種創造過程,我們就不可能理解這件藝術品。”然而,因為造型藝術必須表達客體的內在含義和藝術家的感情,所以需要藝術家在畫面上進行二次創作,其中便融入了藝術家的個性及綜合素養,因此表現力也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
二、水彩畫美感的具體特征
(一)肌理美
水彩畫的肌理美表現可從技法和材料入手。任何物體都有自己特定的肌理,這些肌理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這也正是藝術家們所追求的畫面效果,它可以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體驗。有些作品的內涵難以用筆觸表達出來,對此,藝術家們探索出了多種水彩技法,成為水彩畫肌理的表現手段,如撒鹽法、噴水法、罩色法等。藝術家通過一定的技法加工畫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質感效果,并且充分表達出自己在創作時的所思所想及想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新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懷斯在其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圖1)就通過肌理表現了自己熟悉的鄉土景物,以逼真的寫實手法、精湛的技巧將生活中的細節凝聚成令人感動的畫面。當有些特定的肌理無法用畫筆直接表現時,藝術家就會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如乳膠、糨糊、塑型膏等,而不同的材料表現出來的肌理效果也有所不同,所以藝術家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材料,在多次嘗試之后找到最適合的那種,偶爾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多次試驗之后,藝術家也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水彩畫的肌理美可分為具象肌理美、意象肌理美與抽象肌理美。在寫實風格的作品中,藝術家廣泛運用現實生活中的肌理以達到逼真的效果,不同的肌理會給人以不同的審美韻味。如畫家黃有維,他筆下的老北京胡同有著獨特的風格,因此黃有維也被評為中國新寫實主義水彩畫的代表畫家;再如安德魯·懷斯這樣的寫實主義大師,他的作品被評為“引起懷鄉之情的寫實主義”,在繼承寫實傳統的同時又能引發人們內心的共鳴。如懷斯的作品《海上來風》(圖2),微風襲來,窗上的輕紗緩緩飄動。懷斯筆下的輕紗極其逼真,完美地利用寫實手法表現了自己的內在精神。意象肌理美由表現寓意和表現形式、意趣兩種主觀表現引發。客觀物體給予每位藝術家的感受都不同,所以每位作家想表達的內容也不同,其作品中的藝術意趣也存在著差異。意象肌理中被多次用到的是模糊意象肌理,分為形態模糊、局部模糊以及整體模糊。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在希臘哲學家看來,世界在本質上是某種從混沌中產生出來的東西,是某種發展起來的東西,某種逐步生成的東西。”藝術家們通過模糊造型、模糊意境來打造模糊意象肌理,從而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如畫家透納的作品《威尼斯之景》描繪了遠處的城堡和漫天煙霧,畫面中物體的輪廓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模糊、文雅的感覺。抽象肌理美是用夸張的繪畫語言對畫面進行分解、重疊、組合的具有獨特韻味的肌理美,其考驗思維而又不受理性的約束,藝術家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憑借異想天開的靈感與直覺作畫,從而創造一個不存在的世界。水色在流動、融合、分解后給人以豐富的視覺聯想,仿佛置身于幻境,這種肌理美包含更多的是藝術家精神世界里潛意識的物質形象。樊惠剛是我國著名的抽象水彩畫家,他作畫是先有一個朦朧的意念,構思不是很細致,而后在作畫過程中,在對形式規律深刻了解與敏銳的前提下,憑直覺與靈感即興作畫。樊惠剛的作品總有一種神秘感,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其作品《靈性空間》被邀參加了百年中國水彩畫大展,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并被袁振藻教授的《中國水彩畫圖史》收錄。由此可見,樊惠剛為中國水彩畫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二)意象美
意象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寫實,藝術家們用意來表象,使畫面虛實結合,若隱若現,從而得到符合藝術家們審美理想的畫面意境。透納作品中的意象美就極為突出,如《諾勒姆城堡日出》,畫面光影交替,意境感十足,表現出的空間很大,意象美十足。
三、水彩造型藝術的審美心理
創作流程是藝術家由外及內、由淺入深地處理藝術作品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活躍著多種審美心理因素,如注意、感知、聯系、想象、情感、思維、理解方式等。水彩的繪畫技巧與藝術情感的發展總是受藝術家的心理因素所影響和支配。審美是一種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卻又令人愉悅的活動,美感為人帶來快感,是無關利害的灑脫的快感,并且不論是水彩還是油畫,又或是其他造型藝術,它們的審美心理大都相同。
(一)審美注意
審美注意是由主客體兩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客觀事物的風格、意境和主體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審美注意分為有意識與無意識,畫家有意識地收集吸引自己的素材進行作畫,并融入情感;無意識注意為畫家將日常生活中無意識觀察到的事物貯存起來,當用到的時候,這種審美注意會顯現出來。藝術家之所以要表現某一對象,必定是被其某種美所打動,由注意到客觀對象的視覺美所引起。藝術家善于發現美,因此在表現客觀的視覺美時會在畫面構圖刻意地強化以傳達出自己對事物視覺美的感受,從而產生審美愉快。
(二)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是審美活動中事物與主體的形式結構與感知結構相符的心理狀態。感覺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是人與環境之間建立心理聯系的起點。在繪畫中感知事物時,視知覺起主導作用,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用視知覺進行一場有選擇的心理活動,對事物進行整體的領悟,保留事物的形,并融入主觀情感。
(三)審美想象
審美想象是主體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聯想到過去的某些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從而對客觀事物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以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是按主體的情感邏輯進行的,并非雜亂無章。藝術家們在直接感受審美對象時并非平靜地接受,而是按照其審美理想調動刺激引起的過去記憶的表象,對審美對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組合,融入豐富的情感,塑造出新的審美形象。
(四)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美的體驗與態度,審美情感受主體和客體共同影響,所以審美主體的情感較為活躍,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審美情感貫穿整個審美心理活動,作品中融入作者的精神內涵,加入藝術家獨一無二的風格,實現內在精神與外在情感的和諧統一。
(五)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是審美活動中的理性認識。審美理解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且廣泛滲透到感知、想象、情感審美心理因素中,并對這些因素產生一定的影響。理解往往伴隨著思維,用現有的經驗和藝術觀念來理解作品,從而延伸思維,開闊眼界,更好地處理畫面效果,作品最終會得到創新,達到質的飛躍。
四、結語
水彩畫因為水的特色,使得作品擁有豐厚的肌理效果和朦朧的意境感,造型可具象、意象甚至抽象。藝術家們通過審美心理的一系列活動,對水彩造型藝術進行深刻了解,而水彩造型藝術又反作用于審美心理,不斷地改進以滿足審美心理。水彩造型藝術與審美心理之間相互依存,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明芳.淺談水彩畫的藝術特征[J].藝術家,2018(5):22.
[2]趙林.中國水彩藝術中的意象造型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3.
[3]趙莉.濃妝淡抹總相宜[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魯恒心.水彩畫的肌理美[J].文藝研究,2005(8):148-149.
[5]宋婷婷.淺談建筑空間藝術與人的審美心理的關系[J].才智,2010(21):171.
[6]黎琴.水彩畫肌理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4.
[7]孫繼國,馬國柱.造型藝術的審美心理闡釋:論建筑·雕塑·舞蹈的審美特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6):52-56.
作者:王曉琴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